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和礼:建州版陈世美的喜剧人生

2012-02-11 11:49余显斌
百家讲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努尔哈赤

余显斌

东果格格是努尔哈赤的大女儿,11岁出阁,嫁给努尔哈赤属下著名的五大臣之一,28岁的何和礼。

这可是典型的老夫少妻,放在今天,是违法的,是摧残儿童。但当年,这在女真人中是见怪不怪的平常事。但最奇怪的是,东果格格还险些做了侧室,原因很简单,何和礼老家已有了结发妻子。也就是说,何和礼是有妻再娶的“陈世美”。

只不过,这次是一曲喜剧,而非悲剧。由努尔哈赤做主,何和礼一人两妻,额驸照当,发妻未休,皆大欢喜。

何和礼为人慎重老成,所以26岁时就从他哥哥手中接受了董鄂部首领的位置。是年,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

董鄂部处于辽东,雨水丰沛,树木茂盛。何和礼当上部落首领之后,大量招抚中原流民,引进中原先进农耕技术,经济很是发达。经济上去了,何和礼又开始进行军事建设,招兵买马,打造武器,硬是把董鄂部建成了建州女真的军事强部。

也就在这时,努尔哈赤所部以火箭冲天般的强势,引起了女真各部的注意。但注意归注意,何和礼也有自己的想法:你要强大你就强大,我不拦你,可你也千万别惹我;你要敢惹我,我就让你尝尝我董鄂部新建陆军的威力。

努尔哈赤哪有不惹的?

努尔哈赤读过《三国演义》,估计也懂得其他一些谋划,总之,和当时的女真各部首领相比,人家算是上了军校的,懂兵法,兼懂外交,知道远交近攻的高深理论。既要近攻,免不了也要攻董鄂部。出兵的统帅,是努尔哈赤老弟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跟随他老兄起兵之后从无失败记录,这次也气势汹汹而来,大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没想到董鄂部的士兵已在边界做好了准备。舒尔哈齐乐了,心说,你要守城,我干瞪眼;要一对一比赛厮杀,你找错对象了。舒尔哈齐一声令下,建州兵嗷嗷叫着冲过去。厮杀结果,建州兵—败了。

舒尔哈齐又气又佩服。这个何和礼,太不给常胜将军面子了。于是垂头丧气地回去向努尔哈赤汇报,以后惹谁也别惹董鄂部,何和礼那个小子不是软柿子,是颗硬石子。

努尔哈赤是一代枭雄,打不赢你我还拍不死你?于是派使者去董鄂部道歉:我们两部是友好邻居,理应友好相处啊,谁知士兵们不了解我的心意,冒犯了你,现在特来赔罪。何和礼很高兴地招待了使者,同意两家和好。

不久,努尔哈赤老树发新枝,又娶了一个妻子,是哈达部贝勒王台的孙女。努尔哈赤给何和礼去了一封信,说我想去娶亲呢,又没有勇士护送,不去呢,又说不过去,作为朋友,你要能护送我,我就放心了。建州旧俗,经常有朋友护送贴心哥们儿娶亲的事,不防别的,防土匪。

何和礼一看信,乐了,跟送信的说,有我带人护送,放心去吧。届时,努尔哈赤单人独马来到何和礼的董鄂部,由何和礼亲自带着30个精骑护送着去做新郎。

做了保镖的何和礼,还在心里佩服努尔哈赤:瞧人家,多相信咱,孤身一人,等于把命都交到了咱手里,咱能不尽心尽力?

一来二去,何和礼就成了努尔哈赤真正的贴心哥们儿了。

为了感谢何和礼的护卫之功,努尔哈赤邀请何和礼到他的老营佛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来访问。何和礼愉快地去了,而且受到了建州部落高规格迎接,努尔哈赤还放下手头工作,亲自陪同这位董鄂部元首,双方进行了友好交谈。 在交谈中,何和礼越来越被努尔哈赤的领袖魅力倾倒。他发现,这位建州首领有勇有谋,有政治眼光,有军事见解,还有长远的奋斗目标—统一辽东,推翻明朝。

这在当时是少有的,甚至是女真人所不敢想的。明朝像大象一般,而女真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小蚂蚁,现在竟有一只小蚂蚁想去咬大象,这不由让自诩为英雄的何和礼刮目相看。

拜访结束,何和礼彻底心服口服了,对努尔哈赤说,自己回去就马上带着部众来归附建州。这一下险些把努尔哈赤乐晕了:花了这么长时间栽树,现在终于结果了!他大手一拍,就把自己11岁的长女东果格格许给了何和礼。那时候男子汉三妻四妾多的是,所以何和礼也没细想,愉快地笑纳了。他回到董鄂部,就马上开始了搬迁工作。但搬迁工作并不顺利,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他的老婆云姐。这女人是典型的东北虎,是能上得马、拉得弓、舞得刀的女将。

何和礼进行思想说服教育:建州强大,努尔哈赤英雄了得,终究要统一辽东,与其被其打败而降,不如现在归附。云姐知道他说得有理,但听说他已经答应了和努尔哈赤女儿的婚事,就醋意大发,连声说不成。最后的结果是,董鄂部一分为二,愿走的跟着何和礼去了建州,愿留的就跟着云姐待在老窝里。

何和礼带着一部分人去建州做自己的新女婿去了。云姐越想越气愤,随后就带着人来攻打自己那个“没良心的”。

何和礼刚准备做新郎呢,听到外面号角齐鸣,敌人口口声声让他出去。在努尔哈赤的首肯下,他出去了,一看,傻了眼,只見他老婆举着大刀冲杀过来。何和礼急了,忙调转马头就跑,两口子一个逃一个追,绕着佛阿拉转起了圈子。

努尔哈赤在城上越看越糊涂,叫来董鄂部士兵一问,敢情是两口子打架,忙让人劝住,道,我不知道这事,这是我的错,不过我女儿已许了何和礼,不能悔婚,这样吧,你们两个都跟着何和礼吧,也别分正室侧室了,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三方都没意见,只是便宜了何和礼。

有勇有谋的何和礼的加入,让努尔哈赤军团如虎添翼。从此,何和礼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屡立战功,成为了后金的顶梁柱。

何和礼不同于其他将领,一味猛冲猛打。他懂策略,知兵法,善攻心。万历三十九年,何和礼带兵攻打东海女真渥集部的虎儿哈路。何和礼当时的兵力远远大于守城的兵力,再加上他屡战屡胜的威势,部下将军纷纷请求进攻,何和礼却摇头,让人把劝降信射进城中,然后安营扎寨,等待消息。

城中首领接到消息哈哈大笑,撕了信件,坚守到底。到了限定投降的时间,不见动静,何和礼一声令下,全军将士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寻到了突破口,一拥而上。城里兵士知道信中所写的投降免杀的条件,也纷纷扔了武器。战斗很快结束,敌人战死1000人,被俘2000人。事后,何和礼对部下道:“劝降信一举三得,一可显示我军仁德;二可瓦解敌人斗志;当然,不战而胜更是上策。”

万历四十六年,明军为一举灭掉努尔哈赤,出兵40万,精兵猛将,俱聚于此。此战,何和礼辅佐努尔哈赤参赞帷幕,采用了一系列高明策略:首先引明军入埋伏,再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从而以四万部众,击败40万明军。此战,明军名将刘铤被杀,300多文武官员战死,明朝精锐,一役全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后人评价,明亡清兴,在此一役。而此战功劳最大的,应首推何和礼,《清史稿》甚至说“萨尔浒之役,大败明师者,皆公之力也”。

何和礼善于用谋,但又不缺乏血性,不缺乏勇敢,这尤其表现在乌拉一战中。

当时,乌拉部首领布占泰,表面上归附努尔哈赤,娶努尔哈赤女儿与侄女为妻,可转身又投靠了叶赫,准备娶叶赫美女、努尔哈赤的未婚妻为妻。为了向叶赫表忠心,他将努尔哈赤的女儿绑在树桩上,用无簇箭矢射之,并公然和努尔哈赤绝交。

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忍无可忍,带兵征讨。布占泰知道后,组织三万精兵,背倚坚城,进行抵抗。努尔哈赤面对乌拉部精锐,心中犹疑,还想招降。何和礼急了,叩马劝谏:“战斗在于气势,两兵对垒,有进无退,稍一犹豫,全军覆没。”说完,策马扬刀,直扑敌阵,全军将士见此情景,一声怒吼,风暴般席卷而上。乌拉三万精兵顷刻崩溃。此战,何和礼甲胄上箭矢集如刺猬,可算九死一生。

由于勇敢善战、有勇有谋,何和礼最得努尔哈赤信任。为了随时能和何和礼商量事情,努尔哈赤让他的府邸靠近自己的宫殿,后门直通宫中,以便随叫随到。这种信任,在后金少有人比。

何和礼没有辜负这种信任,在后金将领中,他更以忍辱负重见称。

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带兵打垮松花江流城的朱舍里部后,准备回师。此时,其弟舒尔哈齐提议,可以顺手牵羊,把靠近辉发部的一个叫讷殷的小部落拿下,这样可对辉发部形成夹击之势,为日后攻打辉发部打好基础。努尔哈赤同意了,让舒尔哈齐为统帅,以何和礼为副手,带兵进攻。其余人随他回师。

当时是十月,东北天寒地冻,建州兵长途跋涉,冲寒冒雪,历经艰险,在黄昏时,赶到讷殷部的坚城佛多和山城。立功心切的舒尔哈齐准备发动进攻,何和礼及其子极力拦阻,原因很简单,佛多和山城是坚城,建州兵士是疲兵,得歇息一夜,缓过劲来再攻。舒尔哈齐不听,吹动号角,一马当先发起冲锋。谁知守军一点也不怯场,竟打开城门冲了出来,前面是一排排弓箭手,箭飞如雨。舒尔哈齐夺城心切,一看城开,匹马直冲而入,在城门洞撞上对手,一箭正中肩上,一声大叫,倒下马来。何和礼的儿子见此情形,手执强弓,直扑向前,一箭射倒敵人的将领,然后瞄准敌人,一箭一人,连珠发射。而他自己也在箭雨中倒了下去。何和礼组织好部队,率军随后一拥而入,占领了佛多和山城。

战后,统帅舒尔哈齐受到奖赏,而何和礼未得任何功劳,却丧失一子。直到30多年后,何和礼去世,努尔哈赤才知道这件事,一时他老泪纵横,很是愧疚。

何和礼之功,对于龙兴之初的大清,是不可埋没的。

努尔哈赤兴起之初,兵力严重不足,据历史学家推测,其机动兵力经常不超过600人。何和礼一次带万余人投奔,使得努尔哈赤有了雄厚的资本可以争雄辽东,觊觎中原。其次,努尔哈赤麾下勇将如云,如额亦都、舒尔哈齐、褚英等,但很缺乏摇羽毛扇的,仅有一个龚正陆,还心向大明。何和礼的到来,让努尔哈赤多了一个运筹帷幄之人。何和礼还自始至终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影响和感染着他人,这种团结和忠贞更是后金兴旺的坚实基础。

何和礼是五大臣中最后死去的一个,时年64岁。努尔哈赤几次驾临灵堂,恸哭失声:“和我一起并肩作战而又十分友好的诸位大臣都已不在人世了,上天为什么不让他们留下一位给我送终呢?”其情之深,其意之厚,其哀之悲,已经超过君主对大臣的悼伤,简直是一种痛彻心扉的骨肉之悲了。

这种对待大臣的态度,和崇祯磔杀袁崇焕相比,实在是云泥之别。明亡清兴,也自有其内在的逻辑。

编 辑/葡萄

猜你喜欢
努尔哈赤
红痣事件隐藏着惊天秘密
努尔哈赤时期“国语骑射”的发展
论清朝入关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
政治压倒亲情
十三副铠甲起家
努尔哈赤喜食生肉
论清朝入关前对于汉文化的吸收
赏赐仇人
清入关前仓储制度探析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