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能泉
(四川文理学院,达州 635000)
从党的十五大“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到党的十六大“两个毫不动摇”再到党的十七大“一个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2005年出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到2010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的“36条”以及新“36条”的贯彻细则再到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大力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条件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要创造全民创业氛围并鼓励民营企业做强做大,中国民企的发展可谓机会更多、空间更大、前景更广。但与此相伴的外部危机常态化、内部危机根深化,则成为制约中国民企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舆情网在沪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企业舆情与危机公关年度报告》,在2010年50起重大企业危机事件中,民企的危机事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面对这些危机的潜在性滋生、突破性爆发和惯性式膨胀以及相应的预警、防范、治理、善后等,都离不开财务的积极准备和应对,都需要财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此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组织、财务关系处理以及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和合管理的适应性建设,从而增强整个企业的财务适应性能力、建构起适应性企业和适应性财务,真正通过高强的财务适应性的实现来抵御、抗击和预警企业危机的发生。
1.人类需求复合化下的危机
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区分为五大类,每一类需求的达成甚至满足都会给民企带来一定的压力或危机。从保障员工的清新呼吸、干净水和食物、必要睡眠与工作职位到维护员工健康、确保员工家庭和谐安全、肯定或公正衡量考评员工、保护与尊重员工等,员工需求复合化趋势更加突出,对民企提出的达成或满足员工需求的要求也就更高。尤其在“新生代”员工对单位和工作的选择日趋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社会公平分配诉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民企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作坊式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将无人接受、家长制或军阀式的硬派管理也会被嗤之以鼻;这些随人类需求复合化凸显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多元因素已经转化成了民企巨大的社会压力,给民企生存发展形成了一种潜在而现实的危机。
2.市场经济竞合化下的危机
在市场经济下,资源的使用、需求的满足都是竞争性的,民企不无例外地在其基本经济利益追求和实现中参与竞争、制造竞争。同时,这种竞争也离不开民企与其竞争方或非竞争方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多手段的合作;因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是促进、调节、规范社会成员达成有效合作的各种规则的集合。在市场经济的竞合化作用下,民企就面临着“为了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生存目标和“为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存在目标而与其所处生态圈或利益链的各主体、客体或环境等开展竞争与合作的相应危机。比如,金融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一种危机;当要顺利度过此危机时,一些民企就采取了“抱团取暖”式的合作;但要真正走出危机并转危为机,就少不了相互间的竞争,如生产订单、销售客户、服务对象等,这对民企来说也暗藏着一定的危机。
3.社会经济转型化下的危机
社会经济发展经过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引领、以关注民生为着力等转型,现已步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化建设时期。在此进程中,民企也因得到国家政策倾斜、资源统筹保障、人员技术优选等支持而获得了较好发展;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整体的资源环境已呈现出非常巨大的压力时,对民企再也不可能在这方面给予很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创新型社会对企业的要求,资源、环境长期外部化的成本要慢慢内部化的趋势等,都将对原本基础不好、条件有限、存在高排放或高污染的民企是一种不小的危机。
4.外在环境突变化下的危机
民企所处的外在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时也会给其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和危害,如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政府有关政策法规的改变、员工罢工、银行停贷、经销商中止销售、原料供应商断绝供货、顾客投诉、媒体炒作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冲击、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让企业陷入无所征兆的危机困境中。
1.内在脆弱下的危机
民企在中国现实土壤中孕育并出生,有着深厚的爱情、亲情、友情和乡情因子,带着复杂的血缘、亲缘、地缘和情缘成分,先天性地经受着“情感”、“面子”的困扰或纠结;同时,由于其规模、条件、降低成本和决策者等原因,也为其注定了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逐利之心较重、预测判断能力较差等先天残疾。这些先天性的内在因子,既埋下了难以克服的脆弱性危机种子;还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在家族成员之间、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家族与企业之间、家族成员与企业外部人员之间、正式团体与非正式团体之间产生为情所困的危机[1];更会受此影响而形成以模仿、跟风等为主的经营管理,不经意间或有意识地惹上侵权官司、背上制假贩假的包袱、留下祸国殃民的名声等危机。处于重重脆弱性危机下的民企,又会因创新能力弱小、研发人员缺乏、生产资金稀少、员工素质偏低等而更添危机,使其处于脆弱状态持续至夭折、半衰或死亡。
2.失误决策下的危机
当前,相当多的民企往往因没有长远而明确的发展战略、对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不清、决策者素质和水平低下等而导致其在战略发展、日常管理、技术变革和风险投资等方面出现诸多决策失误;从而使其对市场经济环境下需求的变化适应性差,决策上存在独断性、随意性和盲目性,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研判失误,最终导致危机频发。这种决策“浪漫化、模糊化、急躁化、拍脑化”的失策危机,应是可以预防和处理的可控危机。
3.不善管理下的危机
民企的不善管理既指对管理不专业、无擅长,也指管理不到位无实效。比如,管理理念上,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最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了解甚少或运用不够、对管理的要求只局限于管理层甚至决策层、对管理的依赖仅在于过去的经验或别人的模板等,都会无形中给企业增添重重潜在危机。再如,管理体制上,制度不健全或非系统、管理组织不完善或运行不通畅或难协调、管理层次过多、人治管理催生的官僚主义盛行、管理服从力执行力不够等,也经常引发一些危机,并让危机轻易突破其管理防线而蔓延扩大或恶性滋扰。
4.人才流失下的危机
人才是民企最重要的资源,是民企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民企核心人才的大量流失,一方面破坏了企业固有的组织结构和合作模式,造成了很多部门急需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流失的人才很可能被竞争对手接纳,不但增强了竞争对手的整体实力,而且还容易导致企业的一些核心研发机密及其他商业秘密的外泄,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加速企业危机的来临。这在当前以私有为主的民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企业表现较为突出,一方面,难以或不愿吸引和录用更多应届毕业大学生进入企业,因怕留不住;另一方面又无法或无心给予已进入企业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更多更好的环境条件,因怕留不久;从而就造成眼下这类民企管辖或服务区域在扩大,而高层次人才在减少、低水平劳动在增加的怪现状。这种潜在的危机状况如不迅速改变的话,在“狼来了”后才反应过来,恐怕只有“危”而无“机”了。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竞合度的增强以及生存环境突变度的增多,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渐入人心,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自实现和被满足,迫使民企不得不在国家关注民生、注重人本的政治法律框架下,既要与其他市场主体加强竞争与合作;又要从容应对各种灾害和意外;更要在此过程中消除自身行为的物化、异化,对整个社会生活和生产作出自主与自觉的调控,实现自我克制、自我超越,承担和履行好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神圣责任和使命,以此满足员工的渐高层次的需求,成就员工个体与企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如此就需要民企有足够的财务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投入、有和谐的财务关系协调各方面的营运、有高效的财务管理确保诸环节的联动。比如,达成员工对安全、稳定和优越工作环境条件的新要求,实现员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保障,圆满与竞争对手的携手合作,履行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和维护员工正当权益等责任,都需要民企的所有者财务、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财务负责人财务以及一般员工财务从容应对,较快适应;在畅通财务运行、降低财务成本、灵活财务融资、分散财务风险、协调财务关系等方面多下工夫、下好工夫。
民企内部危机的存在和作用,客观有力地凸显了强大财务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其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包括财务负责人职责的细化和延伸、财务组织的调整完善和规范、财务管理体系的科学和先进、财务运作效度的明确和强化、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修缮和提高等。比如,一般情况下,财务负责人的中心职责与投资决策和筹资行为相关;但如置于危机常态化的背景中或条件下,他面临的不仅仅是各种紧急的资本筹措、现金流和收入的挑战,还需要更为频繁地参与董事会讨论,其中包括参与企业供应链、定价、生产等环节的预测、风险管理和决策事宜等。尤其是伴随此时代而生的电子供需链新环境,财务负责人必须围绕以顾客和供应商为中心的财务协调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融合、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信息系统人员的沟通、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参与E—供需链系统设计和开发等方面重构职责[2],必须“承担起价值整合者的角色、尤其是在重组财务组织使命方面”进行职责创新。因此,从内因决定性作用看,新经济时代的民企内部危机对其财务的挑战至为关键和紧要。
Heath认为,从管理角度看,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由于“危机反应时间有限(或表现得似乎很有限)、必须马上作出决策(在时间有限的约束下),信息不可靠或不完备,应对危机所需的人力、设备可能(或显得)超出实际可得”[3]。由此可说民企危机是常态的,对企业及其财务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而中国民企要转危为安,就必须加强以财务适应性为核心的企业财务适应性培育和建设。
民企财务适应性的研究应立足于适应性。适应性是生物体的形状、结构、权能和生活习性等能与所居住的环境条件相协调的一种特性,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属性[4]。活性看待和对待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生物体,都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表现出相适合的现象。民企及其财务也不例外,民企财务适应性也可理解为民企在财务活动管理、财务关系管理和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和合管理过程中,主动被动地对财务环境条件(包括危机)加以适合的一种状态或表现出的适合性反应。
关于民企财务适应性的研究,现有成果较少,只是零星散见于相关研究中,如黄速建、王钦、贺俊(2008)从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演进的制度约束、需求驱动和适应性选择分析中指出,“适应性选择”是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演进的内生机制,中国民营企业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展的市场覆盖范围和不断提升的竞争能力,表明中国民营企业治理制度选择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的来源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安排实现了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之间的“适应性选择”[5]。熊军、章凯(2009)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讨了中国民营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发展方式,揭示了在动态变化环境下,导致中国民营企业持续成长的并非是其事先制定好的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准确的产品定位等,而是一种“探索—强化—复制—交叉组合创新”的适应性成长路径[6]。此外,对民企面临或治理的危机也有所研究,如陈川、文华、罗剑锋2008年发表的《基于全要素的民营企业危机形成机理》,陈加奎2009年出版的《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王端、陈都、王兰2010年出版的《生死之劫: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等。综观这些成果发现,当前民企财务适应性的专门研究较少,更别说与危机结合之类的系列研究了;即或对危机下的民企财务适应性有所研究,也多是从侧重内部经营管理危机或外部危机,没有立足并上升到民企财务适应危机挑战的层面,脱离了民企财务对危机所具有的高度反应性。
民企财务应对民企危机的挑战,就需在民企危机发生前中后增强反应性、在财务管理各方面培育适合性,从而提高适应性。
1.增强财务反应性
(1)危机发生前的民企财务反应性。危机的普遍存在和潜在的隐蔽性,给民企管理和发展增加了困难度和阻碍度;但民企是可以在危机发生前对其形成预防性、预警性反应的。比如培育危机财务意识、普及危机及其应对的财务常识、组建预防危机的财务组织机构和预警系统、预设危机情景的财务模拟、制定应变危机的财务预案等;以及观察发现危机前兆的一些财务表现,如亏损增加、过度负债、技术设备更新缓慢、员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交货困难、坏账增加等,从中透视和探寻企业可能存在的危机,并引起高度重视、作好充分准备。
(2)危机发生中的民企财务反应性。危机已然发生了,民企财务对危机有着保障性、维护性反应。危机的破坏性和损失性较强,危机处理时调动各种财务资源去保障危机中的受害者受伤者受损者,运用快捷有效的财务手段去维护危机中的幸存者遗孤者生还者等都说明了民企财务对危机发生的及时反应和跟进。也只有通过财务作用对危机现场和危机影响予以高度关注、有效处理,对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施行善待之举、善意之言,才不会让危机继续蔓延和扩大、才有针对具体危机问题而修正和充实、并能防患于未然的创新型财务对策。
(3)危机发生后的民企财务反应性。危机发生经过紧急处理,即将结束之时和之后,民企财务仍然有着高度的跟进性、善后性反应。对危机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财务投入和管理的跟进,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和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的财务性调查、总结、反省与警惕;从财务活动管理、财务关系管理与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和合管理角度去评价财务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内容、危机的财务应变计划、危机的财务决策和处理等,都是民企财务在危机后的良好反应。
2.培育财务适合性
民企财务适应性既不能仅局限于对危机发生前的反应预警、发生时的反应敏锐、发生后的反应跟进,也不能只着重于财务活动管理对环境条件的适合与满足这一单方面,而是需要从财务及其管理所涉及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等多方面着手,以此培育并增强财务在环境条件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适应能力。换句话说,民企财务要在民企财务危机到来之前中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除了具有高度的反应本能和强烈的反应功能外,还需在民企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共管方面全面培育对危机的适合性。
(1)民企财务活动对危机的适合性。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耗资、分资等内容,它们需要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不断地循环和周转,维持并推动着民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持续性,其实质就在于相互间的和谐。如果民企财务活动整个过程有脱节而不连续、个别环节有疏漏而不尽善、各个层次有缺位而不顺畅、相关人员有失责而不作为等,都会给民企财务活动埋下不和谐的种子、暗藏着失和失衡的危机。因此,民企财务适应性的最起码要求和最直接表现就在于对其财务活动已有或可能危机解危脱困的适合性对策。
(2)民企财务关系对危机的适合性。财务关系是财务的本质,是民企各方基于社会责任的承诺和履行而相互间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包括企业与国家及其相关部门、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企业与其内部部门和员工等方面。这些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必须处理好、维护好、发展好,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的氛围和态势;不然,就会存在违法经营、偷逃漏税、破坏自然环境、违反公平正义、员工窝工、内讧不断等关系危机。民企财务适应性的长期发展与不断增强,必须伴随财务关系危机的各种处理而增强适合性,在依法、合规、同理、正义的和谐框架内防范与解除财务关系的危机、保持与发展财务关系的和谐。
(3)民企财务管理对危机的适合性。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活动的管理、财务关系的管理以及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和合管理,这些管理的某方面及其集合都必须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发展一种和谐的关系、建构一种和谐的机制,以此增强相互之间的和谐性、和合性,避免危机多发性、人为性。民企财务适应性的重要内容就在于财务管理要适应财务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跟进财务危机的治理步伐,朝着和谐财务的方向与道路而主动自适应、积极他适应。
[1]靳能泉.四大问题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J].现代企业,2007,(2):38.
[2]傅元略.中级财务管理(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9.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李夏琴.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及其运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5]黄速建,王钦,贺俊.制度约束、需求驱动和适应性选择——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演进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6):5─16.
[6]熊军,章凯.中国民营企业动态环境下的适应性成长路径:一项追踪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S1):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