用稳投资这剂“中药”稳增长

2012-03-09 05:12蔡亮
产权导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资本中药政府

■ 蔡亮

用稳投资这剂“中药”稳增长

■ 蔡亮

当下的“稳增长”已绕不过“稳投资”。眼下最为紧要的就是关注投资的“质”和注意控制投资的“度”。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目前的投资必须把握按需投资、量力而行、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有利于促进民生四大原则。用稳投资这剂“中药”稳增长。

2012年,地方政府纷纷用“促投资”的方式来实现“稳增长”。2008年末,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的号令下,地方政府竞相上报投资项目。不过,这一回却有所不同。2012年7月以来,中华大地又一轮投资热的冲动更多的是来自于地方政府,“促投资”正成为地方官员制造政绩的平台,将中央“稳增长”的政策内涵剥离掉。

1 又见“促投资”潮涌

在2008年以前的多年中,中央政府一直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抑制地方政府过热的投资需求,只有2008年救市是一个例外,是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高度统一,但后遗症也逐渐显现。这几年,通货膨胀、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接踵而至,又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收缩政策,治理产能过剩、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限制房地产疯狂。

今年年初,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中央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调低为7.5%。但随着经济不断下滑,为防止经济硬着陆,中央政府又提出“稳增长”的口号,本意是在经济下行趋势下,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以维持民生大局。政府投资可以在拉动增长与结构调整上相结合,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配套上投资是必要的,也是有利于未来长期增长。

但是,当政策微调的信号传来,地方政府的手又痒了。启动大规模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本来就是地方政府的拿手好戏,这一回又有大手笔。截至目前,已有13个省市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投资计划涉及的总金额也在不断刷新,扶摇直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2.8万亿,平均每个省市投资额约1万亿元。

而投资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这与我国长期投资率高,资本利用率低,需要更多的资本注入有很大关系。从货币理论上考量,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的指标,ICOR=投资增加量/生产总值增加量,当ICOR提高时,增加单位总产出所需要资本增量增大,也就意味着投资的效率下降。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女士计算,1978—2008年这30年间,实际ICOR显示,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在改革开放之后边际资本产出比率均值为2.56,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达到高峰之后,在近5年又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资本利用率加大,而投资效率成下降态势。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投资成本加大,越是投资效率下降,经济越是依赖更大的投资。就好比病人吃药一样,产生一定抗药性之后,药剂量需要加大,否则不顶用。

2 “稳投资”是剂中药

那么,“稳增长”到底靠什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经济现在好比患了感冒,对付的方法有施展魔法把病赶走、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服用中药调理,或去医院打点滴。施展魔法好比出口,愿望好但不太现实;大手笔投资好比打点滴,病痛短期易除,但长期来看可能后患无穷;锻炼身体好比消费,是长期根本之策但短期难以见效;服用中药则好比“稳投资”,适度而且有希望。

“稳投资”和“促投资”,虽一字之差,内涵截然不同。稳意味着适度,在质量上稳,是结构型投资;“促”意味着力度,提高张力,加大规模,是数量型投资。

但对地方政府来说,“稳投资”这种中药实在难以接受,因为地方政府需要立竿见影的政绩。

对比发改委批复的项目和地方的投资计划,不难发现各地投资计划依然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同时涉及产业投资和消费,和上一轮的投资计划并无二异。

眼下,依靠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仍是在走财政杠杆推动经济发展的粗放型道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就业状况、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作用不大,尤其是产业转型,几乎没什么帮助。

在上一轮的投资中,地方政府钻了中央“钓鱼”的政策,为了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盲目上报项目,其实配套资金根本没有到位,甚至连渠道来源都没想好,只是一句口号,或是立项报告上的数字。而地方融资平台投资项目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虚假注资,东借西挪,导致许多“烂尾工程”。

那么,本轮大投资钱从哪里来?这一回银行不再是提款机。各地政府通过融资平台找米下锅,国家发改委也鼓励地方开展项目收益债试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截至9月17日,地方政府债券招标已有10期,发行总金额达2211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额度。

关于地方债务规模,一种比较共认的说法,在6万亿元这个比较“保守”的数据和11万亿元这个比较“激进”的数字之间。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累计达10.7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这些债务中有1.8万亿元将在2012年到期。

对地方债生成的债务危机,大多数学者比较乐观,地方本轮大规模投资与2008年4万亿投资配套毕竟有所区别,本轮投资更注重于结构,而且所发行的债券还构筑了一定的风险隔离带。但实际操作有一定距离,结果还是盲目投资,风险隔离带也没着落。况且无论是上一轮投资所背的债务,还是本轮投资新生的债务,总有一天要还,银行不能成为冤大头,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也背不起,这就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在依赖土地财政支撑的当下,地方政府要想承担起还债的责任,必须开源节流。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认为,多数地方政府应该有能力应对大部分偿债压力,只要稍微改进一下支出习惯,多数地方政府就能轻而易举地省下人民币数千亿元。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投资,地方财政将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寅吃卯粮的恶性循环。当为了“稳增长”而不得不依赖投资时,关注投资的“质”,注意控制投资的“度”,即“稳投资”,就是眼下最为紧要之事。

3 温火煎药

中药性情温和,用温火煎熬,来不得急躁。要做到“稳投资”,煎好“稳投资”这剂中药,必须有一定的耐性。

首先要量力而行,不做过头事,少提跳跃式、超常规的口号,不要再搞投资大跃进,特别要警惕“换届促投资”的投资膨胀。有的地方财政拮据,融资渠道也有限,新任领导却提出豪情万丈的投资计划,虽说是鼓舞人心,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或者只是一种宣传而已。

西南某省出台数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计划年平均投资为3000亿元,而去年该省的财政收入为1330亿元,投资额是财政收入的2.3倍。这样的投资计划就有点冒进。现在好多城市跃跃欲试搞地铁,将地上折腾又转移到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投资巨大、占用土地面积大,盲目仓促上马不利于地方发展和今后的安全运行,需要谨慎为之。

“稳投资”要精选项目,既要保增长,为GDP托底,也要注意到长效,要搞高科技,还要关注民生的未来发展,那种搞楼堂馆所式的立竿见影、短平快的项目投资,只会劳民伤财。

在稳投资当中,非常紧要的是要注重投向、注重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学发展。要重视对新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在市场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方面的企业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稳投资”还要调动和保护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当地方政府财力紧张,融资渠道越来越窄时,民间资本不但救急,更是长期的融资对象,在“稳投资”中要以市场魅力来吸引民间资本,而不是权宜之计。

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新老36条”政策,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关键是要有诚意,而不是玩权术,政策要有持续性,要有亲和力。要想民间资本或开个小银行,或在国有企业重组中占有一席之地,或参股证券公司,或修一条高速公路,或开一家私人诊所,或买一条铁路,身子进去了,屁股如何坐稳,要让民间资本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市场魅力。因此,在竞争平台上,在贷款手续上,在周边环境上,在人文认可上,在体制运行上等等,地方政府要多做协调工作,要让民资进得来,留得住,还要行得远。■

猜你喜欢
资本中药政府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资本策局变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