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君
(渤海大学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5000)
关于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s),ALA(美国图书馆学会)给出的定义是: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我国图书情报学界关于学科馆员的理解是: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知识背景、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具体学科馆员定义是图书馆选派的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熟悉馆藏情况和信息资源利用手段、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信息素养,能为读者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专业人员[1]。
1950年,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支图书馆并配备学科馆员,这是学科馆员制度正式的建立。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在实践中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现有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弱,难以适应提供深层次服务的需要。因此,如何造就合格的学科馆员,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引向深入,应当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与普通图书馆员相比,学科馆员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复合式知识结构,他们既是图书馆馆员,熟悉图书情报学知识,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具有检索工具图书情报学之外的某个学科的知识,可以针对该学科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科馆员,对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深入发展十分重要。在知识日益更新加快的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有了新的扩展,从被动的一次文献服务向主动的、多学科、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转移,这种变化对图书馆学科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2]。学科馆员是大学图书馆馆员中的业务骨干,是图书馆开展学科文化信息服务的主体,他们的素质提高和图书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与大学图书馆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能力密切相关。只有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学科馆员,使之逐步达到学科文献信息专家的水平,才能使图书馆面向学校各个学科的文献信息服务不断深入,才能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使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并不平衡,其中根本原因是现有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难以真正融入到院、系、研究所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之中。一些院系、研究所对学科馆员的能力持观望态度,而且各馆学科馆员制度运用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实际工作效果与当初设立该制度的初衷相差甚远,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3]。
几年来,渤海大学图书馆积极推行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深入到相关院系广泛征询教师、学生的建议,与对口院系老师尤其学科带头人建立邮件及面对面的交流;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努力构建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相互补充、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的文献保障体系,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证,为师生读者提供文献代查及传递服务;为各学院做学科导航;积极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及校内数据库使用方法的培训;结合教学科研特点积极开展特色服务,如建立了渤海大学文库、渤海大学位论文提交数据库,建立了精品图书阅览室等,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的服务向主动服务、多层次服务的方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科馆员对工作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如对网络及计算机操作不是很熟练、与各学科带头人缺乏必要的交流、对馆藏及数据库资源不能完全的掌握、讲座培训效果不明显等,亟待我们逐步调整与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才匮乏[4]。学科馆员应该成为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教育者。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馆员,不能靠一朝一夕的努力来完成,而是要建立一整套长效发展机制,使之能够制度化、长期化。
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紧缺的现状,加强学科馆员的培养,建立科学的有利于学科馆员制度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乃是当务之急。学科馆员培养机制的建设可以分两步实施:一是直接由图书馆学专业开展双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或者在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中融入另一学科的研究,图书馆甚至图书馆界应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图书馆具体实际,达成一致目标,既要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面向某一领域的学科馆员,毕业后到本馆工作,即订单式培养,随着学科馆员制度的长期实施,这将成为培养较高质量学科馆员的常规方法;二是在现有馆员中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同等学力研究生课程班、实践交流等不同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也可以将本馆现有工作人员送到大学专门学习图书情报知识或其他的专业知识,使其知识结构能够适合学科馆员岗位的要求。要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一定要实现学科馆员培养工作的制度化,要常抓不懈。
学科馆员需要从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中选拔。为确保所选出的人员能够胜任工作,应有一套完整的选拔程序。大学图书馆应该明确学科馆员的上岗条件,他们既要有丰富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基础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根基,并能够按照读者需求将有效信息从庞杂无序的信息源中提取、鉴别、筛选、整序,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信息产品。他们须精通一门外语,能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网上学科咨询站点,与用户进行交互式咨询解答;具有公关能力,深入学科与用户建立服务关系,及时介绍本学科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及时把所对口学科的最新文献和学术动态信息传递给用户,使学科咨询服务不断创新。明确选拔条件后,通过一系列的选拔程序不仅选拔出优秀人才担任学科馆员,更重要的是鼓励有进取心的图书馆员特别是中青年馆员明确奋斗目标,自觉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自己的专业兴趣,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逐步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在图书馆形成学科馆员的人才梯队,为学科馆员队伍的长期发展提供后劲。
与学科馆员选拔机制相配套的是要建立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机制,鼓励和督促现有的学科馆员不断地进行学习。对于身负重要使命的学科馆员来说,只有不断学习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网络知识,密切关注各学科专业新知识以及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开阔视野,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同时,还应善于学习各项新技术、新的服务技能等,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国内外图书馆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经验,不断提高服务效率,达到最佳服务效果。可见,培养学习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学科馆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科馆员必须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理念,把继续教育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只有把学习扎扎实实搞上去,学科馆员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才能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学科馆员应该树立刻苦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图书馆要为他们的继续教育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职进修,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要求选修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可以让馆员直接参与到某个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过程,直接了解和感受科研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对不能长期坚持继续教育的学科馆员,应当考虑将他们调离学科馆员岗位。
建立学科馆员的考核机制,其目的就是对学科馆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和激励。建立管理制度,要明确学科馆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范围,并设立相应的岗位,从制度上予以保证。要对学科馆员实行资格认证,包括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择优上岗。要制定奖惩规定,严格照章办事。建立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注重“德”,要求他们必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情为用户服务。第二是注重“能”,就是对馆藏文献的熟悉程度,对学科研究前沿及动态趋势的掌握程度,对网络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等。第三是注重“勤”,要求他们遵守图书馆的劳动纪律,主动定时到对口学科开展服务。第四是“绩”,包括与学科用户联系的频率,提供图书馆指导及用户培训的情况,开展跟踪服务与定题服务的情况,开展网络站点建设及网上咨询的情况,定期不定期地为学科用户提供学科专题资料情况,学科用户对学科馆员业务能力及提供服务的综合评价等。第五是“研”,学科馆员每年度所发表的论文及承担完成的科研课题情况。考核后,要对学科馆员工作进行横向比较,奖勤罚懒。学科馆员的待遇不能一刀切,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科馆员限期改进,如改不到位,应取消其资格。
学科馆员作为复合型人才,对其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服务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要求都很高,而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再加上我国图书馆人员结构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在短期内造就出一大批合格的学科馆员是不现实的。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着眼于未来,不断完善馆员知识结构,提升其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科馆员制度的逐步完善与健康发展。
[1] 孟德泉.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8).
[2] 曹瑞琴,任继武.浅谈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3] 陆光华.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发展模式之我见.图书馆论坛,2005(5).
[4] 束漫.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