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研究探讨

2012-02-27 04:55陈金锁
中国科技纵横 2012年2期
关键词:煤矿安全煤矿事故

陈金锁

摘要:近些年,我国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机率呈下降趋势,安全生产建设逐步走向成熟,为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形式不容乐观。本文就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煤矿生产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近些年,我国煤矿产业经济增长模式发生改变、煤矿用途不断扩展,其已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能力存在差异,实际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导致我国煤矿事故总量仍居高位境地。如何控制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已成为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课题。

1、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煤矿企业错误得认为煤矿的生产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对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投足略显不足;生产设备更新速度较慢,各煤矿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机械老化、设备超出使用期限等问题。纵观我国的煤矿产业,其安全生产的基础较为薄弱、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工艺与技术相对落后、安全生产装备不足。部分规模较小煤矿企业,在进行一些小型煤矿的开采时,甚至会以人为手动开采方式为主要生产力。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我国有近40%的高瓦斯矿井并未安装瓦斯抽放设备,而煤矿的通风系统又存在较多隐患。作为抵御生产事故的第一道防线,我国煤矿企业在生产机械、机电设备、防暴设施、通风系统等方面的投足明显不足,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巨大的隐患。

1.2 煤矿生产超负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往来的越发频繁,煤矿市场的需求量逐年猛增、煤矿价格持续上涨。在市场经济下,一些煤矿企业为追求煤矿生产的高额利润,往往会提高煤矿生产目标、超负荷开采,从而忽视了煤矿产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与政策。煤矿超负荷生产,将直接损害生产机械、安全设备的质量,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3 作业人员素质较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

目前,我国的煤矿生产企业严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而煤矿生产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在引进与其相关的技术人才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表明。我国煤矿生产的一线作业人员,多由农民工组成,而通过煤矿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的就业率仅为9.3%,而由中、大专院校所输送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3%左右。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煤矿人才极为短缺,其不仅将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同时还制约了煤矿企业的发展。此外,由于农民工多以挣钱为主要目的,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安全意识不足、自主保护能力差,从而使煤矿安全生产趋于之重视产量与效率、轻视质量与安全的状态,煤矿生产过程存在严重的违章作业、违规操作的现象,而我国煤矿生产事故近九成是由于不规范操作所引起的。

2、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对策

2.1 加大煤矿生产的安全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矿开采的深度与强度的增加,煤矿企业应将其有限资金投入到生产设备与技术方面,全面推广及应用新的施工工艺、生产机械、安全设备,将机械回采、掘进技术引入日常的煤矿生产中,从而实现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现代化。在实际引进相关的生产设备与材料时,应严格把关质量,从而源头上解决技术落后、工艺单调、技术匮乏、事故频发的安全管理困境,全面改善生产作业的环境与条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通风防尘、瓦斯监控、事故预警等相关安全系统与设备,煤矿企业应追加资金投入,加强生产安全设施的日常维护、检查工作,逐步更换老旧设备,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

2.2 合理制定生产计划与目标

我国的煤矿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倘若一味增加生产总量,其势必会加快资源枯竭。国家应针对煤矿市场的供求状态,根据科学的预测,编制相应的保护性政策,从根本上约束煤矿的生产数量,以避免产生超负荷生产现象。煤矿企业,应重新认识超负荷生产的危害性,从国家资源、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制定合理、科学的煤矿生产计划与目标,严格执行相关的生产法规与标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煤矿生产作业人员业务能力的强弱、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煤矿企业应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进一步加强在岗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常规性的教育模式,严格执行安全准入制度,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除专业知识与业务技术的培训外,还需加强员工的生产安全意识,传授一些避灾救护知识。在长期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熟练掌握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处理方法等。通过教育培训工作,规范作业行为、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使煤矿安全生产得到保证。

2.4 落实责任,加强管理

煤矿企业应积极实施目标管理,大力推行煤矿生产过程的全方位管理,构建事前的安全监管体系,编制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并将其覆盖至煤矿生产现场的每一个职能层次与个人身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奖惩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并设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用于绩效考核中的奖罚,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最大限度地激发团体和个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全员共同共筑安全生产防线。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对于安全工作成效较好的团队与个人,可给予适当奖励;而对于生产效率低、质量差、安全工作不到位的生产团队,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惩罚;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煤矿企业要以“四不放过”为原则,对事故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从而各级领导责任查起,在追求第一责任人的同时,还要追查、分析生产现场各管理干部的安全责任。

3、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煤矿生产的安全方面入手,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构建完善的生产安全管理机制,加大煤矿生产期间的安全投入,充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在确保煤矿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呈,罗尧东,李春晓.我国煤矿事故多发性和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猜你喜欢
煤矿安全煤矿事故
学中文
强化忧患意识,推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小恍惚 大事故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关于煤矿安全事故责任追究问题的思考
对如何提高煤矿安全培训质量的思考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防治水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