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晓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青海 西宁 810008)
李继晓 女,1965年生。本科学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少数民族文献是我国各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各族人民社会历史的总结、文明的描绘,是我国文献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经济问题研究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献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瞩目,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建设研究也正逐步深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53个有本民族的语言,21个有本民族的文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在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及多元文化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献。少数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青海而言,在青海历史上,宗教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宗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宗教文化也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世居青海的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全民信仰宗教。因此可以说,青海是一个以藏文化为主体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地区,具有多元性、复合性、开放性等特色。这种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以其古老悠久的历史、灿烂丰厚的底蕴、神秘奇异的色彩对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由此看来,加强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大力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对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收入有限,能够用于图书馆建设、购置图书的经费极少。例如,在青海省一些州县级图书馆,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读者大量流失,全省各地图书馆尤其是县级图书馆生存现状堪忧。据统计,青海省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处于完全瘫痪状态,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书,读者流失现象极为严重,一些县级图书馆近年来年读者量不足1000人次。由于县财政从1989年开始不再给图书馆拨付图书购置费,15年来有的州县图书馆未购进一本新书。全省7所地级图书馆的新增图书藏量远远达不到图书馆标准年入藏量,22所县级图书馆的新增图书藏量也未能达标。另外,全省各州县图书馆藏书量几乎都不达标,即使是西宁市图书馆也只有藏书10万余册,而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图书馆,全馆所藏图书还不到4000册。据了解,青海省各州县图书馆建设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已远远跟不上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图书馆出现了门庭冷落的窘况。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乡镇图书站(室),由于没有图书已经名存实亡,图书流动车、流动箱因没有经费被迫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图书馆藏书中学术性书刊比例过小。在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中,学术性书刊和消遣性书刊的入藏比例严重失调,消遣娱乐性书刊的比例远远高于学术性书刊。第二,外文书刊是了解掌握国外有关先进技术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基本上没有收藏外文书刊。
一般来说,图书馆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藏保管功能,即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收藏和保管文献资料。第二,社会教育功能,即图书馆通过向社会提供借阅服务和开展对外信息咨询服务,实现“以书育人”的功能;图书馆通过其藏书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其所从事的信息收集、加工、开发和利用都是社会教育功能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图书馆很难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很多图书馆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甚至利用馆舍优越的地理位置进行“生产自救”。如有的图书馆将部分馆舍出租给个体工商户开饭馆、歌厅、网吧等;有的图书馆将部分馆舍改造成电影院、录像厅、书店等。图书馆领导和职工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使图书馆的职能进一步弱化。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有限,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单位的经费相当紧张,职工待遇低,不仅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到图书情报单位工作,甚至导致高素质职工大量外流。再加上职工培训工作滞后,导致职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现有的职工队伍也极不稳定。
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很多少数民族群众至今仍未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经济建设上,对文献资源建设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源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献信息的可传播性、可交流性及可分享性,决定了其交流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不是孤立的。文献资源管理系统应当是开放式的,应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信息网络。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县与县之间的距离较远,而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又几乎为零,极不便于交流。同时,各图书馆之间缺乏应有的协调,政府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也缺乏科学规划。各个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网络,有限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文献信息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和可增值性,因此仅仅占有文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文献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占有量低,许多图书馆没有对文献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没有按照规定对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编目和上架。有些图书馆甚至对其所有的文献类型、种册数等均无统计记录,给借阅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更谈不上深层次的利用了。绝大部分图书馆的文献利用也仅限于借阅,能提供检索服务的图书馆很少,即使提供也仅仅是咨询解答或提供专题资料,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很低。
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少数民族文献应当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情报机构的重要职责。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图书情报机构收藏的地方文献极少,更谈不上去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造成这些地区文献资源建设缺乏地方性和民族特色。
我国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网络是社会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职能部门以及文献资源收藏单位来说,应客观认识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形势,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创造条件。站在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高度,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积极开拓的精神来规划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整体发展目标。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整体规划要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对系统发展的重点和投入的力度进行科学布局,打破各种局限与封闭,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的调控,对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形成层次化、多中心的文献保障体系,打造一体化、网络化的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实现。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文献收藏,既要体现一个民族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要为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首先必须熟悉和了解地方文献的出版情况、本馆的收集情况以及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还须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将文献信息搜集工作合理定位,紧跟地区发展步伐,加大投入,系统、完整、连续地搜集地方资料,尤其是体现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并对所收藏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研究,形成一批内容丰富、水平较高的二三次文献,如专题索引、文摘、题录,以及就某些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而撰写的资料汇编、进展报告等。只有这样,民族文献信息才能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到顾问和参谋作用。在引资共建、运作管理等方面,如能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在主体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大胆创新,必将探索出适合我国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
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单靠个别民族院校图书馆的收藏是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读者需求的,只有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才能实现全国地方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需要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机构,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分工,做好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和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形成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献保障体系。
其一,建立地方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联网。中国少数民族文献资料的分布在藏书数量、范围等方面,从东到西、从北到南都存在着不均衡状态,有必要建立四级网络,共享资源。一级地域网,是以各省、市、自治区的民族文献馆和情报中心为主的局部地域联合网,主要收藏本地区所需的具有“研究级”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质保量、连续系统地收藏。二级专业系统局域网,是把所有独立收藏地方民族文献的专业图书馆、情报机构、民族院校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网络资源。三级国家网,是国家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协调全国各局域网和国家图书馆、国家情报中心收藏珍贵而又实用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让读者在网络中享受和使用信息资源。四级国际网,利用Internet联机检索国际上主要数据库作为补充形式,提供国内没有收藏的少数民族文献。
其二,宏观和微观的协调是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措施之一。在宏观上需要一个独立的实体进行调节,负责制订实现地方民族文献资料共建共享的目标、原则、策略,合理分工布局,规定全国各个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各馆内部的运行规则和机制;对有价值的地方民族文献收集的完备程度及其分布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组织协调各成员馆的业务工作,协调和扩大各地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资源的收藏;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微观上规划各民族文献馆应收集的文献内容范围及其文种特征,实行“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资源”,协调和解决好共享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各种资源的共享、互利互惠、数据标准化、设备及系统的购置或研制等相关问题。
其三,联合编目是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保障。地方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要以各地方民族文献成员馆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资源及各民族文献机读数据的联合编目为真实内容,根据国家统一标准,建立起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各少数民族的图书、连续出版物、各种非公开出版的图片、档案、手稿、会议文件、地方考古报告、地方报刊、地方图书目录、少数民族承传“口碑文献”的联合目录数据库,为实现全国少数民族文献联合采编、联机检索、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其四,协调处理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关系问题。作为国家地方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一方面主导其网络成员分工协调,将各自承担的学科领域内的文献尽量收集齐全,以保障中心最大限度地占有文献资源,并起到保障中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组织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处理好涉及到国内外传统媒体、图书与文献情报界、网络服务业、数据库制作商与信息服务业、著作权人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涉及各方面的近期和长远利益。一是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上网共享前的文献资源数字化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数字化传播与传统传播方式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利益关系;各级网站文献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流中互利互惠的关系;使用软件、数据库的图书馆与生产商家的合作关系;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问题。二是在组建超大规模的地方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过程中,各成员馆的责任、义务、利益及管理系统使用的关系问题。三是对管理系统的兼容、数据的转换和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要求问题。以上这些都需要合理调配和约束。
要使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现代化水平,关键在于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协作配套的少数民族文献专家队伍。就专职少数民族文献研究队伍而言,应由操作型、研究型、管理型3部分人员组成。后两种类型的人应当是T型人才。一方面是横向通才,对少数民族文献各个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都应当了解,是“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在少数民族文献学的某个领域或某一方面、某个学科有较深的造诣。只有由这些专家组成的少数民族文献研究队伍,才能创造出深层次的少数民族文献研究成果。除了专职少数民族文献队伍外,还需要聘请一大批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学者兼任少数民族文献专家,由他们提供少数民族文献工作前期专题定向的深层信息,这是专职少数民族文献工作人员难以做到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专家除了应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触角要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民族文字水平)及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要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语)。为使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事业在新世纪有更快的发展,必须在造就少数民族文献研究队伍上下功夫。为此,我们应该做到:①对现有地区少数民族文献研究队伍加以充实调整。②要拓宽现有民族地区高校图书情报专业的专业面,并招收有一定少数民族文献工作经验的青年加以培养。③与国外图书情报机构互派访问学者或共同培训少数民族文献研究人员。④要提高少数民族文献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好的青年人才从事少数民族文献研究工作,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文献专家队伍。
[1]袁海波,孟连生.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J].情报学报,2002(1):57-62.
[2]杨洁.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3(4):32-34
[3]孟雪梅.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01(4):29-30.
[4]杨永厚.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72-75.
[5]池贞姬.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5(4):61-62
[6]刘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与探讨[J].兰州学刊,2008(11):14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