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议题

2012-03-02 03:39王国伟
江淮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金融市场

摘要:金融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对社会生活的塑造,为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基础。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家分别从社会网络、新制度主义、场域和述行分析的角度对金融市场的研究,既突破了金融学的解释逻辑,又深化和丰富了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题。通过对金融行为、金融权力、金融技术、金融风险等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议题的概述,强调了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扩展已有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具有实现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中国金融市场二十年的发展实践,为开展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1-0169-007お

一、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的兴起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tanley Jevons)在1879年早于社会学家首先提出了“经济社会学”的术语[1]4,但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经济社会学诞生于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和齐美尔时代[1]4。基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差异,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齐美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时期;以帕森斯、斯梅尔瑟和卡尔•波兰尼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时期以及由格兰诺维特、尼尔•费雷格斯坦、薇薇安娜•泽利泽等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时期。但就整体而言,经济社会学家在研究中延续了一个共同分析的路径,斯梅尔瑟和斯威德伯格将其概况为:将社会学的参考框架、变量和解释模型应用于分析关于稀缺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活动这样复杂的现象[2]3。

显然,斯梅尔瑟和斯威德伯格的这种界定,既确立了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又将经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几乎扩展至经济学的所有领域。但是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却是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例外,并没有引起社会学家极大的关注。虽然马克斯•韦伯通过研究股票市场中的投机交易、市场权力及其具有的政治性质[3]305-338,开创了社会学家研究金融市场的传统,但这一研究领域只被后来极为少数的社会学家所继承。伴随着1980年代中后期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被誉为“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的全面复兴[4]81,但是与经济社会学的网络研究、组织研究和文化研究相比,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却相对显得比较冷清。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与经济社会学家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理解密切相关。经济学家将经济活动理解为运用稀缺资源满足人们生产、消费和交换方面的需求或欲望;受此影响,经济社会学家从制度与生产、消费和分配之间的关系角度界定经济行为。在经济社会学家的研究中,他们主要关注经济领域的生产方面,并将公司视之为核心内容。因此,当经济社会学家研究市场问题时,也主要倾向于工业生产和非金融服务的生产市场而不是金融市场。[5]3-4其二,由于金融发展的数学化、模型化和抽象化,以至于社会科学家将金融市场视为只有内行才懂的领域,金融市场也被看成一个边缘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政治科学家也只是偶尔地关注这个领域[6]506。

经济社会学对金融市场研究的不足,不仅明显落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与金融活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益增强的地位和影响也不相称。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金融系统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系统的其他部门。正如Saskia Sassen指出的那样,自1980年以来由23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所有股票的金融资产增长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并且货币、债券和股票的成交量增加了五倍。[7]19-20因此,金融已成为经济的核心,经济呈现出金融化的趋势。金融市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的分配机制,在增加人类利益的同时,与金融市场如影相随的金融危机对个人、企业和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现代金融市场出现以来[5]7,区域性和国际性金融危机从未间断,源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直到今天其阴霾都没有完全消退。因此,我们又真真切切地生活在一个高风险的社会中。

在经济金融化的背景下,面对金融市场对社会生活的塑造作用日趋显著的现实,经济社会学在研究生产领域的同时,也应更多研究金融市场。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立足经济生活的学科,在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背景下聚焦于生产市场,形成了被称之为“工业社会学”、“管理社会学”甚至是“奶牛社会学”[8]28式的经济社会学。但是随着1970年代“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已经转向了服务业,在此背景下得到迅猛发展的金融经济又将形成一种金融市场的社会学抑或金融社会学。因此,经济社会学对金融市场的研究既是经济结构变迁和金融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经济社会学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金融市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理论视野

经济学家对金融市场的研究范式主要经历了1950年代的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范式和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有效市场假说范式[9]2-3。尽管这两种研究范式的思维理念和分析框架各不相同,但两者均以经济人和完全竞争假设为基础。有效市场假说范式将有效市场理解为证劵价格总可以充分反映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的市场[10]383。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的有效市场假说,不仅是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前提,而且已成为近30年来金融学理论的核心命题[11]1,但自1980年代以来不断面临着理论困境和实践异象的双重挑战[12]47-57。作为挑战者的行为金融学借助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市场价格的确立过程,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有效性和经济人假设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其意义在于肯定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理性的有限性和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从而将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从资产定价转向参与者的行为,这被认为是向经济学本来面目的复归[13]5。同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研究金融市场的学科界限,推进了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认识。

无论是古典金融市场的研究范式还是现代经典金融市场的研究范式,都是在一种高度抽象的框架下展开的研究。然而现实中的金融市场既不是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参与者也不会像经济人一样去行动。因此,经济学的这两种研究范式仅仅表明了价格波动的模型,但很少能解释市场内部的运作机制。[9]3相比较而言,行为金融学将经济学的理想类型式的研究转向分析市场内部参与者的认知过程,从而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进行了批判性修正。但是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又过分强调了市场参与者非理性心理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个人认知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总之,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的理论视野都是在固守经济学学科界限的框架内展开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行为经融学的反省和批判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尽管可以追溯到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但直到1980年代新经济社会学的复兴,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少有社会学家涉入。作为应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挑战而兴起的新经济社会学,极大地激活了社会学家研究“经济生活”的兴趣,先后形成了以怀特和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网络研究、以尼尔•费雷格斯坦和沃尔特•鲍威尔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研究和以薇薇安娜•泽利泽和保罗•迪玛乔为代表的文化的经济学社会学研究。在此背景之下,以韦恩•贝克尔(Wayne Baker)、米歇尔•阿伯蕾菲亚(Michel Abolafia)和布鲁斯•卡罗瑟斯(Bruce Carruthers)等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家对金融市场运行的社会动力、制度基础和文化意义等方面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探索,并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亚历克斯•布莱达(Alex Preda)看来,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网络结构研究、金融市场的新制度主义研究和源于欧洲的金融的社会研究[6]507。

在怀特和格兰诺维特看来,市场不仅仅是一个交换系统,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市场交易行为不仅总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而且还影响着价格、质量和可信度等市场信息[6]508。受网络市场观的影响,韦恩•贝克尔对金融交易的动力、股价和成交量的波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将美国股票期货市场理解为社会网络化的结构,它塑造着期货交易者的行为、微观网络结构、宏观网络结构和价格的波动。而且交易者之间不同规模的网络结构(微观网络结构和宏观网络结构)对股价波动的方向和幅度具有不同的影响。[14]775-811总之,这种把市场理解为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分析方法,侧重于分析社会关系对金融债券价格的影响。网络不仅被视为处理不确定性的安排,还为市场行动者提供惯例和稳定的预期框架,而且它既是交易信息的流通渠道,又能产生此种信息。[6]511

金融市场的运行不仅要考虑网络结构的作用,还要注重社会的、政治的、文化背景以及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这些宏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金融市场理解为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市场的交易行为嵌入在复杂的组织安排(制度)之中,因此交易行为不可能脱离惯例、象征和信念系统。在研究中一方面需要研究具体的惯例和象征如何塑造交易者和投资者的金融行为;另一方面需要讨论金融市场与其它社会制度之间的关联,尤为注重分析政治信仰系统如何扩溢到金融市场并影响着市场规则。[6]511-512米歇尔•阿伯蕾菲亚在《造市》一书中对华尔街金融市场中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堪称该领域的经典。他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将金融市场理解为由买者和买者重复交易所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制度安排,它们塑造着个体的机会主义策略。尽管个人的经济行为总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但它们又没有完全抑制住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制度的约束和个人的自我利益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张力。[15]6-11查尔斯•史密斯(Charles Smith)结合自身股票交易的经历,认为市场中的估价和定价过程不仅仅是在交易博弈中赢得优势的算计,而且是嵌入在共享的惯例和象征之中的互动。[6]513从宏观角度而言,政治制度与金融市场也是密切相关,政治团体通过具体的法律框架约束着金融交易,以此实现自己政治利益[6]513-515。

在1990年代末期受科学的社会研究影响以及金融交易中技术化的实践,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的金融的社会研究已成为欧洲经济社会学研究新进展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金融的社会研究以金融信息和交易者的认知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1)以价格数据表现出来的金融信息是如何产生的;(2)金融信息与个人的认知活动(观察、记忆、分类、计算)之间的关系;(3)科学技术赋予价格数据特定的性质,价格数据不是既定的或中性的,而是交易者的实践问题。[6]518-524金融的社会研究的视角可分为微观层次的场域分析和宏观层次的述行分析(performativity study)。

场域分析主要研究交易者如何观察由电脑屏幕显示的价格数据、价格记录和显示技术对金融市场交易者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如卡林•诺尔•塞蒂纳和尤尔斯•布鲁格的研究表明,在全球性金融市场中围绕电脑屏幕介质表达出来的金融信息(价格),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形成了制度化的、经济性的以及全球性的持续互动关系[16]151-182。他们的观点暗示着由技术构成的价格数据和其它与交易者相关的信息不仅不是中性的,而且这些数据的特征、交易者的反应将会受到用于记录、记忆和价格转化技术的影响[6]513-522。以Michel Callon、Donald Mackenzie和Yuval Millo等人为代表的述行研究,主要关注金融理论模型与金融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正式的经济模型不仅仅是经济现象的反应,而且也创造着经济现象,这样述行的思想就与社会学中能动的行动者具有相似性。总之,场域研究与述行研究在对待金融认知方面一致认为信息不能被简约为信号,认知过程(诸如观察、记忆、分类、计算)在赋予数据特别特征方面扮演重要作用。[6]523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借助于新经济社会学关于网络结构、新制度主义、场域理论和述行分析等理论视野,对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价格信息、认知和金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阐释。因此,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既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又是不断深化“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的具体体现。根据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济学解释的接近程度和与经济学传统主题的接近程度,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路向分为扩展路向、背景路向和替代路向[17]146-148。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新经济社会学家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替代路向的研究,即他们争锋相对地给出了与经济学不同的社会学解释。

三、金融市场的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议题

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虽然主要借助于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但基于金融市场的独特性,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也拥有自身独特的核心议题。在笔者看来,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是对金融的行为、金融的权力、金融的制度、金融的风险以及金融的意识等方面研究。这一观点在史登斯(Linda Brewster Stearns)和密苏奇(Mark S.Mizruchi)总结美国社会学家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中得到了部分印证,他们认为美国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包括:(1)探讨股票价格形成的社会机制;(2)资本市场中风险资本的投资选择;(3)银行的角色和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4)社会结构和制度对金融公司合并行为的影响;(5)资本市场的管制与政府角色;(6)金融投机中的集体行动与金融危机。[18]332-346毫无疑问,这些领域都是金融社会学必须予以关注的核心主题,但本文无意对这些领域给予全景的审视,仅以其中某些方面的研究为例,试图表明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所蕴含的理论阐释力和理论创新。

(一)金融市场运行的社会动力机制。在现代经典金融理论中,金融市场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有效市场”,即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总是可以充分反映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的市场。对此,不仅行为金融学予以了批判和反思,而且也引起了新经济社会学家的高度关注。在新经济社会学旗帜的指引下,社会学家极为强调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利益诉求、信息获得以及各种交易行为等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制度结构、认知模式和文化系统等社会因素的促使与制约之间的张力中展开。这方面经典的研究主要以韦恩•贝克尔对美国金融市场中的社会结构[14]775-811和群体动力的研究[19]107-126以及米歇尔•阿伯蕾菲亚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机会主义策略的研究[15]为代表,他们分别从嵌入性和社会建构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了金融市场运行的社会动力。

(二)金融技术的运用与社会影响。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金融市场经历了一系列科技再造的过程[5]7。各种通讯、交流技术的广泛运用,尤其是计算机的问世,不断改变着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信息传播的途径和交易的方式,进而重组了金融市场中的交易空间和交易时间,实现了“全球实时”的工作形式[20]217-218。金融市场与科技的全面结合,催生出了形式多样的金融符号分析专家与普通交易者之间的分化,不断强化着符号分析专家对普通交易者的权力。不仅如此,金融市场的“全球实时”工作形式,将全球金融系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全球性金融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三)金融市场中的嵌入性问题。格兰诺维特将卡尔•波兰尼的“嵌入性”观点改造成新经济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和范式之一。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样社会关系网络就成为其嵌入概念的中心。因此,格兰诺维特的嵌入主要是一种“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1]25-26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以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金融行为的嵌入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转变。金融交易不再是面对面的“在场”交易,金融活动完全是在一个高度“脱域”的时空中展开。因此,金融行为从具体的“关系嵌入”转变为行为主体的“认知嵌入”和宏观的“政治嵌入”、“文化嵌入”。在全球性的金融市场中,市场交易行为主要依赖交易员的全球性沟通和交流,因此全球性金融市场是嵌入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描述和解释并通过屏幕介质表达的全球市场现实之中。这种现实既是价格信息持续变化的过程,又是市场细节不断被更新和解释的过程,并受到各自地方文化、政治和社会事件及趋势的影响。[16]151-182因此全球金融市场活动既是一种知识嵌入又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嵌入。

(四)金融信贷与社会不平等。金融信贷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行为,它是对价值非一般化、延后的以及可变化转让的合法声明。信贷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资源动员的过程,它主要依赖于贷方、借方、两者之间的正式的合同关系和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中介、第三方关系网络以及商业法框架等因素,藉此克服借贷行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的脆弱性、不确定性。[21]402-421因此,不同社会成员获得信贷的方式和途径存在着差别,暗含着由借方的地位、职业和声望等衍生出来的获取信贷能力的差异,由此在贷方和借方之间、借方内部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不平等。金融信贷中的社会不平等关系,强调了掌控信贷资源的贷方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权力。

(五)金融风险、风险传导与风险社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现代经济风险集中体现为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具有规模性、潜在性、突发性、加速性、扩散性和传染性等特征[22]92-109。通过价格机制和其它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自我实现的预言”机制、群体规模信号和重要主体信号、政府政策的非预期结果等社会传导机制的共同作用,金融风险的“多米诺”效应不仅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而且也会进一步传导到社会领域,并最终演变为社会危机[23]。因此,金融风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风险,更有可能成为社会之中的风险。金融风险既是当代社会风险的来源之一,又是其重要表现形式。

毫无疑问,上述对金融市场的社会动力机制、金融技术的社会影响、金融市场中的嵌入性、金融权力以及金融风险的阐释,并没有完全涵盖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的所有主题。但笔者相信,通对这些有限主题的研究,可以发现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传统传统社会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相反,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继承性,但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既突破了金融学的解释框架和解释逻辑,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修正和丰富了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其中也暗含着实现社会学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市场的社会研究,既是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四、中国金融市场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代初,深圳和上海分别正式成立证劵交易所,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时期,其中既包括一些重要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如《证券法》的颁布和实施等,也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制度改革,如国有股流通、减持以及股权分置的改革等。同时,在渐进式的改革中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也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发展困境,如股票发行制度不完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股权结构不明晰以及股市起伏波动大等。这其中既有一些纯粹金融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大量的矛盾都与已有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制度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的这些发展难题,不仅为经济学、金融学也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社会学界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对金融市场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信贷行为、社会分化与不平等以及金融风险展开了研究。史晋川、孙福国、严谷军[24]和张翔[25]等分别对中国民间的融资行为进行了研究。王水雄沿着齐美尔社会分化与不平等的路径,从借贷的角度分析了作为“群体承诺标志物”的金融工具的社会属性,及其所引发的信用能力的分化、人际交换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不平等体系的改变[26]。赵琼认为银行对企业的信贷交易行为是一种制度的多层次嵌入和关系嵌入,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成因机制、运行逻辑以及社会基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理性选择的理论进行了修正[27]5-6。刘世定对金融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和金融危机向社会危机传导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了[23]。

这些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不仅为社会学提供了一套暂新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不同程度地探索金融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但是客观地讲,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研究的内容仅为金融市场极为有限的领域,而且尚未涉及到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具有根本性的重大制度改革和利益调整方面的内容。尽管如此,这些探索性研究在丰富社会学学术积累的同时,也将引领更多的社会学学者投入到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お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M].周长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尼尔•J.斯梅尔瑟,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导论[J].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C].罗教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Max Web.Stock and Commodity Exchanges[Die B•rse (1984)][J].Thoery and Society,translated by Steven Lestition,2000,(29).

[4]朱国宏.经济社会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Karin Knorr Cetina, Alex Preda.Introduction[A].in The Sociology of Financial Markets,edited by Karin Knorr Cetina,Alex Pred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6]Alex Preda.The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7,(3).

[7]Saskia Sassen.The Embeddedness of Electronic Markets:The Case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s[J].in The Sociology of Financial Markets,edited by Karin Knorr Cetina, Alex Pred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8]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Patricia A.Adler,Peter Adler.Introduction[A].in The Social Dynamics of Financial Markets,edited by Patricia A.Adler, Peter Adler.London:JAI Press INC.,1984.

[10]Eugene F.Fama.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0,(2).

[11]安德瑞•史莱佛,赵英军,译.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刘力,张圣平等.信念、偏好与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饶育蕾,张轮.行为金融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4]Wayne E.Baker.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 National Securities Marke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4,(4).

[15]Michel Y.Abolafia.Marking Markets:Opportunism and Restraint on Wall Street[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6]卡林•诺尔•塞蒂纳,尤尔斯•布鲁格,冯秋石,译.全球微观结构:金融市场中的互动实践//弗兰克•道宾.经济社会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薇薇安娜•A.泽利泽.走进文化[J].莫洛•F.纪廉,南德尔•科林斯,保拉•英格兰,马歇尔•迈耶,姚伟,译.新经济社会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8]史登斯,密苏奇.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C].斯梅尔瑟,斯威德伯格,罗教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9]Wayne E.Baker.Floor Trading and Crowd Dynamics[J].in The Social Dynamics of Financial Markets, edited by Patricia A.Adler, Peter Adler,London:JAI Press INC.,1984.

[20]凯特林•泽鲁姆.金融网络的时间、空间及技术[J].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C].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1]布鲁斯•G•卡拉瑟斯.货币与信贷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C].斯梅尔瑟,斯威德伯格,罗教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2]许文彬,张亦春.信息结构、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演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3]刘世定.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9,(2).

[24]史晋川,孙福国,严谷军.浙江民营金融业的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1998,(5).

[25]张翔.合会的信息汇聚机制——来自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初步证据[J].社会学研究,2006,(4).

[26]王水雄.金融工具、信用能力分化与社会不平等[J].社会,2007,( 1).

[27]赵琼.制度嵌入与关系嵌入:银行信贷交易的经济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焦德武)

作者简介:王国伟,男,湖北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

猜你喜欢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河北省金融市场协会
河北省金融市场协会
2021年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专栏征稿
论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金融创新产品与完善金融市场探讨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Copula函数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