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侠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国消费率的变动可以反映其经济运行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消费率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其比率由1978年的62.1%下降为2010年的47.4%。这种下降趋势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引起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深入探讨。
石良平认为,税收制度在提高消费率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应提倡减税,尤其是在个人所得税方面[1];吴易风认为,消费率的下降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收入配不合理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下降的原因[2];万广华运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比重偏高是中国消费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3];陈利平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攀比效应”,认为在可行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和一定程度的消费攀比下,高经济增长率会导致高储蓄率,从而引起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4]但是罗云毅认为经济运行中高投资低消费是常态,不应该把投资消费比率作为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指标[5]。本文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出发,分析导致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最终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前者是居民消费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后者是政府消费总额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10%左右,而消费率总体上却在持续下降,从最高点1981年的67.1%下降到2010年的47.4%,中国消费水平显然落后于经济增长水平。在这33年里,消费率的变化过程为:上升——逐步下降——小幅上升——再下降,与居民消费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消费率的变化较为平缓,1978年与2010年的政府消费率基本持平,如图1,可以看出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跟居民消费率的持续走低有关。
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8%左右,中国的消费率在2007年已经下降为46%,与世界的差距逐步扩大(见表1)。中国消费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低21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大约要低16个百分点。美国消费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消费率也都有上升趋势。此外,国际上消费率年均增速与GDP年均增速基本上是同步或略高于其增速的,而中国消费率年均增速是低于GDP增速的,这与世界基本趋势相去甚远。
图1 中国消费率的总体变动情况
表1 最终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
从政府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政府消费率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4个百分点,整体比较稳定,变化幅度小。国际间政府消费率变化幅度基本维持在11%~17%之间,差距很小;从整体来看,低收入国家政府消费率要低于中等收入国家2~3个百分点,而中等收入国家要低于高收入国家3~4个百分点。中国的政府消费率在低收入国家之上,仅略低于高收入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相当(表2)。
表2 政府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
在居民消费率国际比较中,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趋势明显,由1980年的51%下降为2007年的34%,而中等收入、高收入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基本保持不变,高于中国居民消费率10~15个百分点,且差距在不断扩大。世界居民消费率平均水平维持在61%左右,中国居民消费率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表3)。由此总结出中国消费率低于国际水平的最直接原因是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
表3 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 (%)
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按一定方式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是向居民倾斜的;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居
民收入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收入分配明显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尤其是向政府倾斜比较明显(表4)。
表4 1978~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变动情况
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自1995年以来基本维持在13%以上,明显高于GDP的增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国民收入向财政的倾斜明显(表4)。虽然国际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但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比重如此之高无疑增加了中国国民的经济负担;并且以上数据仅是预算内财政收入,若把预算外收入也考虑进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在30%以上。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最直接的后果是使政府储蓄率不断上升。据统计,2000年以来,新增国民储蓄中大约有75%出自于政府,企业储蓄基本保持不变,而居民储蓄率在明显下降。新增的国民储蓄在金融机构若加以合理利用,使之转化为居民消费,中国消费率可能就不会持续下降;但问题是金融系统为了避免违约风险,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倾向于把更多的储蓄转化为了企业投资资金,转化为居民消费的却少之又少。
就城镇职工工资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而言,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从1995年的13.80%下降到了2010年的11.72%,下降的趋势明显(图2)。在中国的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一些上市公司,但这些企业一般比较倾向于扩张性发展,其利润多用于扩大再生产,实际转化为居民消费的比例很低;对于迅速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而言,企业和其资本所有者虽然分享了越来越多的国民收入,但这一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上还是偏低,企业实现的利润转化为居民消费的比例相当有限。企业利润与居民消费基本上呈反向关系,企业从国民收入中分享的利润比重越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越低。可见,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较之政府和企业逐步下降,这是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进而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图2 城镇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据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981年是0.29,1990年0.34,1999年0.40,2003年达到0.46,原因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加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10年的19 109.4元,名义增长55.65倍;而农民可支配收入则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0年5919.0元,名义增长仅44.30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为2010年的3.23倍,并且差距加大的趋势明显(图3)。
图3 1978~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在中国居民消费率的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图4),从1978年的18.49%上升至2010年的25.97%,上升了7.5个百分点;尽管在2000年以后出现下降,但城镇居民消费率在居民消费率中所占比重却不断上升,发展前景较好;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30.3%下降至2010年的7.84%,下降了22.5个百分点,而且在居民消费率中的比重逐渐降低。由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其消费能力减弱,农村居民消费率不断下滑,且下滑幅度超过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的幅度,致使中国居民消费率降低。
图4 1978~2010年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
3.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在中国消费率中,政府消费率所占比重在三成左右,居民消费率占有七成多。居民消费在拉动消费增长中起重要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消费率稳定,居民消费率却在持续下降。
居民消费率是居民消费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例。我们用C表示居民消费总额,则居民消费率=C∕GDP,采用因素分解法将居民消费率分解为两个部分:居民消费额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与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之乘积。用I表示居民总收入,居民消费率 =(C/I)×(I/ GDP)[6]。本文通过计算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以及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总体上看,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都存在下降趋势。其下降原因是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分不开的。
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住房、医疗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城镇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结构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导致消费倾向相应降低;其次,中国的银行体系在提供信贷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居民收入对消费信贷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强,造成了信贷结构失衡,消费信贷作用的发挥受到抑制,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再者,中国居民购买或建住房的支出在支出法GDP核算下是被列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在消费支出中并未体现。房改之前,租房费用低廉,较之买房租房更实惠,城镇居民可以把更多的闲余资金用于消费;房改之后,房价一直飙升,购房形势严峻,居民收入很大一部分收入被用于储蓄,从而减少了当期消费。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积极推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税收政策上,适度降低税收规模和增长速度,合理安排财政收入分配流向;同时深化对财政体制的改革,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规范资金使用。
2.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推行城乡一体化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联动,立体发展;继续贯彻三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价格水平,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善和强化社会救济,有效缩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消费水平。
3.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我们必须对这一要求法律化,操作中公开透明,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保证中低收入家庭能够有房住;坚持完善住房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总之,消费率的高低决定着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出口的现状能否改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阴霾下,保持适度的消费率能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有助于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稳定,为此,必须改变当前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状况,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1]石良平.减税:提升消费率的重要途径[J].沪港经济,2008,(2):19.
[2]吴易风,钱敏泽.影响消费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13-16.
[3]万广华,张 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经济[J].经济研究,2001,(11):35-44.
[4]陈利平.高增长导致高储蓄:一个基于消费攀比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5,(11):3-9.
[5]罗云毅,等.消费与投资关系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6]许光建,赵 宇,戴李元,钟吉鹏.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状况及扩大消费的价格措施[J].价格月刊,20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