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华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西 桂林 541004)
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只是局部范围内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整体上呈现出趋同化特征。《国语·郑语》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1]这一关于世界万物生息起源的朴素辩证观点指明了世界万物起源于和谐、融合、发展,其中“同则不继”充分阐明了事物趋同化的危害。特色文献资源内容的同质性不利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应引起业界的关注,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并行。
传统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以藏书量“大而全”为目标,强调“我有人无、人有我丰”[2]。然而,面对当今社会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文献资源建设追逐“大而全”是不现实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改善了传统模式下文献资源“集成建设”的弊端[3],强调文献资源的个性化、特色化。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围绕本校的重点学科专业、重大科研项目、本馆特藏资源开发并建设了各种特色文献资源[4],同时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读者需求,严格按照业务规范要求,努力提高各学科文献的保障率和入藏文献质量。然而,由于部分高校的学科设置重复、各高校图书馆缺乏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导致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内容趋同化程度较高。
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盲目效仿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模式,造成很多同类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有着明显的趋同化特征。由于普通高校图书馆在资源、人力、物力方面与一流大学图书馆差距甚远,所以文献资源拥有量远远不足。如果普通高校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仍要实现跨越式增长,看别人搞什么项目就跟着上什么项目,反而不自觉地丧失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学术资源建设特色,陷入特色不“特”的定位趋同误区,导致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决策定位相背离。高校图书馆只有依据客观办馆条件,不断强化自身学科资源建设理念,通过较长的摸索过程加深对本馆特色资源的认识,才能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色资源建设由长期以来单一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转向文献资源建设多样化、专深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对文献资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且对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为传统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部分普通高校图书馆从事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人员受到其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的限制,无法承担开发特色文献资源的重任,以致特色文献资源项目集中于一般的微观项目。加之目前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大多是对本馆珍稀馆藏的传承与保护,简单地罗列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导致同一选题类型或相似名称的特色文献资源库的差异不大,缺乏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同时,在文献资源加工方面千篇一律地采用扫描、复制等技术处理方法,并未体现出特色文献资源的个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体现出典型的外在表象趋同化特征。特色文献资源兼具珍稀文献、学术文献、零次文献的独特性、专题性、地域性、学科性、资料性,表现形式各异,如舆图拓片(图表)、统计分析数据等,因此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要注重高校特色学科的专业化、特色化、集优化,加强图书馆与院系的分工、协作。
图书馆文献资源按照学科、专题重新组织后,“获得新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5],形成特色文献资源。然而,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中脱离实际的攀高、贪大、图全及经费使用的不合理,使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逐渐陷入刻意追求建设速度、忽视建设质量的误区。此外,特色文献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中难免要受到社会环境影响,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程序呈现趋同化特征,在社会价值取向驱动下呈现趋同化特征。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基础和建设过程类似,由于选题缺乏科学论证,技术处理也仅是简单的原文扫描、复制,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普遍不高。在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虽然各馆的馆藏结构千差万别、沿袭的传统文化和办馆理念不同,但仍存在趋同化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文献资源能够被无限复制,特色资源趋同化建设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图书馆攀附心理严重,并且是在文献资源建设能力有限、特色文献资源获取渠道相似、文献资源加工方式雷同的情况下开展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创新和异化思维是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策略,趋同化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低级形式。高校图书馆只有脱离了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方式,采用联合共建、资源共享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其特色文献资源的独特性,提高特色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与社会效益。
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网络社会,文献信息资源在传播与利用的过程中被不断增值[6]。反之,如果知识不被开发、提炼,必然会被尘封或遗失。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激发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创新思维,将具有专业学科特色、地域经济特色、区域优势项目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馆藏特色的文献收集起来建立特色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普遍价值诉求。社会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而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主题的选择往往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实现自身转型变革的需求等,会遵循一定的价值导向。然而,共同社会价值取向作用下的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方式与内容呈现趋同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阅读需求为目的,调研特色文献资源需求是构建高校特色文献资源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由共性需求作用下的发展态势,是影响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趋同化的根本因素。
目前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普遍采取的开发模式是:特色文献资源开发策划→特色文献资源区域规划→特色文献资源区域开发建设→读者阅读需求开发→吸引读者→特色文献资源综合利用→特色文献资源再开发。这种以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开发模式,其弊端是特色文献资源内容简单,不注重与周边区域图书馆的协调发展、资源共享,以致一些重要的零次文献被个人或非文献信息机构束之高阁,大量的相关信息并没有被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基本是对现有未经过任何加工的信息加以改造,形成能够反映地域特色、馆藏特色的文献资源。因此,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以纸质出版物为主,不仅文献资源形式单一,而且受高校图书馆已有文献资源数量和形式的制约。例如,在我国南方,研究红树林开发这一热门课题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在少数,各高校图书馆均为相关生态学专业配备了大量涉及北部湾地区发展和保护红树林等问题的文献资源,但是由于有关红树林的出版物极其有限,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趋同化建设严重,均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为此,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多方采集,已收藏有中国红树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红树林植物桐花树、白骨壤及其湿地系统、红树林·蓝海洋等特色文献。可见,协作与共建特色文献资源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多方协调、区域内合作,高校图书馆才能广泛收集零次文献,形成特色文献资源。
办馆文化是办馆理念的集中表现,但是目前随着高校图书馆办馆文化的蓬勃发展,各高校图书馆普遍出现个性特色缺失问题。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正在成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之一,其目的在于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由于相关或相同专业的基本需求相同,依据学科专业及重大科研项目构建的馆藏结构难免存在趋同化倾向。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只有与本校办学特色、本馆办馆文化相融合,才能形成本校学科特色鲜明及能体现本馆办馆文化的特色产品。充分开发与利用特色文献资源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提高本馆竞争优势、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一旦高校图书馆脱离科学严谨的科技创新精神、忽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必将使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遭遇文化趋同。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拼搏进取、明志治学,为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高校图书馆的办馆实力、办馆性质、功能结构不同,各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均具有鲜明的特征。虽然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轨迹有一定的差异,但共同受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位文化导致的共性失衡是区域性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趋同化的症结所在,深刻地影响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
目前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各自为政,缺少信息沟通与交流,自建特色数据库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与清华大学图书馆根据本馆古籍精品特藏分别建立了“古文献资源库”与“古文献特色资源数据库”;天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中国建筑文化特色资源”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都是建筑专业的特色文献资源,均是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封闭式开发的结果。为避免特色文献资源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在全国高校系统内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统一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标准,协作开展同一题材内容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区域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达成联合协作的共识,因此必要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出面协调、组织一些重大特色项目的联合开发与利用,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当今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通过建立区域性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充分发挥特色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特色文献资源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图书馆联盟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有利于图书馆之间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知识资源共建共享”[7]。因此,探讨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趋同化特征,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趋同化程度,克服特色文献资源共享的地理障碍。高校图书馆应在权威部门的统一管理、组织、协调下,加快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步伐,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改善资源建设方式单一、手段原始、时效性差等不足,从而多样化、多层次地进行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1]国语·郑语:卷60[EB/OL].[2011-08-01].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5%9B%BD%E8%AF%AD%C2%B7%E9%8 3%91%E8%AF%AD%E3%80%8B.
[2]李晓丽.地方文献的魅力:馆员扎记[J].图书情报论坛,2007(4):70.
[3]徐 速,杨广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服务分析[J].情报科学,2011(5):745.
[4]张丽霞,李明珍,刘 旭.中国一流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探微:以清华、北大等16所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杂志,2008(9):66-68.
[5]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4.
[6]孙延军.给知识加温 让知识增值:百分数的应用: 四[J].陕西教育,2011(3):50.
[7]王 罡,白庆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图书馆知识联盟[J].现代情报,2007(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