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马斯·沃尔夫及其小说

2012-02-14 14:04刘积源高红霞
关键词:尤金沃尔夫托马斯

刘积源,高红霞

(1.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1938)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短暂的一生极富戏剧性。在艰辛的人生之路上,他尝尽了人生之酸甜苦辣;他的创作道路坎坷曲折,经历过诸多失败与痛苦,但幸运的是,他最后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他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他始终奋斗、拼搏不息。无论他在成名前还是成名后,那种失落和怅惘的情绪却始终与他如影相随。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感情细腻、朴实无华,给人以奔放的热情。他将情感寓于抒情和叙事之中,极具个人风格。虽然评论界对他的小说创作形式褒贬参半,但是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隐喻式的表达方式却使其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具有了史诗般的色彩。

一、曲折多舛的人生

托马斯·沃尔夫1900年10月3日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西北部的阿什维尔。11岁时,沃尔夫在当地上了私立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家中唯一享受此待遇的孩子。16岁时,他进入北卡罗莱那大学。在大学里,他学习非常用功,在学校校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开始在写作方面崭露头角,不久就担任了校刊的编辑。20岁大学毕业,但他放弃了工作的机会,毅然前往哈佛大学继续学习。在哈佛大学,他在乔治·皮尔斯·贝克尔教授的戏剧班学习剧本创作。虽然沃尔夫对场景、人物和剧本写作具有独特的天分,但是纽约戏剧协会却始终拒绝采用他的剧本。1924年,他开始任教于纽约大学华盛顿广场校区,教学生涯一直持续至1930年。1924年秋天,他曾远赴欧洲寻找写作素材。1925年8月,他遇到了艾琳·伯恩斯坦——一位戏剧服装设计师,两人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1926年7月,沃尔夫开始创作后来名为《天使,望故乡》的小说,当时他们正在英格兰旅行。1927年底,著名的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做出大胆的决定,打算出版他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天使,望故乡》。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珀金斯对该作品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调整,两人也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部小说出版后大受欢迎,评论界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一切既出乎沃尔夫的意料,也使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1930年3月,托马斯·沃尔夫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后前往欧洲,在欧洲游历了一年。他返回纽约后,移居布鲁克林区,并在那里继续写作。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日夜奋战,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完成了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及《网与石》的大部分书稿。1935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从死亡到清晨》。由于多种原因,沃尔夫于1937年同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中断了合同,并与哈泼兄弟公司签约。长期以来,编辑爱德华·阿斯威尔一直对沃尔夫十分仰慕,于是欣然承担了沃尔夫作品的编辑工作。1938年初,沃尔夫感到身心疲惫,遂决定外出旅行。不幸的是,他在旅途中染上了肺炎,于1938年9月15日病殁。

二、奔流不羁的文字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托马斯·沃尔夫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四部长篇小说是:《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1929)、《时间与河流》(Of the Time and the River,1935),《网与石》(The Web and the Rock,1939)和《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从死亡到清晨》(From Death to Morning,1935)、《远山》(The Hills Beyond,1941)。演讲稿汇集《一部小说的故事》(The Story of a Novel,1936)。此外还有一些剧本,如《出版社的绅士》、《礼仪之家》等。沃尔夫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是以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不论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中的尤金·甘特,还是《网与石》、《你不能再回家》里的乔治·韦伯,都明显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所以,了解了他的生活经历,也就大致掌握了作品的主要线索。

《天使,望故乡》是沃尔夫的首部小说,也是广受好评的一部作品。该小说的叙述主线就是主人公尤金·甘特(Eugene Gant)的成长过程,以及他试图摆脱母亲精神支配的过程,因为他母亲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女人。尤金的父亲奥利弗·甘特(Oliver Gant)是一位石匠,平时嗜酒如命,生性粗暴、缺乏温情。他的石雕技艺十分精湛,但唯独不会雕刻天使。他早年居无定所,经过长期的流浪,最后在一个名叫雪梨的小城待了下来,并在当地娶了一位比他年长十岁、生活较为富足的老女人。但是好景不长,他花光了两人的积蓄,老婆也早早离世。无奈之余,他只得再次出门远行,最后来到了阿尔特蒙,并在那里重操旧业,做起了石匠。后来他认识了伊丽莎(Eliza),并娶其为妻。夫妻二人育有五个儿女,小儿子尤金的降生令甘特夫妇又喜又忧。尤金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六岁时,他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甘特夫妇历来主张个人经济上的独立,所以,尤金的几个哥哥很小就开始在外做工了。尤金本人也不得不上街卖报,并偷闲去图书馆看书。当母亲伊丽莎成了南都旅馆的房东后,尤金也跟着她搬进了南都旅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秩序。此外,小说还描绘了尤金上私塾、上大学的经历,同女房客劳拉坠入爱河的经历等。作者还花较大笔墨描述了家人之间的不和,生动地展示了兄弟之间的复杂情感。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继续去哈佛求学,最后告别亲人、远离故乡,踏上了北去的征程。沃尔夫曾为该小说考虑过许多题目,代表性的名称有《陌生人的房子》、《裸者与孤独者》、《流浪者的青春》,以及《起程》等,“所有的题目都涉及小说的孤独、压抑和逃离的主题”[1],但他最后选择了《天使,望故乡》(取自于弥尔顿第1637首田园挽歌“列西达斯”),副标题为“隐藏生活的一段故事”(取自于马修·阿诺德的诗)。[2]

《天使,望故乡》是沃尔夫所有作品中自传性最强的一部,书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关系。沃尔夫以自己的家庭为基础,经过选择和加工,从而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可信的故事。他在表达自己对家庭、社会的态度时,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才华,同时也深刻融入了他对生命个体和人生的哲学性思考[3]。

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是首部小说的续篇。在情节上接续首部作品,延展着尤金的人生旅程和精神轨迹。大学毕业后的尤金,离开故乡前往梦寐以求的波士顿,师从著名的海彻尔教授,专门学习戏剧创作。在失去了最初的新奇感之后,他与海彻尔的助手——年青、有教养的弗朗西斯·斯塔维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尝试过剧本创作,渴望一展才华,但终究未获成功。后来,父亲死于癌症,短暂的奔丧之后,他又重新北上,并在一所大学担任英语教师,度过了几年颇为浪漫的时光。后来,他经过准备,远赴欧洲各地旅行。在巴黎,他和昔日的朋友斯塔维克再度邂逅,同时认识了一位来自波士顿的美国姑娘安,而且爱上了那位姑娘。当他发现斯塔维克是一名同性恋者之后,他感到既吃惊又恼火;当安拒绝了他的爱情,并告诉他她爱的是斯塔维克时,尤金的精神近乎崩溃,于是毅然离开了他们,独自周游欧洲。最后,他花光了身上的钱,无奈中只得回国。归途中,他在船上和一位颇有名气的舞台美术设计师伊丝特·杰克(Esther Jack)相识,这为第三部作品的开篇埋下了伏笔。

《时间与河流》出版后,有人把沃尔夫称为“意在使他的创作范围涵盖整个国家,具有国际性的一流作家中的第一个美国作家”[4]。著名作家凯鲁亚克深受这部作品的启迪,创作了文学名著《在路上》。因为《时间与河流》的主人公一直处于不停地奔波中,有人甚至把这部作品称作“车轮上的小说”[5]。

第三部小说《网与石》的主人公乔治·韦伯继续了前两部小说主人公尤金的成长历程。整部小说仍然具有自传的性质。乔治·韦伯(又名蒙克)和伊丝特·杰克偶然相识,然后相恋。青春与爱情推动着乔治投入到紧张的写作和教学工作中去。但是,他们之间的争吵和分歧又迫使他远走欧洲。他只身来到德国,在慕尼黑因与别人殴斗而受伤住院。他回首过去,内心有所醒悟。作品花较多的笔墨描述了乔治的父母和他在利比亚希尔地区的童年生活,以及山区的风土人情,同时还讲述了他读大学时发生的一些事件。从这部作品开始,沃尔夫逐渐把关注的焦点从人的内心世界转向外部世界,开始着力描绘整个美国社会。作者在第17章这样描述乘坐三等舱的下层民众:“这是一个卑微、随便的群体,有年迈的犹太人,意大利劳工,德国屠夫,嫁给美国人的英国中产阶级妇人——他们仅仅是三等舱里的普通人的一小部分,这种人在人行道上、地铁里随处可见,他们购买廉价的舱位往返于大海两岸探亲访友,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构成了一张密集的网,这张网将地球上所有普通的丝线编织在一起。”[6]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了“网”和“岩石”等象征,喻示了个人在茫茫都市中的孤独、寂寞和迷茫。和前两部小说一样,这部小说仍未摆脱悲伤、迷惘的基调。

《你不能再回家》是沃尔夫的最后一部小说,是编辑爱德华·阿斯威尔从沃尔夫的遗稿中整理、编辑而成的。该小说的部分情节与第三部小说《网与石》相接,但是大部分内容却相对独立。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乔治·韦伯返回纽约后与埃丝特·杰克恢复了昔日的情人关系。后来,乔治的姨妈病故,他匆忙赶回利比亚希尔参加葬礼。作者花较多笔墨描写了乔治在家乡的经历和感受。同年,乔治的第一部小说正式出版,对他来说,这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由于乔治在那部小说中如实地描写了自己的家庭和亲身经历的事件,牵涉了许多家乡的父老乡亲,因而使许多亲朋好友感到气愤,并因此责难与威胁乔治,甚至有人扬言要控告他。这一系列事件不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烦恼,也使他明白了小说创作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后来,乔治与杰克夫人之间的情感裂痕已经难以弥合,他决定弃她而走,打算独自面对世界。在编辑爱德华·阿斯威尔的帮助下,乔治把自己封闭在布鲁克林的一间陋室里,全身心地投入小说创作之中。后来,他在欧洲遇见了美国著名小说家麦克哈,通过短暂的相处,他从对方身上彻底明白了名利的虚无。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作者花费较多笔墨描绘了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普通人遭遇的困境与苦难,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德国及犹太人的态度:在这之前,乔治曾多次去过德国,对德国人及日耳曼文化颇有好感,但当他看到纳粹的邪恶本质,看到火车上那个犹太旅伴被德国警察带走时,他原来的思想和观念彻底被颠覆了。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新的看法,而这一顿悟对乔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书名中那一声呐喊‘不能再问家’并没有使他消沉,而是鼓舞他更努力地寻找心目中的美国。”[7]在小说末尾,乔治通过回顾过去,将他与爱德华之间分歧的原因作了说明,阐述了一些个人的思想与人生感悟,使人读起来既感到亲切又很自然。

《你不能再回家》是一部结构较为松散、创作思想较为混乱的作品。总体而言,它仍和前几部作品一样,十分直率地描绘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但不同之处在于这部作品展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画面,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因素,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通民众面临的各种问题一一呈现出来:用具体生动的实例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以及民众受到的压迫、经历的饥饿与贫穷。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该小说的社会批判倾向明显增强[8]。

《从死亡到早晨》是托马斯·沃尔夫生前出版的唯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14篇作品。这部短篇作品集是斯克里布纳出版社为响应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而结集出版的。在发表处女作《天使,望故乡》之前,沃尔夫曾应编辑之要求,对该书的初稿作了大量的修改、删减。其实,有些被删除的内容写得相当精彩,只是因为它们和小说的主题、总体框架不相关才被忍痛割爱。于是,作者借《从死亡到早晨》出版之际,将《天使,望故乡》中修剪下来的精彩片段加了进去。毫无疑问,这部作品集的主题仍然是孤独,因为该书所录的大多数篇目都是他在纽约布鲁克林的陋室里撰写的。当时,他虽然身处闹市,但精神却极为孤独、抑郁。在“没有门”和“只有死者了解布鲁克林”等篇目中,作者尖锐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灵上无法沟通的痛苦。在“兄弟之死”中他详细地描述了死亡的场面,笔触细腻、生动、恐怖。这种基调正好反映了作家当时的精神状态。从风格上来看,“卡托巴人”和其他篇目明显不同,该文完全是作者杜撰出来的,生动地描写了荒原深处人们的生活场景。在“四个失去了的人”中,尤金讲述了父亲对几位伟大人物所作的评价,其中反复出现的“加菲尔德、阿瑟、哈里森和海斯”使尤金不断回忆起童年的景象来。“战争的面孔”反映了一系列不愉快的经历,这些经历都是尤金在1918年夏天亲身经历的。“夕照下的流浪汉”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几位流浪汉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远与近”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上乘之作,该文讲述了一位火车司机对一位陌生妇人的真挚情感,故事既浪漫又耐人寻味。在“森林里的黑暗,像时间一样奇怪”中,作者又回到了自己最擅长的场景——车站和车厢,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德国乘坐列车的经历和对周围事物的强烈感受。“大地之网”受到不少评论者的广泛赞誉,作家的写作水准从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远山》是一部杂集,于1941年沃尔夫去世后出版。这部集子收录了作者晚期的一些作品,同时也收录了他早年散见于各种刊物的文章。除了九则短篇小说、一部剧本之外,重点收录了标题作品“远山”,作者在去世前不久,仍在撰写这部构想中的鸿篇巨制。“失落的孩子”通过四个人物的不同视角讲述了尤金的哥哥葛列夫的生活片段,刻画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寻味。“奇卡莫加河”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中一场著名的战斗,是作者根据自己童年时期在约翰·彭特兰家的雪松林里打闹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通篇采用了方言。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精彩,作者本人和他的代理人都非常满意,但是发表过程却异常曲折,最后发表在《耶鲁评论》上,所获稿费只买了一件大衣。在“游子还乡”的第一部分,作者虚构了一位多年漂泊在外、返乡后连亲生母亲都未能认出的游子,而第二部分却详尽、生动地描绘了游子还乡后乡亲们对他的炽热情感。“无需医治”通过家人和麦奎尔医生的谈话,以及尤金的动作和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他颇似“猴子”的顽皮个性。“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肖像”讽刺了一位事事走“中间路线”的知识分子,作者想借此文回敬那些曾经讥讽过自己的评论家。“清晨醒狮”刻画了一位银行家的形象。“论爱尔兰妖精”一文大胆地拿美国本土富有才华、勤奋努力的作家和19世纪风行一时、平庸的爱尔兰作家进行了对比,极具讽刺效果。从风格上来看,标题小说《远山》的确和他的几部长篇小说有所不同,文中的主人公都来自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家族。透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写作技巧明显趋于成熟,结构更加紧凑、叙述更加生动,以往长篇小说中大段大段的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抒情描写也明显收敛。

三、文学地位及国内研究现状

托马斯·沃尔夫的创作生涯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他的伟大作品确保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评论家称他为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有人甚至认为他具有惠特曼的特质与才华。美国著名作家刘易斯在诺贝尔颁奖词中对美国文学的前途抱有希望和信心,他点名介绍了几位后起之秀,其中就有海明威、福克纳和托马斯·沃尔夫。他说:“托马斯·沃尔夫是位30岁或者不到30岁的小伙子。他的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堪与我们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相媲美,是一部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巨著。”[9]而在1951年,威廉·福克纳竟把托马斯·沃尔夫列在当代美国作家的首位,他自己位居其次,而多斯·柏索斯位列第三,海明威第四。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托马斯·沃尔夫一直是美国批评家关注、研究的对象之一。托马斯·沃尔夫及其作品在同期也引起了德、法诸国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在亚洲,尤其在日本,托马斯·沃尔夫也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追捧与崇拜。但是反观中国,托马斯·沃尔夫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的广大读者对沃尔夫的作品了解较少,只有少数人知道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著述文学史的学者、研究者也都不愿意花费太多笔墨介绍这位作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美国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掀起过托马斯·沃尔夫的研究热潮,之后就进入了相对平静和沉寂的阶段,而那个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尚未开始,国内学者并未真正与国际“接轨”。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沃尔夫及其作品的译介工作没有及时跟上。由于他的作品大多是长篇巨著,加之作品的语言艰深难懂,给翻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国内最早问世的译著是《天使,望故乡》,但是近几年来,译介的步伐逐渐加快,《天使,望故乡》又出了几个译本。除长篇小说外,已出版的还有《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总体而言,译介工作并不全面,并不系统。虽然近两年来,我国学者对托马斯·沃尔夫的关注与日俱增,但是高质量的论文仍然鲜见。

参考文献:

[1] KENNEDY,RICHARD S.Thomas Wolfe:A Harvard Perspective[M].Athens,Ohio:Croissant,1983:322.

[2] HOLLIDAY,SHAWN.Thomas Wolfe and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01:9.

[3] 刘积源.《天使,望故乡》与叔本华人生哲学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6.

[4] HOLMAN C.HUGH.Three Modes of Modern Southern Fiction[M].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66:58.

[5] WALSER,RICHARD.Thomas Wolfe,An Int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M].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1:73.

[6] WOLFE,THOMAS.The Web and The Rock[M].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 Brothers,1939:307.

[7] 虞建华.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63.

[8] 托马斯·沃尔夫.你不能再回家[M].刘积源,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9:4.

[9] 吴岳添.诺贝尔文学奖辞典[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800.

猜你喜欢
尤金沃尔夫托马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我的妈妈是狼王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画与理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烛光晚餐
每天努力一点点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