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医患关系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及医学编辑在其中的作用

2012-02-15 07:29:13王昕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300074
天津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总费用医患医疗机构

王昕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天津 300074)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强化,医疗机构的医学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和尖锐,尤其是最近社会上发生了多起针对医生的恶性犯罪事件,医患关系正逐步走向对立面。患者对医生缺乏理解,社会对医院也缺乏宽容。只有正确地认识医患关系,才能有效地解决医患矛盾,使医患关系逐步走向和谐。

1 我国医患关系的特点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患者基于自身的疾病状况,为提高健康水平选择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履行职责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医患双方为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

尽管近年来医院总体服务质量上升,就医环境、设备及医技水平等改善提高,但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却越来越低,由于医患纠纷而发生的干扰医疗秩序、甚至恶意伤害医生人身安全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一项对全国326家医院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医疗纠纷发生后,73.5%的患者及家属出现过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其中,43.9%的医疗纠纷发展成打砸医院,对医院设施直接造成破坏的有35.6%,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的占34.6%。2002年,这类事件有5000多起,2004年上升到8000多起,2006年则超过了1万起。

服务态度欠佳,双方缺少沟通理解等,被诸多患者和医护人员列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头号因素,以至于现在当人们提到“医患关系”这个词,都会划为略带贬义的词。

2 我国医患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医疗机构方面

在医患关系中,“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医生,直接的服务对象是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所以医德与医术是同等重要的。尽管自古以来就提倡“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儒医同道,无德不医”,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医护人员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转变。甚至有些个别的医护人员将金钱利益放在了首位,收受“红包”、药费回扣,而有些医院则是将医生的奖金与效益挂钩,这些都会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医护人员渐渐淡薄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对前来求诊的患者造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除此之外,在面对医患矛盾时,有些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进行处理,甚至常常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只求息事宁人,避免对医院、对医生造成不利影响,但是这种态度不仅没能缓解医患矛盾,反而起到反作用,加深了患者甚至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误解。

2.2 患者方面

作为医患关系的另一方,患者本身作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患者对于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了,而且,医疗知识也越来越普及,患者的维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但是,患者的医疗水平是有限的,往往是一知半解,加之部分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一旦治疗结果达不到期望值患者就会马上产生对立情绪。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社会舆论也是这一矛盾产生的潜在导火索,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实际上,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和对疾病的认识是有限的,在研究开发新的医疗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必然会增加医疗风险和损伤。很多患者对医疗技术期望过高,认为医院应该、也必须把病治好,这其实是不太现实的。虽然医疗消费也是一种消费,但是很大可能上这种消费是不能获得等值回报的,这是现有的医学水平所决定的,很多患者却不能理解。加上一些不公正的舆论导向,使得患者在看病之前就产生了一种对立情绪,对医生的每一个医疗举动都不信任,如果与周围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多做了什么检查、多用了什么药,就会怀疑医生多赚回扣,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可见,患者对于医生、医院的误解也会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2.3 社会方面

首先是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我国大部分的就诊患者都集中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这势必造成患者的需求与医院的供应分布不对称,供需失衡。有调查显示,中国卫生资源的70%分布在大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医院,重复建设和高密度建设愈演愈烈,使医疗服务不能有效顾及大部分患者,这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医疗费用增加太快,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却不高。“看病贵”是患者对医疗收费高的最直接的反应,在大多数患者眼中,这是医院追求利润的结果,但其实这也反映出国家对于医疗投入的严重短缺。我国卫生总费用由3部分组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政府投入)、社会保险及其他卫生支出(社会投入)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个人投入)。中国卫生总费用的货币名义价值从1952年的8.54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10.21亿元,增加11.91倍;1978年的110.2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89.48亿元,增长了101.43倍。1952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6%,2007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至4.52%。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卫生总费用保持着持续增长势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从1952年的3.86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5.44亿元,增加8.18倍;1978年的35.4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297.1亿元,增长了63.82倍。尽管如此,从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的绝对数虽然逐年增加,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患者来说,会感觉“看病贵、看病难”,而且,患者大多会将这种不满转向医疗机构,这就更加加重了医患矛盾。

最后,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医疗机构本身对于医患纠纷的监管体制也不健全,这对医疗矛盾的解决是不利的。

3 对策

3.1 对医疗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医疗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现有的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应该对这样的状况进行调整,重新构建医疗资源配置体系,使医疗资源分布合理,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除此之外,应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多建立一些国家全资的公立医院,收取的医疗费用只是相当于医疗成本。同时,鼓励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非公立医院,可以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3.2 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建设

首先,缓解医疗矛盾,要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因为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危造成影响。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每个医护人员都必须有这样的意识,谨言慎行,不应该对患者有冷漠、疏忽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更不能因为患者的身份、经济条件等对患者区别对待。其次,医护人员也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接诊、问诊的技巧和艺术,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尽量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医疗的费用要公开透明,让患者明明白白地进行医疗消费。最后,医护人员也应学习法律法规,依法行医,发生医疗纠纷时进行妥善处理,避免使纠纷更加恶化,最大可能地保障医疗安全和医院声誉。

3.3 社会舆论导向应给与医疗机构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医疗卫生行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它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且医生并不是万能的,目前的医学水平也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应对这个行业给予较多的支持和理解,要尊重医护人员。打骂医护人员、甚至造成生命伤害的诸如此类的恶性事件绝不应该再次发生。第二,患者在提高自身维权意识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医护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不要把“顾客是上帝”这种日常生活消费中的思维惯性也照搬到医疗消费中,不要理所应当地认为“患者是上帝”。医疗消费不等于一般的生活消费,是有其特殊性的,患者的医疗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往往是一知半解,因此要充分与医护人员沟通,不要很容易就产生对立情绪。第三,新闻媒体是社会的“无冕之王”,在行使“媒体监督权”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扭曲事实,也不能因为媒体的主观意识而对医疗事实的报道产生偏颇,以免对受众产生误导。另外,各个媒体在报道医疗负面新闻的同时,也要对医护人员救死扶危的事迹进行报道,使公众了解医疗行业的两面性。媒体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公众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心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4 医学编辑在缓解医患矛盾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医学期刊的读者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医护人员及医学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医患纠纷的患方、律师以及相关疾病的患者也已成为医学期刊的读者。作为医学编辑的我们,在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容易涉及医疗纠纷的稿件的甄选和编辑,比如“临床病例讨论”,在文稿加工过程中,应当辨明原委,避免因写作上的原因造成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此,作为医学编辑,首先要努力提高医学专业水平,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概念、内在联系以及发展趋势,并不断积累学术前沿信息,优化专业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判断专业技术上的是非曲直,对稿件进行鉴别和选择;其次,由于医学期刊也属于媒体,也具有转播、交流和导向作用,这就要求医学编辑应当具有较强的学术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要努力维护社会和谐。

5 小结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医疗制度改革也在逐步进行,然而医患矛盾却日益尖锐,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解决医患矛盾时,除了正确的方式和态度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了解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由此才能尽量避免医患矛盾的加深和激化。医患双方应加强理解和支持,逐步建立医患互信的关系,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缓解医患矛盾。■

[1]张祚海,秦玉明.对当前医患关系的几点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1,25(6):399-401.

猜你喜欢
总费用医患医疗机构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京、津、沪、渝四直辖市卫生总费用的比较研究
卫生软科学(2020年2期)2020-02-12 07:09:26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6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26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解开医患千千结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2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4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1:08
医患矛盾再会诊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1:06
21世纪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首次低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