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2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年轻工人的择业取向
在东莞市,一条运河把两排鞋厂和手提包厂分隔开来,20家招聘单位在这里招兵买马。但这场露天招聘会上却缺少一样东西:工人。春节后的数周,一般是招聘求职最火热的季节。但在这个有着820万人口的南方工业城市的运河边,招聘者竟比应聘者还多,比例约是四比一。
从东莞坐火车约一小时就能到达深圳。在这个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郊外,情况与东莞截然不同。在富士康,1000名工人在排队等候面试。富士康提供的月薪比那些服装厂高,包括加班工资在内,从2400元到3500元不等。不过,对于中国的许多年轻人来说,用电脑工作的优越性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20岁的湖南小伙朱凡(音)在这家大工厂找到一份工作,他希望“每两年前进一步”。
(中国的)年轻工人一般来说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们如今希望进入科技公司,从事薪水较高的工作,这是受到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激励。许多人也认为,科技公司的工作更有意思。
中国就业市场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正呈现出多样性。用工荒问题,在电子公司不存在。在福建,去年收购了飞利浦高清电视业务的一家电视机生产商就表示,招工进展顺利。而在中山市,由于工人短缺,本周许多工厂都推迟了开工。中山与东莞一样,属于中国南方的“工厂城市”。
这一趋势预示着,在西方,从牛仔裤到手提包和鞋,各类商品都将涨价。而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部分低端工作机会将流入印尼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为吸引工人,用工单位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提供带空调的宿舍、供应热水、改善伙食等。在东莞,提供400至600元的签约奖金是普遍现象,但问题依然存在。东莞市乐吉诚品皮具有限公司今年给工人加薪20%,并新招60多人。但在一周内走掉了约20人。“他们(如今)有很多选择”,该公司人事经理表示,“在工作中一旦感到不满就会跳槽。”▲(作者拉胡尔·雅各布,何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