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志应 刘晓媛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志丹县围绕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区域特征、志丹特色的发展路子。志丹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到2015年末,力争境内原油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工业园区产值突破1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就业再就业培训10000人,进城农民培训12000人,城镇新增就业11600人所有这些,都期许给老百姓一个美好未来。这也是志丹县实施“统筹城乡、优化结构、转型发展、富民强县”战略,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
近年来,志丹县依靠石油工业摆脱了贫困,但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制约了志丹的发展。为破解发展难题,志丹县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按照“先做大,再做强”的思路,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在技术承包上做文章,在集约经营上求突破,推动优质资源向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带和经营大户集中,鼓励和调动干部职工领办产业、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培养一批典型,带动一项产业。
同时,县上不断延长产业链条,让以石油为主的工业经济更具持续性。县上力争五年内建成年产500万吨原油和年产50亿立方米天然气“两大生产基地”,逐步做大农副产品加工和能源化工“两个园区”,精心培育建筑建材、油气服务、新型能源“三项后续产业”,形成一业主导、多点支撑的工业体系。同时,下决心推进能源化工园区建设,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在志丹县双河乡的工业园区,是志丹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功模式。园区共有可利用土地1000余亩,可为30余户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建设用地。目前已有6家企业入驻,4家建成投产,园区总产值突破2亿元。
志丹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东平检查大棚油桃生产
“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是60年前志丹县城的全貌。近年来,志丹县通过劈山填沟,修堤改河和“改造老城区、开发南城区、配套北城区”,通过南北“双延”和东西“双扩”,不断拓展县城规模,完善县城功能。
在志丹县金丁镇胡兴庄新型农村社区,一排排白墙灰瓦、朱门青砖的村民新居首先映入你的眼帘。社区一侧,生长着各种蔬菜的温室大棚在温暖的阳光下分外显眼。走进院落,住宅区、生产区、粪土区“三区分离”,院中的枣树、花草也渐渐苏醒,将庭院点缀得更加迷人。眼前的情景,就是胡兴庄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光景”。
胡兴庄新型农村社区是志丹县统筹城乡发展中重点建设的一个新型社区,也是志丹县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缩影。“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是志丹今后城乡体系建设的核心。今年,志丹县继续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投资17.29亿元,在县城安排各类建设项目46个。投资2.8万元,启动实施项目34个,突出抓好旦八、顺宁、永宁3个重点镇建设,不断增强集镇承载能力。投资2亿元,启动64个项目,全面改善东武沟、胡兴庄、保娃沟门等8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社区产业配套,确保社区居住群众“搬得来、有活干、能致富”。
“统筹城乡,最终是为了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追求经济社会进步,最后的落脚点始终是人民的富裕和持续地改善民生,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钱有剩余。”志丹县委书记白小平多次强调。
从2006年以来,志丹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7亿元,实现了城乡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的“齐步走”。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将“蛋奶工程”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寄宿制高中和职中。全民医保、城乡养老保险,以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优惠政策等,均走在了陕西乃至西部的前列。“两个低保”应保尽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众得到及时救助,残疾人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县。扩建了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和10个乡镇卫生院,新建了167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