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芳勇
社会燃烧理论是社会物理学中的一个理论,由牛文元院士提出。①该理论将社会的无序、失稳、动乱与燃烧现象进行了合理的类比:第一,随时随地发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燃烧物质”;第二,一些媒体的误导、过分的夸大、无中生有的挑动、谣言的传播、小道消息的流行、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非理性的推断、社会心理的随意放大等,相当于社会动乱中的“助燃剂”;第三,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突发性事件,通常可以作为社会动乱中的导火线或称“点火温度”。将此燃烧发生的过程与人类社会的“风险—危机”发展过程做合理类比,则社会环境不稳定状态就是“燃烧物质”,而信息熵则为“助燃剂”,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点火温度”,牛文元和叶文虎据此提出了建立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可行性;社会燃烧理论由此在社会风险预警研究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社会稳定风险专指社会大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某个子系统内部因某个重大事项处置不当而引发公共冲突的风险。在这里,重大事项是指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活动等。②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大事风评”)机制指的是按照评估工作的要求和程序,对重大事项的制订、出台、实施过程进行社会稳定风险预测、研判、介入、化解的一系列制度性措施。①刘树枝等:《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杨雄认为,评估工作不仅要对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还应评估危害发生的频率,并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管理,做好危机预防及计划准备工作,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防范、降低、消除风险。②杨雄:《城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制度建构》,《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第1期。以社会燃烧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最高原则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社会不稳定要素尚未积累到爆发的临界点之前,就能够提前予以识别、及时跟踪预报、发出预警报告、提出应对方案。③牛文元等:《全面构建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国发展》,2003年第4期。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社会化稳定预警机制的研究范围相同,都囊括了从风险到危机的整个因果过程;区别在于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从社会大系统的宏观角度入手,“大事风评”则从社会子系统中某个微观领域里的重大事项入手。与社会大系统相比,重大事项虽微观却具体,具有外部效应较大、效率与公平目标共存、风险及影响较大、成本与收益构成复杂、含有政治性或公益性目的、公众和媒体关注程度高等特点。④胡建一等:《公共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前现代性正从古典工业社会的轮廓中脱颖而出,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里,风险无处不在,政府方面任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都贯穿着风险,因此,防范风险,避免危机才是“重大事项”所追求的价值。作为宏观社会系统里的一个微观领域,重大事项同样具有风险源的特质,其表征就是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充分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完全和谐时,整个社会处于“理论意义”上绝对稳定的极限状态。当重大事项的推出导致上述两大关系的平衡与和谐出现任何背离,都会给社会稳定状态以不同程度的“负贡献”——形成公关危机的“燃烧物质”;此时,信息熵成为衡量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对社会舆情的忽视以及对相关利益群体诉求漠视都会导致错误的舆论导向出现乃至扩大传播,相当于推高信息熵,增加公共危机的“助燃剂”;此时,重大事项的主导方和利益受损方如果在某一突发事件上产生剧烈冲突,“点火温度”随即形成,此“导火索事件”就会引发公共危机或社会失控(暴乱)乃至社会崩溃。
为便于理解社会燃烧理论中社会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劣质化过程,牛文元提出了“社会温度”与“社会主体活化能”的概念。社会系统的劣质化的过程即是能量积累、社会温度不断升高的过程,当社会温度达到一定的温度阀值,社会就进入危机状态。“社会主体活化能”专门用来衡量个体或群体心理所能承受的社会能量或温度能力的极限。社会群体或个体的活化能越高,系统保持稳定的温度阀值越高,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活化能水平,因此低活化能脆弱群体往往最先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风险源。⑤顾基发等:《社会复杂问题与综合集成方法》,《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9期。当前,发展与稳定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两难选题,上述概念为“大事风评”机制的建设带来两大启示:首先,“大事风评”的任务就在于监测重大事项出台前后的社会温度,通过社会稳定风险系数来体现,目的在于排除导致社会温度升高的风险源。其次,在重大事项决策前,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社会主体活化能,有利于把握社会温度与社会主体活化能的基本格局;项目执行期间,注重沟通、互动,特别是注重对脆弱群体的保障,有利于通过提高活化能来提高系统的社会温度,这一点在化解社会稳定风险方面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学术界对社会风险的研究集中从制度和文化两个角度展开。⑥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制度视角通常将社会风险看成一种客观实在。因此,重大事项推出前不仅要把现有的社会温度纳入论证,还要预测推出后是否会提高或者降低社会温度。文化视角通常将社会风险视作一种社会建构,通过对个人和群体心理的把握,了解重大事项隐含哪些社会风险,哪些社会风险会构成重大威胁,在重大事项面前不同社会主体活化能水平如何。此两种研究视角与导致社会燃烧发生的量变质变过程相结合,组合出“大事风评”的内容体系。
(一)作为燃烧物质的“重大事项”。从制度视角看,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分配不公、贪污腐败肆虐和社会张力加大可能造成结构的“断裂”。从功能/冲突层面看,如果结构功能正常发挥,社会冲突的出现不会发生传递、扩散与演变;而在某些组织结构产生变异情况下,制度功能延缓或超越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态势,就有可能导致公共危机。从文化视角看,大量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且错位使得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保障,使利益受损者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情绪,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重大事项”推出以后必然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利益调整是否会提高社会温度、引发社会稳定风险,从制度出发有五个评判的标准:1、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2、项目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3、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是否经过严谨科学的研究论证;4、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事件;5、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有何重大影响。此五点是各级政府“大事风评”中常提及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二)作为助燃剂的利益诉求、舆论与沟通。对那些社会影响巨大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反思就能发现,危机的爆发虽然很偶然,但根本还在于群众对与己切身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利益诉求时,缺乏体制性的保障。当合理诉求的表达、反馈渠道不畅,长期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有效回应,就会使矛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致最终酿成冲突和对抗。从文化视角看,社会风险首先来自利益相关者对“重大事项”的心理感知。当利益相关者期望的目标不能达到时,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就是损失,容易转化为风险。①Greatorex M,Mitchell VW.Developing the perceived risk conception.DaviesM,etal.Emerging issues inmarketing,Proceedings ofMarketing Education Group Conference.Cardiff:Cardiff University,1993.当这种风险在群体心理、舆论环境、个人对损失的承受能力、诉求的表达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下,其交互效应的方式会加强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并诱导风险行为,进而衍生出新的“次生风险”和更高阶的风险事件,从而形成一个往复循环的风险社会放大过程。因此重大项目推出以后应从社会舆论(多数人对重大事项所持的态度与情绪如何;媒体在其中起什么作用;采取了什么引导舆论的办法)、文化习性(是否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形成强烈的冲突;是否给当地的区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带来负面的冲击)、利益诉求(利益相关者对该项目建设有何强烈的反映和要求;期望获得的补偿或者能够接受的替代物是什么)和沟通渠道(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否丰富;沟通的效率如何)四个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评估,以沟通来发现风险、以疏导来抑制助燃剂的产生和发展。
(三)作为点火温度的“重大事项”实施方式。
预防公共危机的爆发,一是降低社会温度,二是提高社会主体活化能,对重大事项实行治理能同时兼顾到这两个点。所谓治理,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知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②The Commission of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3重大事项的实施在社会层面也是个治理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评估的内容包括正当性(项目执行是否坚持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执行者的角色是否合法)、保障性(对项目中涉及的弱势或困难群体是否有保障措施,群众遇到法律问题是否能获得法律帮助)、互动性(政府与项目利益相关者是否保持不间断的协商与沟通,各方是否积极参与)、规范性(能否建立起各方都认可的行为规范,利益相关者对规范的认知和执行是否自觉)和可控性(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五个方面。
将“社会燃烧理论”作为大事风评的理论基础,可以把社会稳定风险(包括燃烧物质、助燃剂、点火温度三要素)看作自变量,将公共危机看作因变量组成一个函数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公共危机是由社会风险源、社会舆论、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及突发事件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当社会稳定风险的自变量聚集,不断积累、不断作用,并超过社会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临界阀值时,社会稳定风险就有转化为公共危机的可能,此时项目处于高危状态,应及时终止,并检讨及完善与项目相关的各因素;当稳定与安全的临界阀值处于低危或正常状态时,项目组织方只须关注容易导致风险的因素,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准备。
常用的社会风险测量方法是指标法。为使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照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有序递阶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综合评价确定各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在社会燃烧三要素的基础上梳理评估内容,组成社会稳定风险三要素评估法的指标体系图,如图1。
图1 社会稳定风险三要素评估法的指标体系图
在图1中,A层为目标层,是指评估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即测量社会稳定风险的系数(CR),它为最后实施风险管理方案提供依据。B层由社会燃烧的三个自变量组成:燃烧物质(X)、助燃剂(Y)、点火温度(Z),对应的权重分别为WX、WY、WZ。C层是指将所选的自变量进行细化的衡量维度,对燃烧物质的衡量的要点在于项目5个方面;对助燃剂衡量的要点在于价值观方面的沟通交流是否有效,包括4个方面;点火温度衡量的要点在于治理的5个方面;分别用Xi、Yi、Zi来表示,对应的权重分别为Wi
X、、。D层是指标层,即评估社会稳定风险整体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基本指标集合,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指标数;分别为Xij、Yij、Zij,对应的权重分别为、。每一个指标根据其特质分成5个等级,风险度的数值设定为0-100分,0表示投资风险最小,100表示投资风险最大,分值越大表明风险越大,每一个指标获得的风险度值再与对应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从D层加权依次递推到B层和A层,最终得出一个总风险系数(CR)。
上述评估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可建立评估模型如下:
其中,式(3)、(4)、(5)为判断层的风险值,式(2)为要素层的风险值,式(1)为目标层的风险值。
计算出风险系数(CR)以后,与E层提供的A、B、C三种备选方案进行对比,76分为临界阀值。社会稳定风险系数处在76~100分的为A级,该项目必须马上暂停,检讨及完善与项目相关的各因素;26~75分的为B级,有一定的风险但在社会稳定的承受范围,需要注意或者限期整改;0~25分的为C级,表示风险在社会承受力范围之内,可以放心实施。
房屋拆迁,是指因国家建设、城市改造、整顿市容和环境保护等需要,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对现存建设用地上的房屋进行拆除,对房屋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迁移安置并视情况给予一定补偿的活动。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即政府在执行拆迁决策、实施拆迁的过程中给人民群众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失去收益性物业、失去农业工作机会、失去宅基地及住宅、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原有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改变、产生失落感、剥夺感等。另外,也包括不同历史年代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征地性质之间的不同补偿标准和方式,有可能导致群众对比甚至盲目攀比,造成误解,产生不公平感等。
将社会燃烧理论引入房屋拆迁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则可以将以房屋拆迁项目、各利益方的利益诉求及舆论与沟通、拆迁项目的执行方式这三个要素,与燃烧物质、助燃剂以及点火温度三要素对应,构成房屋拆迁的社会稳定风险三要素评估方法。D层指标评价信息的来源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态度量表等相关调查和采访手段获得;整个评估模型中,每一指标层的风险度都会用相应的数值进行对应说明。本文以“江西省黎川县下马路棚区改造”项目为例展示三要素评估方法的运用,经过专家团对指标体系组成的判断矩阵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最后权数如下表1,通过对棚区改造区域内利益相关各方的访谈调查及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得出D层每个指标风险度的数值。
表1 房屋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各层次指标权重及风险度
B层C层 D层风险度点火温度(0.2098)正当性(0.0615)拆迁许可证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0.35) 10拆迁执行人是否具有合法资质并且与政府无丝毫关系(0.65) 30保障性(0.4174)对拆迁区域群众的补偿和安置是否已经到位(0.6548) 40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使用是否进行逐项监管(0.2499) 20对拆迁中涉及的弱势或困难群体是否有保障措施(0.0953) 10互动性(0.2634)在选择拆迁估价机构时是否程序公开、充分考虑群众意愿(0.75) 70是否建立拆迁估价纠纷调处机制(0.25) 0规范性(0.1602)是否杜绝政府各部门直接出面干涉拆迁事务(0.6267) 60是否按房屋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范围实施房屋拆迁(0.2797) 0拆迁行为是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实行文明拆迁(0.0936) 20可控性(0.0975)是否有外部力量介入,人为制造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问题(0.2) 0对可能出现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问题,有有效应急处置预案(0.8) 10
D层指标运算结果。按照公式(3)计算得X1,X2,X3,X4,X5分别为6.5605,1.4583,5.0990,2.5129,0。按照公式(4)计算得Y1,Y2,Y3,Y4分别为1.1788,0.8745,27.9852,6.7571。按照公式(5)计算得Z1,Z2,Z3,Z4,Z5分别为1.4145,13.4165,13.8285,6.3237,0.78。
C层指标运算结果。按照公式(2)得出:
B指标和A层运算结果。按照公式(1)得出:
经过多层递归计算,得出“江西省黎川县下马路棚区改造”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系数CR的值为24.9367,该数值属于C级风险范围内,表明实施这个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很小。从C层的风险系数可以看出,项目风险小的原因是立项阶段工作做得扎实,使得燃烧物质的风险数值偏低;同时也要注意到,助燃剂和点火温度的风险系数超出了C级的范围,说明在与群众的沟通、协商和对其利益诉求的重视方面还需要加强,在拆迁执行时要尽量减少政府直接出面干涉。
社会燃烧的发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同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燃烧物质的风险评估,就是对重大事项决策中所蕴藏的风险源的评估。对助燃剂的风险评估,不仅包括项目对推出后舆情与各方利益诉求里所蕴藏的风险源的评估,还包括对有效沟通渠道和民意反馈渠道建设的评价。对点火温度的风险评估也有两层次的意义:一是评估当前项目执行的措施是否遵循了治理原则,是否有利于抑制风险的发生和发展;二是针对可能引发的风险或危机,在治理方面还需要做何改进。从各级政府前期推出的“大事风评”实施办法来看,评估的侧重点在于燃烧物质这个要素上。通过引进社会燃烧理论,将“大事风评”的评价内容扩展到三个要素,横向上扩大了范围,纵向上推进了深度,实现了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的动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