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的发展及其对信息学应用研究的影响效应

2012-02-16 06:10李炳英山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山东淄博25504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10期
关键词:信息源信息学信息

●李炳英(山东理工大学 科技信息研究所,山东 淄博 255049)

1 引言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信息源的发展及其信息技术和组织手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如休杰在他的新著《1844年以来的全球化传播:地缘政治与技术》中写道的:“如果信息是一种权利,那么谁掌握了电子传播系统谁就可以对全世界发号施令。支配世界经济不必通过控制疆界,更确切地说,它主要通过经济体系的剩余产品的不合比例的分享来实现。”从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无不与特定的信息源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相关。所以,了解信息源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了解其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研究嵌入信息源内部结构的影响因素,并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分类、析取、运用是现代信息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2 信息源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简称信息源。信息源内容丰富,它不仅包括各种信息载体,也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播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把信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

2.1 零阶段:点信息源

这是信息源的萌芽阶段。当人类在生产及各种活动中产生了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并通过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能够扩大再生产,渐渐地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并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信息时,信息源便应运而生了。它是以点信息等原始信息源为特征,信息数量单一,以点对点的形式传播。早期对“信息源”的概念比较模糊,由于某种需要只是存在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没有固定的信息源和信息载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信息的内容、范围越来越广泛,信息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信息源”的形成和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2.2 第一阶段:符号信息源

这是信息源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和能力大大加强。自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信息源的第一阶段便开始了。这一阶段主要有三种信息源,即数据信息源、文字信息源和字符信息源。各种信息源都以符号的形式在各种计算机系统中流动和相互传递。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微型计算机的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极其广泛的普及,较重要的信息技术成果多达5000余种。人们将其概括为“3C”革命和“3A”革命。“3C”革命是指通讯技术革命,计算机化革命和自动控制技术革命,“3C”革命将人类社会推向了划时代的信息社会。“3A”革命也称“三化”革命,是指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3A”革命的深入发展,将整个人类社会全面推向自动化。

这个时期的“信息源”的主要特征:一是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真实度,也就是“还原”社会的本来面目;二是为社会中心的建立提供坚定的信息支持。“信息源”的存储与输出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它要求信息的传播超越自身的角色局限,为社会共同的公共利益服务。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公民接受的是传统式的信息获取路径和方式,信息源的存储单一、缓慢、规模小。70年代末,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和能力大大加强,信息源以数字、文字和字符信息而存在,以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为载体进行信息传递。

2.3 第二阶段:多媒体信息源

20世纪90年代是多媒体信息传送时代,人们利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技术,全面协调地实现了声、图、文一体化,创造出许多直观、生动的图文信息。

多媒体信息源的选择是单向的,对信息源的反馈也是零散的、间接的和延迟的。应用和反馈呈现线性关系。而且信息的反馈是为了信息源储备关于预期的接受者是否和如何真正接受信息的过程,反馈的意义在于对信息源当前和未来行为的修正,其遵循的是符合叠加原理的刺激反应模式(丹尼斯·麦奎尔,1997)。[1]这主要是信息接受者对从信息源中获取的信息的理解还不够清晰,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所需求的信息还不够融合、匹配。具有特性化的技术信息还需要一个特定的信息源的疏通来实现。例如:在科技活动中,前沿学科领域的技术信息在一般的信息源中难以获得,必须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洽谈会,进行信息发布,技术持有者和需求者面对面的交流来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配方等。

2.4 第三阶段:网络信息源

网络信息源是信息源发展的第三阶段,现代社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信息源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源。世界上大约1—1.5亿台连网的电脑通过互联网连接,这一数字将以每年5000—7000万台的速度增长。网上信息源容量巨大,门类齐全,提取速度快。各种数据库作为一种动态信息源,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基地。

网络信息源中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在系统累积效应的作用下,对初值的敏感程度以及在几何结构上的维度呈现出非周期性和无序状态。这使得复杂性、非线性成为网络信息源的最重要的特性。

网络信息源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在互联网平台上交织和传播,但也需要原信息源源不断地反馈回信息源。所以,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存在着相互依附的复杂关系,使得网络信息源具有以下几种特点:由点信息源的单向传播中的单一接受体角色转向网络信息源的双向或多向传播中的传播与接受的融合,传播与接受的界限日趋模糊,受众角色具有不确定性;从信息源的信息“推入”到接受体的信息“拉出”,由原来的规定菜单式转向受众自主点菜式,变呆板的从上到下的“推送”信息转向受众自由地“拉出”信息,一推一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受众观;从原来单一的点信息源接受功能转向多重权利的拥有,在网络空间,接受体不仅能主动地获取信息,还能主动地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交织进行;网络信息源的信息传播与信息累积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更便利接受体有效地应用信息和可反馈信息,如:微博的广泛性、时效性,给用户带来现代化的感受和信息应用、反馈的快乐。

3 信息源的发展对信息学应用研究的影响效应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研究。本文认为:其一,信息的运行过程和应用创新是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也就是信息科学的应用研究。其二,以原有的信息源及信息传播方式下的信息传递来研究信息的运行过程和应用创新已远远不够。现代的信息学应用研究必须遵循网络环境下信息源及其传播的主要特点及其运行规律,从而探索从网络信息源中采集、应用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其三,有效地规范信息生产、信息管理行为,剔除信息应用创新影响因子的干预,实现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的应用价值,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应用需求。

3.1 树立新的信息观

信息生态文明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完全自觉的信息意识,在物质意识、能量意识和信息意识中把信息意识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在充分认识信息运动对物质运动具有导向作用的前提下,以信息意识统率物能意识,培养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联系和信息运动的自觉关注,自觉地用信息观点观察世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强调获取和享用信息。

通常,人们认为:“社会成员对信息的看法,即为信息观。历来信息观都极富时代感。”本文认为:信息只有应用,才能产生价值。重视信息应用的意识为信息应用观,信息应用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它随着信息源的发展和信息应用不断发生变化,它是一定时代特征的反映。网络时代,信息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多样化、个性化等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体现这一时代的信息应用观为新的信息应用观。首先,在宏观上,现代信息应用观要从社会大系统出发调查研究信息流及其应用规律与现象,来构建信息学应用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模式。信息学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问题,就是对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国际大型工程技术合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应用方法,它是一种超越各领域理论方法应用研究之上的信息学应用研究。其二,新信息应用观要注重从信息源中发现、采集、创新、析取、传播与评估的高度出发认识信息的运行规律和应用整合,按信息“内核”所在学科进行深度分类、整序。掌握该学科领域前沿技术或社会意识动态,把握信息的生产和再造的精确度,使网络信息源中的信息形成良性循环状态,以便消除获取、应用信息的困惑及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其三,在微观上,新信息应用观从“质”的方面深化信息学的内涵,同时从“量”的方面加强网络计量学的研究,使信息计量从信息单元转向知识单元或情报单元,从语法层次转向语用层次。[2]

3.2 原信息质量的评价

人们获取信息的质量来自于信息源的质量,而信息源的质量则来自原信息的生产质量。在信息应用中,人们最大的顾虑就是信息源内的信息质量问题。也就是说,这里的信息质量指的是信息的“内质”和“外质”(整序、析取、检索质量),它体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用性。

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劳丹认为:“理论的发展主要前提是解决问题。”(劳丹《进步与问题》) 由此可见解决问题是科学发现的主要目的。按照解决问题的途径可将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用5个元素来衡量。其一,吸呐力。该理论或技术对已有理论或技术或证据的可接受程度,是能解决问题的多维度。其二,创新力。该理论提出的观点或该技术解决的难题是历史上没人提出或是对旧观点的新阐释以及对新领域的预先探索,亦或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正如齐曼所说:“最重要的是科学工作必须含有独创性的因素。每个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做出发现。[3]其三,解释力。它包括自足力和预见力。自足力指对问题提出的解释说明力。预见力是指通过该理论或技术能预见未来问题或技术的准确度。其四,时空性。即历史性和区域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理论依据,不受时间或区域的影响,具有永久保存或跨国界应用的效力。其五,客观性。是对问题解决的客观事实衡量的尺度。它包括事实的验证和理论的证实。验证科学技术或理论研究的本质是知识鉴定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经受其他科学家所作的批判性的评价之后,才能被认为是“充分确定的”。[3]90-97验证信息“质”的5个元素之间即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每一个元素之间都存在时效性和客观性。

3.3 信息管理行为准则

网络信息源是由一种种、一条条的原信息(Crude Information)组成,而每一条原信息的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将决定着网络信息的应用效果。

通常,一项科技项目完成后,要通过项目验收,方能结题。目前,高校产出的科研成果不少,但真正能形成产业化的不多,其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偏低,这主要是受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的限制,以及有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作风不扎实、缺乏科学精神所造成的。使人担忧的是科技管理行为也存在着偏差。对科技人员所从事的某项科学研究进行评价,至关重要的是它能激发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研制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但是,在实际的科技管理操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定论偏差的问题,造成这种偏差主要原因存在于科技成果的评价过程、项目筛选。

(1)鉴定委员的组成。通常对某项研究课题的鉴定,要依据研究课题的学科聘请专家。但在聘请专家时往往尽可能找同行的熟人,这样鉴定会容易通过,评价水平往往偏高。自1995年1月1日实施新颁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以来,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需进一步健全科学技术专家库、正常运行和严格操作,方可彻底杜绝不良现象。

(2)情报检索机构提供的查新报告。由于科技情报部门信息储备有限或关键词表更新缓慢,当提供的关键词有偏差时,尽管检索的相关文献不少,经过对比分析,也难以有完全相同的研究报道。虽然该项科研成果鉴定水平较高,一旦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同类或相近研究成果比较,鉴定水平仍难以作为科技成果应用的技术依据。

所以,国家和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严格的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标准,提高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和评价水平的可信度。使得科技信息真正具有传播和长期保存应用的价值。

3.4 “信息源”的生态平衡

信息内容、信息组织与信息用户是信息学应用研究的核心内容。三者的交织必须在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中进行,信息生态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信息生态是指信息、知识与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外部环境即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形势,组织环境即信息机构的业务条件、技术基础结构和物理配置状况,信息环境即信息策略、政策、信息行为、文化以及信息构建氛围等。用户(u-Users)、内容(Content)和组织(Context)构成了信息构建的三个生态环。

构建网络信息源的生态平衡,其目标就是“化复杂为明晰”和“使信息可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沃尔曼(Wurman)提出了信息组织方式的5种方法:①地序法(Location),以信息的地理位置特征为依据组织信息;②字顺法(Alphabet),按字母排列顺序组织信息;③时序法(Time),以信息的时间特征为依据组织信息;④分类法(Category),按类目组织信息;⑤等级结构法(Hierarchy),按等级关系(比如重要程度)组织信息。[4]并将IA设计引入网站开发过程,通过主体部件——组织系统、导航系统、标引系统和检索系统的相互关联、影响,并且受到“看不见的”(包括元数据、控制词表和词库)结构部件的相互支撑来实现其工作目标:①组织数据中的固有模式,化复杂为明晰;②创建信息结构或地图,令他人找到其通向知识的个人路径;③构建信息路径,代表着该时代对清晰、人类理解、信息组织科学的集中需求。由此可见,净化信息源,构建信息路径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大量处于复杂状态的数据或信息中抽取本质模式,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找到知识路径。

3.5 “信息源质量”的评估

根据对“质量”的理解,“信息源质量”评估应该是用户对某一信息机构的信息源是否满意的评估,是一种带有明显主观价值取向的对信息源应用状况的测度与评价。“信息源质量”评估的目的是站在用户的立场审视信息源,以期以用户的满意度和需求为导向更好地使信息源为用户获取信息。评估的主体是图书馆或信息传播机构的用户。在信息源质量的评估中,如“信息源的等级结构”这一项指标中考察的角度是用户认为该机构的信息源等级是否符合该用户的知识结构。对“信息源质量”评估考察时,对“信息源”的共享能力要看用户想要的信息是否是按用户期望的方式传递到用户手中,获取的时限和准确度是否满意。

“信息源质量”评估还要考虑信息源内部结构的建设问题,如信息分类、筛选,信息整合、集成,信息构建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质量的考证。在信息组织的信息采集、析取、更新等整个过程中,信息分类是信息源内部结构建设的一个难点。根据信息源及其传播的特点,要满足用户跟踪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差异等,对信息产品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组织分类过程中要体现出其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易用性。

例如:用户在查询信息时,一般需要使用多个搜索引擎。但是不同的搜索引擎使用不同的分类体系,而且即使类名相同,外延也不一样。当前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存在着归类不够科学,序类缺乏逻辑性,以及划分不够严密,命名缺乏准确性等问题。[5]实际上,现有的文献分类体系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分类有其不适应性,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最好的途径是编制有别于文献分类法的《网络信息分类法》。[6]网络信息组织从分类到检索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含有较强的科学性、技术性,这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对信息、价值传导的感悟所决定的。正如张燕飞老师指出:“对于分类引擎来讲,可吸收传统分类法的优异性能,结合网络信息的特点,构建一个结构简明、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体系”。[7]所以,必须要编制出能够解决目前许多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的网络信息组织分类方法和工具。同时,网络信息分类必须把实用性和易用性放在第一位,[8]才能组织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公众所用的知识,提高网络信息的检索率。如已经出现的网络时代的新型信息分类法,即分众分类法(分类体系完全交给大众来完成)、自由分类法(用户自发的用标签来划分信息的类别,自由、共享和动态更新)。

3.6 信息用户与应用模式

信息组织人员(信息馆员) 要关注信息源的发展,了解信息源的复杂性、虚拟性、新颖性、实用性、共享性,利用有效的组织方式,开展信息学的应用研究。

(1)注重网络信息源的深层次开发。通过网络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或引文分析可以评价信息质量,测定学科影响和重要性,确定核心网站,评价科技成果,评价人才,探讨科学发展规律,为确定创新决策、科技政策提供准确依据。

(2)注重信息用户研究。在网络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向着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形象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在网上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以及快的速度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传递。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使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获取信息。所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心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及时准确地把握人们真正的信息需求,更好地组织提供被高效吸收和利用的信息,正是网络现代信息学应用研究所关注的。这如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样,“顾客是上帝”,只有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创造财富。所以,网络现代信息学应用研究要把用户作为研究的起点,深入研究用户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过程。

(3)注重信息应用的模式研究。享受着现代技术带来的方便、自由快捷的网络信息应用,人们却并不满足,对信息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资源要尽可能多地得到共享,所提供的信息要尽可能的真实、准确,费用要尽可能的低廉,隐私要尽可能地得到保护,知识产权要尽可能地不被侵犯,个性化要尽可能地得到保证。这就要求合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探索出一套既能方便信息组织人员,又能满足信息应用的新的工作模式和应用模式。

4 结束语

建立在网络信息源基础上的信息应用模式,使信息用户的活动表现为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网络时代的信息学把信息学应用研究建立在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潜在用户与现实用户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社会已通过网络形成一个信息社会,几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这个社会的参与者,表现出了“社会与人文因素”的潜能。因此,对网络信息源的信息组织和控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诱导的选择,真正实现将全球传播渠道成为各民族、各国家、各种不同文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平等对话渠道,使网上交流的公民的个人意见交给公众审查确认,使这种社会信息的交流达到给人们一个兴趣、爱好表现的场所,使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得以保证,使创新信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使每一位网络公民都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融入到网络中来,为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一份快乐和幸福。

猜你喜欢
信息源信息学信息
睡眠者效应
鸡NRF1基因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初论博物馆信息学的形成
订阅信息
中欧医学信息学教学对比研究
展会信息
美国智库对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以兰德公司2000~2013年报告的引文分析为例
2014年信息学与计算国际会议
与信源保持距离—体育记者如何协调与信息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