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本报特约记者 向 蕾
三度流标的台湾金门大桥主体工程将在3月1日开标,台当局日前核准大陆机具及技术人员可以“连人带船”的方式参与兴建金门大桥计划。岛内媒体纷纷评论称,此举创下两岸工程合作的首例,也是两岸合作新模式,但“逢中必反”的绿营人士却随即弹起“国安疑虑”的老调。
“这将是两岸合作新模式”
据台湾《经济日报》18日报道,台“工程会主委”陈振川17日宣布,“陆委会”与交通、经济部门进行评估后达成共识,同意引进大陆技术人员、工作船和机具参与金门大桥工程兴建。陈振川表示,招标文件清楚列出得标岛内厂商可以租用大陆的施工机具,亦即承包厂商须为岛内业者,但可通过租赁契约方式,向大陆业者租用机具和技术人员,“这将是两岸合作新模式”。
“金门大桥”指的是连接大金门、小金门(烈屿乡)的大桥。据了解,早在1994年就有地方人士倡议兴建,李登辉、陈水扁和马英九3人竞选“总统”时,都曾承诺兴建金门大桥,最终金门大桥以“七分观光、三分交通”为主轴兴建,总建设经费约74亿元新台币,全长5.4公里,预计2016年6月完工。去年1月,马英九主持开工典礼。但由于必须在海上造桥,台湾海峡又有洋流,加上台湾的大型海上机具少,机具价格非常贵,造桥成本太高,使得主体工程招标三次流标,金门人为此焦急不已。金门县议会去年10月通过“请行政院项目核准大陆造桥技术及机具设备参与金门大桥工程建设案”,认为可降低成本,有助于完成招标,并随即向当局表达上述看法。去年12月,马英九在金门表示,未来透过厂商向大陆租用机具,很快即可发包、动工。不久,台“交通部”和“陆委会”讨论后,终于核准该项目。
陈振川表示,将来台商要在海外发展,难免会与大陆的厂商合作,“这是最好的模式”。他解释说,台湾和大陆各有优点,像大陆近年因推动基础建设,正好有台湾所需的施工船等机具,两地用互补方式才有竞争力。他举例说,过去兴建马祖港湾时,因为从台湾运送砂石价格高,工程可能无法顺利推动,因此后来决定从大陆就近运送砂石;未来台湾厂商投海外工程标,也可以沿用这套两岸合作模式。不过,陈振川强调,此模式与陆资来台投资公共建设无关,陆资来台投资公共工程只是纯出钱投资,不能承揽。
招标计划引发绿营反弹
对于两岸合作兴建金门大桥,金门县政府表示乐观其成,希望在此利多政策下顺利招标。金门县长李沃士曾表示,台湾厂商找国际厂商合作建桥,成本比找大陆贵2至3倍。有当地官员感慨地说,金门大桥连接大小金门,车程约5分钟,却让金门人盼了近20年。
但绿营仍弹起“逢中必反”的老调。民进党金门县议员陈沧江称,对当局大幅度开放陆资来台的政策感到忧心,可能影响岛内产业的发展。民进党“立委”蔡煌琅质疑称,金门虽已解除战地政务,但仍是“国防”重地,此案有“国安疑虑”;况且常住人口才5000人的烈屿(小金门),耗费70多亿元新台币兴建大桥,相对经济效益不足,“就怕大陆在幻想兴建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的思维下,借此机会顺便兴建金厦大桥,把厦门与金门透过小金门连成一线,这才是马政府的司马昭之心”。还有“立委”称,这恐怕是颗风向球,未来台湾各偏远地区或离岛地区若遇招标困难,可能都会遵循这种模式,引进大陆参与岛内的公共建设,“难道不能开国际标,引进日本的跨海建桥技术?”亲绿的《自由时报》18日称,“此例一开,恐成大陆参与台湾公共建设的模式”。文章还采访了一些相关业者称,台湾本身虽然没有太多承造跨海大桥的经验,但绝对有能力且可以组成国际团队来做。
陆资赴台限制仍很多
有分析认为,绿营这种凡事必扯“国安”的心态,来自于喜欢给人戴“红帽子”,只准喊“独立”,不能谈与大陆如何如何的“麦卡锡主义”。其实,就连《自由时报》也认为绿营有些过虑了。该报18日的一篇文章称,无论是承包商还是转包商,台当局仍然排除大陆参与,“也符合目前相关法令的要件”。此外,马英九当局目前正在讨论进一步开放陆资来台投资项目,包括铁路和公路等仍在排除之列,港埠中有关仓储的部分将开放,包括高雄港与台北港等,但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0%,所以陆资不具有主导权。
还有评论称,马英九第一任期大部分时间未能采取这种“两岸合建”模式来兴建金门大桥,却在他第二任期还没正式开始时,开创此“合作”新局,两岸关系的更进一步就在这种默契中显现。该事件也凸显马英九当选连任后,两岸关系将更加和缓,这也是“两岸合作建桥”的更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