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反思:可持续生态景观的创建策略

2012-02-14 21:44芸,赵
关键词:人类生态设计

童 芸,赵 雪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2.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210046; 3.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大理671003)

由于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类已经从唯我独尊、人定胜天的心态中慢慢学会向自然妥协,努力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自身力所能及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景观的创建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在通向可持续社会的进程中,生态设计既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制造麻烦的一部分。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的标准看,生态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都很不确定。设计师为世界和人类创造众多神奇、美妙的事物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对人类和环境有害的设计方案。基于此,笔者欲从反思生态景观的发展现状开始,讨论在中国当下如何实现创建可持续生态景观。

一、生态景观的现状反思

1.昂贵的生态设计

在当下,许多设计师对生态设计的理解还有些狭隘,往往将生态设计当作一种奢侈品,为极少群体服务。西方因生态设计而获得大师地位的设计师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创造了昂贵的生态设计。保罗·索里利创造了“生态建筑学”概念,可他建造的生态建筑之城——阿科桑地这座试验城镇,从1970年起,大约有接近6 000人次,耗费了35年,花费了近1 000万美元才开发了设计区域的3%左右的建设,而阿科桑地原本要容纳5 000人生活起居的建筑空间,实际上常住人口从未超过100人,这种靠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新材料密集换取“生态效益”的方式,使生态设计成为远离大众的奢侈品,几乎变成一种体现小资情结的时尚。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墙面以生态著称,但据称这是目前世界昂贵的墙面。为了实现所谓的“生态”,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服务的群体如此局限,这难道就是我们创建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必要手段与样板吗?

2.概念的生态设计

当我们玩不起这种昂贵的“生态设计”时,我们便转向游戏“生态设计”的概念之中,因此,制造生态的外衣的景观设计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当代快速发展。一时间,“生态社区”、“生态园林”、“生态广场”拔地而起,成为我们大众生活的主流导向。

这一现象以一些商业开发项目最为典型。当“生态设计”这一概念成为人们追逐的一种时尚时,开发商一边利用媒体等手段去强化“生态”=“安宁”+“健康”+“舒适”这个虚伪概念,去培育消费文化,开拓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积极的将“生态景观”作为销售的亮点,去迎合大众的消费,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在当下,当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再匮乏时,人们对物的意义需求往往超过了对物的使用价值的需求,所以,当我们在构建消费文化时,需求体系便产生了,而这种需求往往便是商家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在商家的大肆渲染下,成为扩大人们一种欲望的催化剂。人的需求往往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所以,聪明的商人们便用自己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控制着消费文化,一方面重新塑造着消费文化,挖掘人类贪婪的欲望,误导消费者。与金钱和占有意识相比,消费意识也是一种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显得更为有效,因为它在令人愉快和舒适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众。“生态”景观的建设,便成为一种营销手段,作为引领大众的消费导向,为开发商牟利。

3.违背人性的“生态设计”

从设计的出发点来看,设计首先是为人的,人类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才去改变自然,才去从事设计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像麦克哈德主张“没有设计的设计”、“自然是最好的园艺设计师”[1]91,那么生态设计模式便会将景观设计引向一个没有生气和创造力的死胡同。笔者认为,设计是有目的地、人为地创造有意义的秩序的行为,自然界既有的形式不是设计,仅仅关注自然过程的设计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如果生态设计忽略了“人”的存在,弱化了“人”的地位,那么即使再为健康自然的演变过程,也显得意义不大。所以,实现生态设计,我们应该积极的倡导使用本土材料和技术,倡导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倡导表达空间的地方特色和场域精神,生态设计的理念应该是不与人类科学的发展相违背的一种能最大限度尊重自然并尊重人类文化的理念。如果只谈生态,极端的强调自然环境的地位而忽略到人类的感受,那么自然环境也失去了它的生机。

当我们片面的强调自然至上亦或是夸大人类伟大,都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将在运行过程中走上歧途。所以,在日本东京,即使每平米房价高达600万日元的街区里,分布着与米兰、巴黎、纽约同样现代与奢华的世界顶级品牌的专营店,依然保留着许多旧建筑,并可以参观。所以,违背人性的“生态设计”,是无法找到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点。我们只能把麦克哈德主张的“没有设计的设计”当做我们崇高的理想,尽量避免去做杀鸡取卵的事情。

生态设计不是反文化的,相反,生态设计理念倡导一种新的文明、新的美学、新的生存方式。如果生态设计忽视了人类的需要和意愿,伤害的不仅仅是人,可能还包括环境。生态设计需要广阔的视野,需要对自然和人类全面的关怀。

4.反美学的“生态设计”

就如笔者文中所述,创建生态景观的过程中,尊重自然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以生态设计为借口去否定人类的文化和美学追求,甚至否定人类自身利益的思想都是对生态设计的片面理解。我们常常夸大麦克·哈格提出的“设计结合自然”这一理论,把生态当做压倒一切的标准去评判景观与美学的对立,而这种否定美感的“生态”并不符合我们大众审美与需求。作为多元化文化的人类,要保持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设计,长久的生命力,需要多元共生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风格,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设计“生态”。我们可以套用“帕累托改进”的思路,在景观创建的过程中,既不减弱生态理念的体现,也使景观创建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风格多元共生,符合当下人的审美。

二、可持续生态景观创建的策略

要想实现创建可持续性“生态景观”,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之间的联系。对于可持续性,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布伦特兰委员会在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使用和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2]64。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今天不要做有损于明天的事情。虽然我们都认为言之有理,可设计师很少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做不到这一点的并非只有设计师,工程师、政治家、市场营销商、商业领袖、教育家同大众一样,也很少做到这一点。所以综合于众多领域的景观设计领域,要想实现可持续性的“生态设计”,必将该设计行为纳入一个系统中研究。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不仅关注的是人类,我们还要关心我们自己所居住的生态系统,并且特别关注在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不断进化与演变中形成的各种价值观、道德、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文化因素恰是创建可持续性生态景观的基础。

1.生态意识的培养

恩格斯曾断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383所以,在人与环境所构成的复杂关系中,需要我们冷静地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因为我们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往往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消费行为。

更大的房子、更高排量的汽车、更多的钱,是我们当下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与生活理想,然而,当“房子”、“汽车”、“钱”这些符号成为我们标榜身份与地位的标志时,对于环境的破坏,往往发生无法逆转的代价。所以说,要消除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内心对于“环保”的呼唤,使人类的价值观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当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环境,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那么,生态景观的创建就不再是曲高和寡的某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表达出大多数人的意愿。

作为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应尽我们的职责。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曾经说过:“建筑是可以协助形成生活方式的”。建筑空间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空间的布局、大小、造型、色彩、肌理、建筑的材质以及周边的绿化,都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着建筑的功能,建筑的功能决定形式,而建筑的形式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一个布局合理的空间能够提高人们的行为效率,一个科学的交通流线安排,能够提高人们的通达效率,一面天然木纹理肌理的墙面就会让人感触到自然材料的亲切温暖,一个提示正确的水龙头就能时刻提醒人们节约用水……。所以,生态景观的创建,要求我们通过挖掘合理的空间形态,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空间的引导、暗示、唤醒和感化等方式使人直观地认识到生态危机,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而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更有助于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一点,我切身体会。今年暑假,和一位资深烟民去日本旅游,此人在国内几乎烟不离手。到了日本,随行的几日内,几乎很少见他在公共场合吸烟,甚至见他如同日本人一样,自备了烟袋,将吸完的烟头放入烟袋中熄灭,放回包中。这个南橘北枳的实例,足以证明良好环境往往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行为。

据日本人介绍,从日本政府到日本民众,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环保已经成为他们公民的一种习惯。在日本的两次所闻,让我感到吃惊。一次是在名古屋街头,一个年轻女孩不小心把手里的可乐纸杯打翻了,可乐洒了她一身。然而她不是着急擦拭自己衣服上的污渍,而是先把散落在地上的冰块拣起来,然后拿出纸巾一遍遍地擦地,直到地面再也看不出可乐的痕迹,才处理自己的衣服。另一次,在东京迪斯尼乐园,一名儿童不小心将爆米花打翻在地。孩子的妈妈不是责骂孩子的大意,而是不停地和周围人说对不起,忙着把地上的爆米花拣起来,包括滚到很远的和一些细小的碎末。所以,要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要加强全社会的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

由于大多数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有效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联系。笔者认为,可持续性景观的创建需要从系统的视角看待景观设计问题,将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甚至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让生态景观放置于更广泛的背景进行创建。

2.生态设计的系统论

不同的团体和个人对生态的理解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有时候我们需要将“生态设计”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交织系统中进行研究。例如,我曾经遇到过一名“保守的环境学家”,他主要研究气候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他提出的建议是,只衡量与气候相关的问题,至于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则留待人们自己认识。然而,大多数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将“生态设计”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交织系统中进行研究是实现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生态景观的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设计的面之广,所以,生态景观的成功创建单靠某一个人、某个部门、某个机构或某一地区是难以解决的,它需要在项目所处的区域内有关的个人、部门、机构、地区的广泛合作。在景观设计实践时,我们往往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必须认真分析遇到障碍的原因,进而会发现,你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比你周围人预想的多得多,这往往是优秀设计的结果。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并不一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对抗过程”,人类完全有可能在与自然的和谐中求得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之所以同自然生态发生无法和解的“对抗”,究其本质,都是出于追求政绩与高额利润。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将参与者成为创建生态景观的利益相关人,那么,实现可持续性生态景观的创建就指日可待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我们常常用来形容苏州与杭州这两座城市的美丽景色。如今,西湖已经成功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前往。西湖风景区的环境生态治理与管理模式就是相关利益人的典型代表。作为实行免费开放的西湖景观,无形中大大扩大了其相关利益人,不计其数的国内外游客,都成为西湖免票的受益者。而恰恰这些数字庞大的受益者正是带动西湖周边经济的创造者。从表面上看,西湖实行免费开放,政府每年损失门票收入与管理费用高达5 000~6 000万元,损失了经济效益,加剧了景区管理的负担。可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西湖“免费开放”带来的商机,仅西湖南线改造后首批推出的商业网点中,每年就能获得5 000多万元的收益。这种“免费+周边消费”的商业模式不仅弥补了西湖景区因免费景点面积扩大而增加的2 500多万元养护管理支出,还回补了门票损失。而且“免费西湖”政策,能够很直观的降低游客的出行成本,所以,前往西湖的游客成逐年增长的趋使,且逗留时间也不断延长,带动了杭州市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无形中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当然免费开放或者门票低价并不意味着缺少收人来源,公园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

杭州市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下,增加利益相关人,在利益相关人具有的各种影响下,能够以各种方式发挥巨大的作用。将创建可持续性生态景观与自然、社会、经济形成一个系统研究,完全可以解决好面临的种种矛盾,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而成都府南河河岸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活水公园却与之产生强烈对比。活水公园的成功创建,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活水公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一座名副其实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公园,在建成初期就受到国内外高度的好评,囊获了诸如“优秀水岸奖”、“国际环境设计奖”等一系列奖项,活水公园采用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让污水经过公园中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水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过

程,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园中的展示场馆,已经形同虚设,茶楼更是无人光顾。所以,如果将创建生态景观只是作为一种演示,曲高和寡于“自然”、“社会”、“经济”的系统之外,缺乏经营与管理的策略,缺乏与消费文化的搭建,那么,它的存在也会如同昙花一现。

三、结 语

当包含景观设计师在内所有成员都意识到创建可持续生态景观的重要性,形成共识的价值观与使命之时,那么,生态设计的实践便会水到渠成。生态设计不是哗众取宠,它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是对人与自然的关注。正如意大利“孟菲斯”设计集团表人物埃托·索得萨斯所言:“设计应该是一种讨论生活、社会、饮食等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设计不单单是设计某个东西,而是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然,可持续性生态景观的创建还需要从系统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我们从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它与自然、社会、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

[1]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1.

[2]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6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 Nathan Shedroff.设计反思:可持续设计策略与实践[M].刘 新,覃京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韩长发,牛艳玉.杭州市创新游览参观景点门票价格管理体制[J].价格月刊,2006(1):56-57.

[6] 董 霞.用外部性相关原理探求可持续性:以杭州西湖苏堤绿地为例[J].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9-70.

[7] 吕亚妮,车亦舟.从成都市水治理看城市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成都市活水公园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91-94.

猜你喜欢
人类生态设计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