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2012-02-14 22:09张希祥
天津农林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水层田间管理芦苇

张希祥

(天津大黄堡湿地管理处,天津 301700)

大黄堡湿地是典型的芦苇沼泽湿地,近年来对芦苇的管理粗放,导致芦苇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经济效益明显减少。为了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提高芦苇的综合效益,笔者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几年的试验,逐步总结出了芦苇的田间管理技术,现介绍如下。

1 芦苇的主要生长特性

芦苇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芦苇是喜水性植物,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多生长在质地较粘重的沼泽、盐碱洼地和季节性积水的土地上,土壤瘠薄,盐渍化土壤也能生长。

2 芦苇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芦苇的生长主要分为发芽期、生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由于各阶段所要求的生长条件不同,因此,严格掌握好芦苇各阶段的田间管理技术是保证芦苇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2.1 苇田发芽期的管理

3月中旬-4月中旬,苇芽开始生长,此时土壤要有充足的水份,所以在2月中、下旬应灌一次大水,促使土壤提前解冻并洗盐。进入3月中、下旬,在苇芽出土前,应将水降至距地面15 cm以下,条件允许可保持湿润状态到4月下旬-5月上旬,苇芽达到基本苗数时及时补水。

2.2 苇田生长期的管理

4月下旬-5月上旬苇芽开始放叶,这时应根据芦苇密度大小逐渐加大水层,如果出苗不齐或大片不出苗,可进行晒田,等达到基本苗数的60%时再灌水。基本苗数应控制在(170~180)株/m2之间。在用水层控制苗数上要保好第一批芽,多要第二批芽,控制第三批芽。这个阶段的灌、排、晒田视苗情、水情及地情灵活掌握。

5月上旬-6月中旬,是芦苇生长最快,需求量最多的时期,植株高度占整个生育期的80%。苇苗出齐、放叶后开始灌水、补水,加大水层20 cm左右。保证安全渡过枯水期,以满足芦苇需水和大量蒸发。充分利用苇田工程控制水层,不可过深过浅。

7月中旬-8月上旬,芦苇高度增长减慢,苇田土壤及水的含氧量下降。长期积水,土壤中产生大量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使芦苇秆壁变薄,生长出大量“毛根”,质量下降,易倒伏,此时应抓紧排水晒田,以促进土壤有机物在好气条件下分解,释放出养分,供芦苇吸收,并能减少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产生,还能排除盐分过高的水质。雨季降水量过大时,应设法排水。

2.3 苇田成熟期的管理

8月下旬-9月中旬,正是芦苇抽穗期,开花、灌浆及种子成熟前期,应灌水、补水,满足芦苇成熟的要求,这个时期如果水质好,管理得当,有利于芦苇干物质的积累,促进单株重。9月20日以后,应疏通好排水渠道,排干苇田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切不可因割冰茬苇就不排水。如果割冰茬苇,上冻前应再满足一次水。

3 芦苇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芦苇生产上主要的自然灾害,常见的有芦苇根腐病、白叶病及芦苇粉大尾蚜及芦苇钻心虫等病虫害。近年来,对芦苇病虫害进行了初步观测和部分试验性防治。

3.1 芦苇根腐病

芦苇根腐病多发生在土壤含水量大,通气条件不好及割苇带水作业的老苇田,其原因是芦苇节间破裂进水,茎节和苇芽霉烂长白毛。使根状茎发芽率降低,甚至造成大面积的死芽烂茎现象。

防治方法:割苇时减少对根状茎的损伤,禁止收割时带水作业和割苇过早,禁止车辆进入苇田。加强排水设施,保证土壤通气良好。出现大面积根状腐烂时,首先进行晒田。

3.2 芦苇白叶病

芦苇白叶病的发生特点是在5-6月份芦苇叶和茎呈白色,叶片不含叶绿素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发病多在低洼和盐分较重的土壤中。发病成片,连续数年。其原因是重碳酸根在土壤溶液中过多,引起“失绿症”或由于土壤中盐类形成高价铁不能被芦苇根系吸收引起的 “缺铁症”。

防治方法:加强排灌技术,促进土壤脱盐。通过彻底排水后,一般一二年就可好转。

3.3 芦苇粉大尾蚜

芦苇粉大尾蚜体上有白色蜡粉,尾片长大,它刺吸叶片养分,并排泄大量蜜露于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使叶片干枯,不能成熟而减产。

防治方法:用40%氧化乐果3 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3.4 芦苇钻心虫

芦苇钻心虫的幼虫钻入嫩茎蛀食到生长点后,被害苇株由蛀食节处枯萎死亡,幼虫从生长点处钻出危害其它苇株。成虫往往不能蛀食到生长点,植株不会死亡,但易折断,茎内壁出现组织坏死而变黑。

防治方法:芦苇钻心虫以卵在苇茬和杂草上越冬,危害多在不经常灌水的埝埂、渠道及高地,因此,加强排水设施和土方工程,控制好水层,淹灭虫卵,可有效防治芦苇钻心虫发生。

猜你喜欢
水层田间管理芦苇
无花果田间管理
石磨豆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分层群聚特征分析
芦苇
水稻水层管理田间试验总结
芦苇
看啊,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