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饶文轩胡麟虹
陕西省南郑县地处汉中盆地西南与汉中市接壤,汉水流经其北,巴山环护其南,灵山秀水织成了大西北“小江南”的特殊气候、地貌,素有“南北集汇地、中华聚宝盆”之称。全县面积2 849 km2,辖20个镇、236个村,总人口53.8万。近年来,南郑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汉中市实施优质柑桔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机遇,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加快果业基地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南郑县水果栽培面积已达1 333.4 hm2,其中,柑桔666.67 hm2,桃144 hm2,梨193 hm2,猕猴桃84 hm2,枇杷174 hm2;相继建成新集、忍水、高台、阳舂和梁山等五大柑桔基地镇,培植柑桔专业村、重点村10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柑桔示范村1个,取得有机果园认证25.33 hm2,培养果树种植大户150户,适度规模种植户630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个,全县从事柑桔产业的有1.5万余人,初步形成了梁山山系南坡优质柑桔产业带。近几年,南郑县全面实施“果树改良工程”,全县已改良优质柑桔365 hm2,优质梨130 hm2,优质枇杷126 hm2,全县水果良种比例大幅提高,水果品质显著提升。随着改良品种的逐步投产,经济效益和果农增收效应日趋凸显。同时,全县继续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环保、安全果品生产意识显著提高,快速有效地推动了全县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建设。2010年,全县水果投产面积达到333.5 hm2,生产各类水果约1万t,实现产值近4 000万元,水果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效益不突出。县上虽确定了柑桔主导产业的发展地位,但仍处于恢复发展的起步阶段,面积偏小、规模不大、效益不够明显,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市场影响力低。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建园成本较高,前期比较效益又不明显,部分群众对发展果业持观望态度,加之政府资金短缺,投入受限,不能很好地整体打造优势产业,使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受到制约。
三是示范园建设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水果产业增收潜力,使果农发展果业生产的原动力不足。
四是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品档次低、水果生产效益低和果农收入低的“四低”问题相当普遍。
五是龙头企业建设滞后,水果采后加工、贮藏和商品化处理程度低。目前,全县水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仍为空白,果农单兵作战,分散独自经营,以初级产品投放市场,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六是立地条件差,产业基础脆弱。水果是南郑县农业传统产业,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副业”地位,果树栽植分散,立地条件差,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态。
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专业果品营销队伍缺乏,产销信息不灵,优果优价无法体现,季节性产品过剩造成的“卖难”问题和“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
八是经营分散规模小,“三新”技术(新技术、新品种、新药肥)培训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以开展,果农科学种果水平低。
九是品牌意识淡薄。全县水果产品种类多,但生产规模都不大,产品都未形成批量,更无法形成品牌、名牌。
一是加强领导,夯实责任。水果生产是南郑县农业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县委、县政府应加强领导,强化相关部门和基地镇村的领导责任,狠抓组织落实。各级领导应用发展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发展水果业,用市场经济理念来推进产业规模发展,用政绩考核的手段来保证发展效果。积极采取政府推动、政策调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经济促动、各方联动的机制和方法,扎实推进县域水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南郑县农业结构调优、水果产业调强、农民增收步伐调快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南郑果业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既要着眼当前,又要兼顾长远,既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又要培植、扶壮后续特色产业。综合南郑县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结合省市果业发展政策,要大力发展柑桔主导产业,积极培植猕猴桃等后续特色产业。首先要充分论证,筛选出优质柑桔、猕猴桃生产的最佳适生区,制订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其次要引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向优生区、适生区聚集,按照品种适宜、区域适宜的原则,合理搭配品种结构,优化品种组合;再次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探索果园土地合理流转机制,走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之路,确保南郑果业生产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是板块推进,择优发展。果业发展要以板块建设推进为主,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引导和鼓励一些懂技术、会管理、有资金的企业和能人投入发展水果产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择优发展方式,确定标准果园、精品果园、示范果园和“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板块果业基地发展重点,采取资金扶持、新品种示范、新机械应用、新技术服务“四优先”措施,着力培育南郑水果产业新亮点,大幅提高板块区域果农生产效益,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发展、快速发展。
四是给力投入,强化基础。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果业发展,制订切实可行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吸引和吸收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果业发展、龙头企业建设等;加大县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水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张、示范办点和龙头企业发展等;捆绑使用农业发展资金,使农业扶持项目和资金向水果产业倾斜,做到果业发展项目资金优先使用;加大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投入,着力提高果农科学种果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在果农增收中的贡献率;种管结合,在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新果园的同时,狠下功夫改造现有低产果园,使其尽快提质增效,恢复果农发展信心。
五是企业带动,营销拉动。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就是扶持农业、果业发展的新理念,通过招商引资、贷款贴息和重点扶持等方法和途径,加快县域果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尽快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果品营销加工龙头企业、水果专业合作社,使其充分发挥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重点打造生态果品、富硒果品品牌,做到品质优良、个性突出,进而彰显特色、引领时尚,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南郑果品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切实重视营销队伍建设,县上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购销经纪人等销售主体走出去,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和非主产区建立营销网点,拓宽销售渠道,开拓新市场、大市场,使县域果品早销快销,建立稳定市场,形成品牌效应,增加果农收入,以此带动和拉动县域果业规模迅速扩张,产品不断提档升级,确保南郑果业做强、做大、做优、做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