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培江,聂冠松,李敬生,宋良华
(东北电力设计院,长春市,130021)
间接空冷塔(以下简称间冷塔)由于具有节水的特点,运行费用比直接空冷塔低,近年来在缺水地区的电厂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与同等容量机组的湿冷塔相比,间冷塔塔体规模、设计难度和风险较大。风荷载是间冷塔承受的主要荷载,在塔筒外表面加肋,可以大大降低由风压引起的塔筒、支柱及环基内力。为保证间冷塔结构的安全性,需要对间冷塔塔筒加肋技术进行专门研究,为间冷塔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郭维胜在《通风筒的加肋技术》[1]中,对国内外的塔筒加肋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指出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加肋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普遍应用,加肋技术成熟、可靠,施工难度不大,可以在国内大力推行。蔡晓明[2]、崔虹等[3]从施工的角度,对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加肋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国内已经建成的加肋间冷塔较少,山西阳城电厂二期工程的间冷塔采用的是加肋技术,目前该塔运行良好。
本文运用ANSYS软件对间冷塔结构进行整体有限元分析,并根据Q/DG1-S012—2011《超大型冷却塔设计导则》[4]中的风压分布公式,对加肋与无肋2种结构形式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加肋对塔筒、支柱及环基的影响,总结了间冷塔采用加肋技术后其结构的受力特性。
根据《超大型冷却塔设计导则》,塔筒加强肋的布置及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图中aR和hR为1/3塔筒高度处的平均肋间距和平均肋高,m,一般aR应不大于塔筒平均周长的1/50,可取1/3塔高处的周长;a为肋的宽度,m;m为0.2~0.5。
图1 子午向肋条布置及肋条截面Fig.1 Layout and section for meridian rib
冷却塔表面的等效风载 w(z,θ)按下式计算[5-6]:
式中:w0为基本风压,kPa;CP(θ)为平均风压沿环向分布系数;μz为风压沿高度分布系数;β为风振系数。
1.2.1 无肋塔风压系数
风压分布系数ak的取值为:a0=-0.442 6,a1=0.245 1,a2=0.675 2,a3=0.535 6,a4=0.061 5,a5= -0.138 4,a6=0.001 4,a7=0.065 0。
1.2.2 加肋塔风压系数
(1)ACI 334加肋塔风压分布曲线。根据《超大型冷却塔设计导则》,风压分布系数ak的取值为:a0=-0.392 3,a1=0.260 2,a2=0.602 4,a3=0.504 6,a4=0.106 4,a5= -0.094 8,a6= -0.018 6,a7=0.046 8。
(2)尼曼风压分布曲线。根据《超大型冷却塔设计导则》,尼曼风压分布曲线选用参见表1,风压分布系数ak的取值参见表2。
?
?
某工程间冷塔设计基本风压为0.81 kN/m2,30年一遇极端最低设计气温为 -36.6℃。塔高为161.00 m,进风口高度为 29.50 m,壳底直径为131.52 m,喉部直径为99.60 m,壳顶径为103.64 m,壳顶倾角为5.0°,壳底倾角为16.0°。子午向加强肋共60条,aR取1/3塔高处周长的1/60,为5.738 m,hR/aR为0.026,对应的尼曼曲线为K1.0。塔筒几何尺寸及加强肋截面尺寸如图2、3所示。
应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冷却塔的壳体、支柱、环基等进行有限元分析[7-11]。支柱采用BEAM188梁单元模拟;壳体采用SHELL63壳单元模拟;环基采用BEAM188梁单元模拟。有限元模型如图4所示。
2.3.1 塔筒受力特性
塔筒设计风压分布曲线,分别采用无肋风压分布曲线(A型)、ACI 334加肋风压分布曲线(B型)、K1.0尼曼曲线(C型)。以0°、72°子午向壳单元为例,分析风荷载引起的间冷塔壳体内力分布规律如图5所示。
图4 间冷塔有限元模型Fig.4 FEA model of indirect dry cooling tower
图5 壳体内力分布规律Fig.5 Internal force distribution of tower cylinder
由图5可知,采用加肋技术,风压引起的间冷塔壳体内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特别是在K1.0尼曼曲线加肋情况下,有较大程度的减小。经计算分析,0°子午向壳单元内力平均减小20%,72°子午向壳单元内力平均减小40%。
2.3.2 X支柱受力特性
通过对3种风压分布曲线的计算,X支柱内力极值比较见表3,内力分布规律如图6所示。
表3 X柱内力极值比较Tab.3 Extremum comparison of internal force for X column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相对于无肋型塔,加肋型塔的X柱内力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特别是在满足K1.0尼曼曲线加肋情况下,X柱内力极值减小较多。
图6 X支柱内力分布规律Fig.6 Internal force distribution of X column
2.3.3 环基受力特性分析
通过对3种风压分布曲线的计算,环基内力极值比较如表4所示。
表4 环基内力极值比较Tab.4 Extremum comparison of internal force for circular foundation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相对于无肋型塔,加肋型塔的环基内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特别是在满足K1.0尼曼曲线加肋情况下,环基内力极值减小较多。
塔筒设计风压分布曲线分别采用无肋风压分布曲线、ACI 334加肋风压分布曲线、K1.0尼曼曲线。最小局部屈曲稳定系数见表5。
表5 最小局部屈曲稳定系数Tab.5 Minimum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local buckling
由表5可知,相对于无肋型塔,塔加肋后最小局部稳定性系数略有提高,特别是在满足K1.0尼曼曲线加肋情况下,局部屈曲稳定系数提高较多。
(1)通过比较分析塔筒内力可知,相对于无肋塔,塔筒加肋后内力有所减小,特别是在满足K1.0尼曼曲线加肋情况下,内力有较大程度的减小。主要原因是,在塔筒外表面加肋,可以增加其表面的粗糙度,有效降低风压分布的影响,从而减小塔筒、支柱及环基的内力。
(2)通过比较分析X支柱与环基内力可知,相对于无肋塔,塔筒加肋后内力有所减小,特别是在满足K1.0尼曼曲线加肋情况下,内力极值有较大程度的减小。在间冷塔设计时,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取1.4,在满足K1.0尼曼曲线加肋情况下,相对于无肋塔,风压引起的塔体内力将减小更多。
(3)通过比较分析局部稳定性可知,相对于无肋塔,塔筒加肋后最小局部稳定性系数略有提高,特别是在满足K1.0尼曼曲线加肋情况下,局部屈曲稳定系数提高较多。
(4)塔筒加肋后,塔筒、X支柱、环基的内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虽然施工难度有所增加,但能够提高塔的结构安全性并节省钢筋用量。因此,在进行超大型间冷塔施工图设计时应推广使用加肋技术。
[1]郭维胜.通风筒的加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蔡晓明.带肋空冷塔上部结构的施工方法分析[J].山西电力,2008(5):21-23.
[3]崔虹,孙成江.国内最大空冷塔的带肋筒壁施工[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0(S1):105-110.
[4]Q/DG1-S012—2011超大型冷却塔设计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朱伯芳.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8]叶先磊,史亚杰.ANSYS工程分析软件应用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卢文达,顾皓中.带有环向肋的双曲冷却塔的线性稳定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7):559-567.
[10]李龙元,卢文达.加肋双曲冷却塔的非线性稳定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2):105-110.
[11]北京大学固体力学研究室.旋转壳体的应力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