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张培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高校人才培养浅析
刘建国 张培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人才的培养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从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改革措施。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加,高等教育质量总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形式、质量和结果[2]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思维方式上,大学教学仍然存在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式[3];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出现“重研轻教”[4]与“科研漂移”[5]的现象;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既不能形成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不能形成专业能力上的娴熟干练,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就业难敬业的境地[6];另外,教材体系僵化、教学模式单一[7]、管理制度落后[8]是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9]。从而使高校教育质量下降[10],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基于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以及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高校教育的目标,了解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11]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足和改革对策三个方面展开,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高校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原点的知识传授与创造的人才培养场所[12]。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立了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3]。目前,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精于内与博于外结合、民族精神与国际意识相结合等“四个结合”为核心特征的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创新要求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造活动的能力及创业激情和实现创业的能力等“三创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到2020年,我国高校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13]。
在众多的因素制约下,高校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办学体制方面,我国高等院校以官办为主,民办为辅,行政权力支配了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弱化了教授委员会的决策权与参与权,限制了专业设置的自由性,多数专业的设置和招生规模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脱节。在人才培养观念方面,以知识的传授为主[14],在批判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还不够;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以“教”为主,忽视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培养以“应该怎样,必须怎样”的统一模式培养学生,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15]。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是否合格的主要评价标准。多数学生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知识缺乏应用。
在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多数高校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直接取决于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等,一方面鼓励教师注重知识的更新,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只看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科研与教学分离[5]的现象。
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存在的不足,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分析。
3.1 完善高校办学体制
高校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基层单位。政府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和专业设置的权力,增加高校设置专业对生源的吸引力和用人单位的兴趣;逐步完善教授委员会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治理结构,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学校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多方制衡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
3.2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与多样化人才观念,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16]。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开放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13]。加强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海内外高层次教师人才的引进。注重复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3.4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17,18],用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科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实现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教师将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课程基础理论中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机结合起来,弥补课本知识基础性强而新颖性不足的缺陷。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1]董秋月.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
[2]郭志明.研究性教学:大学教学与科研新“联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3~67
[3]李洪修,穆成军.当代大学教学思维方式的变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1):9~11
[4]宋燕.大学教学学术性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5]邓周平.论“科研漂移”对我国大学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9~94
[6]蔡辰梅,刘刚,赵长城.论高等教育发展的伦理之维[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9~14
[7]将逸民.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10,(2):16~19
[8]李昌祖,冯雯.大学“科研反哺教学”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71~74
[9]张雪娟,李珊珊,杨研.研究性教学:大学教学改革的诉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4~5
[10]解继胜,刘运广,庞广福.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 38,52
[11]吕润平,王若梅.影响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制度因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1):137~141
[12]刘咸卫.回归大学育人本真: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J].中国高等教育, 2008,(21): 29~31
[13]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1-10-29].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4]李剑萍,马开剑,马勇军,等.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5]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4):4~6
[16]宫敏丽.基于现行大学教学模式分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攀登,2008,(6):161~163
[17]党亭军.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对现行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23~24
[18]杨梅,黄寿先,梁机.以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0,(17):149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3.075
刘建国,1983年生,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