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校校园规划对传统文化的借鉴

2012-03-02 07:21杨铖澄
山西建筑 2012年16期
关键词:书院校园环境

杨铖澄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00)

0 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文化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读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场所,有责任将我国的文化精粹以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继承发扬下去。现代高校校园秉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在规划设计中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视对古书院建筑群的研究、分析、提取,并将古书院建筑的设计元素运用于校园规划的各个方面以构成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从而达成中国传统书院建筑“重视自然景观以陶冶性情、重视人文景观以启发思想”的理想意境。

1 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基本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国家科学城——四川省绵阳市,校园总占地4 088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9万余人。

1.1 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国,“天人合一”历来被视为思想理论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合一”,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书院建设的根本思想在于求得“静心”“悦性”“深源”“妙用”的天人合一境界,通过营造自然环境的“清幽之胜”和人文环境的“名闲之迹”来获得“修身养性”“超世脱俗”的育人环境——“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

西南科大新校区背靠龙山,面临涪江,坐西朝东,视野开阔。新校区规划中,以西侧龙山为背景,向东延伸依次布置中心湖、九州湖两个校园主要水域,取自北侧龙须堰的潺潺细水流经学生公寓、食堂、图书馆、教学楼等,贯穿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并在一些节点位置汇成池塘,形成视觉小中心。有山有水、山水相济的“天人合一”大环境由此产生。这样一个山水环绕、绿树浓荫的校园环境营造出远离喧嚣、远离功利的氛围,为大学校园所要求的静心学习、潜修学术、追求真理的人文环境奠定了基础(如图1~图3所示)。

图1 校园一角(一)

图2 校园一角(二)

图3 校园一角(三)

1.2 礼乐相成思想

礼乐相成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中心思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中者,尊者也”。古代城市、建筑,均以中轴对称为最佳布局形式。通过轴线层次序列,以区别尊卑、上下、主次、内外,达到序—敬的目的;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空间的交叉组合,又达到和—亲的要求。书院建筑正是这一思想的典范,受到礼乐思想的影响追求“和中有序、序中有和、和序相互渗透、协调统一”的总体形象、意境。

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礼乐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抛开这种思想深层次的政治根源,就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将“序”运用于校园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对大环境序列上的追求,以创造视觉景观效果、形成简洁明了的校园功能层次,表现校园建筑群的庄重性。

西南科大新校区规划以一条若隐若现的东西向主轴线串联起一系列视觉节点,联系各大功能分区。在这一条大轴线的展开过程中,各种空间的虚实变化、相互渗透则营造出一系列“亲”人的小环境:从礼仪入口进入校园内,展现在眼前的是开阔的校前区广场与实验办公楼群组团,通过广场前方的大台阶登上联系两个实验楼群组团的平台,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比起尺度虽大但仍有建筑围合的校前广场,这里视点高,视线开阔,前后空间产生了强烈的开合对比效果,体现了古典园林“欲扬先抑”的造景理念。两个组团内部相对封闭的庭院空间,通过建筑物本身的形体变化如:片墙、室外楼梯、露台等以及走廊、小路、植物、雕塑进行空间分割,虚实结合,各具情趣。继续前行,是整个校园的核心节点——中心大雕塑和教学楼群,它以“太极”为平面原型,结合成扇形分布、以弧形连廊联系的教学楼群,其间点缀以水面、绿化、铺地,行走路线上避免直线型道路,由此生成了视线上的“有所遮挡、遮而不蔽,若隐若现”,有步移景异之感官效果,亦会对轴线深处内容有所期待。穿过教学楼群,眼前是开阔的中心湖区,水面轮廓自由,点缀亭、池、廊、桥,草木繁茂,蜿蜒小路穿插其中,“虽为人作,宛若天开”。穿过中心湖区是文艺学院教学楼及其附属广场。它位于龙山山腰上,亦呈扇形布置,与教学楼群遥相呼应,与山体相互依偎,掩映于绿树花草之中,形态舒展。整个轴线发展有开有合,有静有动,顺应地势,开阔而不空洞,紧凑而不急促,清晰的反映出校园的结构层次,形成了庄重的轴线效果。其中小环境的出现则体现出人与建筑、环境的“亲、和”关系。

1.3 育人环境的经营建设

“山川虽奇,得人文而显”,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结合,能给人以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古书院建筑群中,对育人环境的建设经营,是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突出特征。典雅的情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其情景交融思想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古书院会通过修建专祠纪念学派宗师、地方名人,命名题额,配以寓意深刻的装饰、花草来达到环境营造的目的。“寓意于物,虽征物足以为乐”,校园建筑应不崇尚怪奇伟丽而重寓意。在西南科大新校区中,合理借鉴了古书院在环境建设方面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条件与当代设计趋势,营造出一个既富有传统特色又充满现代感的当代校园文化环境。整个校园不设围墙,以一种开放姿态面向社会大众,结合安全考虑仅设以护校河及隔离绿化带。

值得一提的是礼仪入口的设计:在架于护校河之上的金水桥之后,是刻着“西南科技大学”的校名石立于水池之中,这个水池的精神作用类似于古书院前的泮池,目的在于增加校园的庄严感,烘托校园所包含的淘洗心中杂念、跨越蒙昧鸿沟、走进智慧大门的象征意义;两旁是结合门卫室设计的以建校历史为主题的大型石雕墙,呈八字形向外展开,体现高校校园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

校园内通过竖碑立石、匾联语录、学院雕塑、景观小品等显示学校的学规箴言、教化内容、修身之道、悟学之本、为学之方。

此外,对植物的运用也是精心考究的,儒家因“君子比德”而寄情于花草树木,古代文人好用梅兰竹菊、松柏莲荷自比,以表达其高尚情操,西南科大校园中有莲池、荷花池,在各个绿化区域中也适当的配以以上植物,从而增加了校园的人文气息和精神内涵。

这一系列的细心经营,就在于创造一种“如入芝兰之室”,潜移默化的境界,给人以深刻的文化熏陶。

1.4 建筑单体

中国文人历来崇尚朴实自然之美,正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之争美”,反映出“善美同意”的思想。古书院建筑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建筑体量简洁统一,富有高差变化,讲究材质、色彩、空间虚实对比,较少使用雕刻彩绘,表现出朴实庄重、典雅大方的自然格调。

在西南科大的建筑单体设计上也正是以这一点作为中心思想来展开的,学校的建筑以人的使用尺度为基本出发点,避免盲目追求建筑的宏伟壮观而偏离校园本身的文化追求,整体上造型简洁,色彩素雅,通过细部的变化处理来达到建筑的精美化。

西汉杨雄的哲学命题“圆则杌棿,方为吝啬”,就是说: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在建筑平面形式上,方形与圆形的组合,也是在延续这样一种思想。方形是学校建筑这种功能性公共建筑的常用形态,然而在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圆形的引入,采用圆形与方形的穿插、自然衔接,丰富了建筑的平面形式。这种建筑平面形式的运用,将建筑与周边环境更好的融合,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整个环境之中。

2 结语

高校规划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养成教育上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处在校园环境中的师生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感知,主要来源于校园物质环境(认识空间的直接经验)以及精神环境(认识空间的间接经验)。高校的人员构成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精神环境基础,而通过具象手段——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促成物质环境对使用者的感官刺激。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有一定精神环境基础的高校校园通过建设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物质环境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身心洗礼、修身养性、感知文化,而使用者受到环境影响后又以精神环境的组成部分反作用于校园物质环境。如此,使用者和校园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1] 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2] 陈金陵,肖 萍.书院对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借鉴[J].新建筑,2006(10):8.

[3] 万书元.中国书院建筑的语义结构和纪念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6(18):11.

[4] 唐旭东.人文空间、山水园林环境——西南科技大学新区规划[J].华中建筑,2005(4):61-62.

[5] 曹坤梓.当代高校校园规划初探[J].四川建筑,2004(8):17-18.

[6] 张 凤,王营池.构筑特色高校景观意象——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新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 (8):87-88.

猜你喜欢
书院校园环境
朵云书院黄岩店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白鹿洞书院记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