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成都 611130)
早白1 号的母本株州长白苦瓜高代自交系9925-5-7-11-2-25 是1998年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早熟苦瓜新品种选育课题组从引进的株州地方品种株州长白苦瓜(9925)中选择的生长势强、第1 雌花节位较低、结瓜性好、较抗病的单株,经7 代定向筛选而成的优良自交系。叶片绿色,掌状浅裂,商品瓜白色,表面条瘤与粒瘤相间,长圆柱形,瓜长约35 cm,单瓜质量250 g,口感好,品质优。父本9903-1-3-4-3-4 是1999年从成都地方品种成都大白苦瓜(9903)中按品种特性、经济性状等进行选择纯化,经连续6 代选育而成的自交系。叶片绿色,掌状浅裂,嫩瓜浅绿白色,长圆柱形,单瓜质量250 g 左右。
2005年春季配制杂交组合,2006~2007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8~2010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及生产示范,201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早白1 号。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006~2007年在彭州市高新农业科技园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小区面积30 m2,3 次重复,随机排列,以成都大白苦瓜为对照。两年试验均于2月15日催芽播种,3月初出芽,3月12日定植。试验结果表明:2006年早白1 号平均前期产量为890 kg·(667 m2)-1,比对照成都大白苦瓜增产14.25%,差异显著;平均总产量为2 094 kg·(667 m2)-1,比对照增产12.28%,差异显著;从定植到采收约60 d(天),较对照早熟4 d(天)。2007年早白1 号平均前期产量为856 kg·(667 m2)-1,比对照成都大白苦瓜增产12.04%,差异显著;平均总产量为1 926 kg·(667 m2)-1,比对照增产10.50%,差异显著;从定植到采收约57 d(天),较对照早熟5 d(天)(表1)。
表1 早白1 号品种比较试验结果
2.1.2 区域试验 2008~2009年在四川省成都(双流)、泸州、绵阳等地进行区域试验,以成都大白苦瓜为对照。两年各试验点均于2月中旬催芽播种,3月初出芽,3月中旬定植于大棚内。试验结果表明(表2):早白1 号与对照成都大白苦瓜的播种期、出苗期、定植期等基本一致,早白1 号从定植到采收约59 d(天),比对照早熟3~5 d(天)。2008年早白1 号平均前期产量900 kg·(667 m2)-1,较对照增产11.11%,差异显著;平均总产量2 140 kg·(667 m2)-1,较对照增产11.11%,差异显著。2009年早白1 号平均前期产量867 kg·(667 m2)-1,较对照增产13.93%,差异显著;平均总产量2 018 kg·(667 m2)-1,较对照增产11.25%,各试验点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表2 早白1 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2.1.3 生产示范 2009~2010年在成都(双流)、泸州、绵阳进行了生产示范,示范面积10 hm2,对照为成都大白苦瓜。3月上旬播种。早白1 号每667 m2栽植1 800~2 200 株,从定植到采收约60 d(天),前期产量为850 kg·(667 m2)-1,较对照成都大白苦瓜早3~5 d(天),增产10%以上;总产量为2 000 kg·(667 m2)-1,较对照增产10%。早白1 号早熟,适合早春大棚栽培,可适当密植,增加前期产量,提高经济收入。
2009~2010年在成都(双流、彭州、崇州)、眉山、泸州、绵阳等地进行了早白1 号的示范推广。2009年推广面积100 hm2,早白1 号定植到采收约60 d(天),前期产量840 kg·(667 m2)-1,总产量2 000 kg·(667 m2)-1;2010年推广面积150 hm2,早白1 号定植到采收约60 d(天),前期产量约860 kg·(667 m2)-1,总产量2 100 kg·(667 m2)-1;早熟性突出,每667 m2产值4 500元以上。
2008~2009年在各区域试验点调查了白粉病的田间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早白1 号白粉病平均发病率为7%,平均病情指数为3.4;对照成都大白苦瓜的平均发病率为10%,平均病情指数为5.8。早白1 号白粉病田间发病程度低于对照。
早白1 号属早熟品种,主蔓长3.5~4.0 m,节间长7~10 cm,生长势较强,分枝性强。叶片绿色、掌状浅裂;第1 雌花节位为第9 节,从定植到采收60 d(天)左右;商品瓜白色,表面条瘤与粒瘤相间,长圆柱形,瓜长约35 cm,单瓜质量250 g;果实口味清香、微苦,粗纤维少,口感细腻,品质优,商品性好。种子褐色;结瓜性好,前期产量850 kg·(667 m2)-1左右,总产量2 000 kg·(667 m2)-1左右;适宜长江流域春季露地或早春大棚种植,每667 m2定植1 800~2 200株,可适当密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