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沦落得精彩

2012-02-11 10:51张晖
中外文摘 2012年8期
关键词:宋仁宗填词柳永

张晖

历史上有很多天才好像横空出世的流星,他们璀璨无比。却又倏忽即逝。世人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他们最终的归宿在哪里。宋代大词人柳永正是一位这样的文学天才。他的作品在当时极为流行,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然而,这位享誉古今的词人生前却没有显赫的功名,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

父兄叔侄都是进士

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又称柳七。他生活的时代,大致在宋太宗雍熙年间(984年987年)到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

柳永出生于福建著名的官宦人家。他的祖父柳崇,以儒学著称,虽名扬天下却终身不做官,史书上说他平生“以行义著于州里,以兢严治于闰门”,名声很好,柳永的父亲柳宜本是南唐高官,也以刚正严直著称,为国主所器重,一度为监察御史。后来宋军攻打南唐,成功过江,柳宜于是弃暗投明,效忠大宋,后来还参加了宋朝的科举考试,荣登进士,最后官至工部侍郎。

柳永众多的叔叔,也个个功成名就:柳真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进士;柳宏是宋真宗成平元年(998年)的进士,官至光禄寺卿(掌管祭祀、朝会、酒宴等事宜);柳案官至礼部侍郎;柳察当上了翰林院学士。除了功名赫赫的父辈,柳永的两个哥哥柳三复、柳三接,甚至哥哥的儿子们也是进士。

生活在这样的书香世家中,柳永本人也梦想成为一名“公卿”,他夜夜燃烛苦读,希望有一天能和父兄一样光耀门楣。

年轻时的柳永,已经展现出天才式的填词才华,但他从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专门的词人。因为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做官,词填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种消遣。于是柳永不断参加进士考试,可惜却一次次失败。

在漫长的科举岁月里,他经历了很多失意与煎熬,这些痛苦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完成了大量的词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知名度。

宋仁宗景祜元年(1 034年),50岁左右的柳永终于高中进士。然而,人到老年才正式踏入仕途的他并没有时来运转,而是在各地辗转,最终只做到工部屯田员外郎(是当时官阶最低的京官,主要掌管农田稼穑等事)。

仕途坎坷

柳永的遭遇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像他这样有才华又有名望的人,为什么仕途如此坎坷?难道文学天分无助于科举考试?而坊间流传的柳永“奉旨填词”的故事似乎对此做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

故事要从柳永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写的一首词说起。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和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曾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上。自命不凡的他对于接连不中的结局感到非常不公平,于是愤然写下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這首词盛传一时,从中可以看到柳永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科举失败的挫折,一度纵情于“烟花巷陌”,放荡不羁。词里面所说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都是有悖于传统道德的呼喊。

当时正是宋仁宗在位,他是个比较严肃的皇帝,不喜欢轻浮的文章,而柳永《鹤冲天》里偏偏写道“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甚至最后连功名都“换了浅斟低唱”,轻薄之极,也狂妄之极,这不免引起宋仁宗的强烈不满。于是在之后的考试里,即使柳永已经成功考中进士,宋仁宗也故意不录取他,而且在试卷上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得知宋仁宗如此对待自己,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从此流连于烟花地,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淫词艳曲”。

倘若这个故事是一个历史事实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段文坛趣事。可惜以笔者看,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杜撰的传说而已。宋仁宗在位41年,是历史上少见的宽厚君主。他在位期检,出现了范仲淹、欧阳修等著名文人。老百姓很可能只是需要一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才华横溢的柳永始终不能当官,才杜撰了这个故事。不过,居然能把皇帝请出来当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柳永的名气之大和他的词的影响力。

那么,柳永的词主要写了什么?他又为什么会获得这样大的名声?

孤独离别和男欢女爱

柳永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词作涉及了人生悲喜的诸多方面。然而,无论是谁,都会感受到柳永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强烈孤独感。他总是在漂泊,千山万水中独来独往,羁旅生涯中的极端寂寞和孤独,就成为他词作的永恒主题。

柳永年轻时在家苦读,20岁左右到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从此开始他的游学生活。他有一首著名的词叫《戚氏》,描述秋天里的一次寂寞旅途。在旅馆里,度日如年的柳永想起往事,不免容颜憔悴,伤感无边。在寒冷的秋夜里,他只能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在别人看起来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柳永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却是一片“蝉吟败叶,蛩(音同“穷”,蟋蟀)响衰草”的衰败气息,在这种气息里,孤独的感觉油然而生。

柳永说过,“寒灯畔,夜厌厌、凭何消遣”(《阳台路》),又说,“最无端处,总把良宵,只恁孤眠却”(《尾犯》)。可见,旅途中的孤独经常让柳永彻夜无眠,愁肠满腹,呆呆地一个人坐到清晨。

年岁越长,寂寞越容易让人胡思乱想,柳永也是如此。他再三追怀往事,美好的青春岁月,不停地在他眼前浮现。他偷偷地想起年轻时与情人的约会,可惜随着自己逐渐陷入功名,开始四处奔波谋生,这种天堂般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自己不断行走在孤单的旅途之中,而心爱之人却不能一起踏上旅程。柳永在他的词作中不断讲述他与心爱之人分离时的恐惧和后悔,还有那悠长的、无穷无尽的怅然之情。

柳永是一个到处留情的人。无妻无室的他与各地青楼女子的感情和生活,是当时文坛的一道风景。古时青楼女子一般都精通音乐和文学,柳永对填词谱曲非常有兴趣,所以他在寓居各地时,一有空闲便遍游妓馆。而青楼女子听说柳永谱曲填词都特别好,便时常央求柳永对她们的作品加以品评。时间久了,随着柳永在填词上的名声越来越大,如果哪位青楼女子的作品得到柳永的好评,那么她在行业内的身价立刻就得到10倍的增加。据说当时青楼女子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青楼女子还经常赠送柳永大量的金银财物。在他潦倒贫困之际,这些女子慷慨解囊,才让柳永得以勉强度日。

柳永的词作中,有许多关于当时青楼女子的描述和记载,有名有姓的如“心娘自小能歌舞”、

“佳娘捧饭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搦(音同‘诺)腰肢袅”,等等。柳永毫不吝惜他的笔墨,大胆地记载了他和青楼女子欢爱的缠绵场景:“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风栖梧》)。“这欢娱、渐入嘉景。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昼夜乐》)。在《合欢带》里,他夸赞了女子姣好的腰身、肌肤:“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斗百花》里描绘的是女子的羞涩:“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扛,却道你先睡。”还有《蝶恋花》里所写的女子痴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将自己对青楼女子的发自内心的爱恋、爱护、同情以及男女之情的快乐等,都一一记载了下来。

这些大胆的作品,在当时强烈地冲击了世俗观念。

死后葬在何处是个谜

放纵于男欢女爱和音乐文学的创作,只是柳永报国无门之下不得已的自我放逐行为,作为有志干天下的儒家读书人,柳永依然关心民生疾苦。

考中进士之后,柳永曾在一个盐场担任监官。盐是历代政府都会垄断的专营商品,利润极高。它的生产地点一般都在海边,那里的土地因为不能耕作,老百姓为了活路,只好靠煮盐度日。然而煮盐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刮盐泥、晒盐、煮盐,风吹雨打,没日没夜。如此艰苦,老百姓家里却穷得揭不开锅,因为要交官税。年成不好时、官税不够交,就要靠借高利贷度日。年年岁岁,老百姓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柳永目睹如此惨景,写下一首著名的七言古诗《煮海歌》,发出了“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的感慨。

不过,作为一名底层官员,柳永的力量是渺小的,对于现实,他根本没有改变的能力。虽然有很高的政治热情,但他却一直没有机会真正展现他的政治才干,一生沉沦,并带着绝世的才华慢慢变老,最终归于尘土。

关于柳永的晚年,比如他最终死在何处、葬在何处,我们都无法确认。有一种说法是柳永死于旅途之中,棺材寄放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一个庙里。死后20多年,当地有个钦慕柳永的官员王守礼,在找不到柳永后人的情况下,自己出钱安葬了柳永。

因為柳永和青楼女子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历史上还有另一个流传更广的说法,即柳永流落襄阳,并死在那里。因为家无余财,群妓筹钱把他安葬在襄阳城的南门外。

在明末清初文学家冯梦龙所编的《喻世名言》中,有一个故事叫《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讲的就是柳永去世之后,青楼女子们凑钱买了一块坟地安葬柳永,送葬之日,不但当地官僚来送葬,满城妓家,没有一个人不来,哭声震地。自此以后,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名妓们都不约而同地各自备好祭品去柳永坟前祭奠,唤作“吊柳七”,后来竟然形成一个风俗。直到北宋灭亡,这个风俗才逐渐消失。

自古以来,文入学士和青楼女子之间尽管有过许许多多的风流韵事,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柳永这样,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得到那么多青楼女子的爱戴。他敢于沉沦,也沉沦得精彩。

柳永对词坛贡献巨大。首先他大力创作调长拍缓的慢词,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调短字少)一统天下的格局。同时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从创作方向上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把视线转向市井青楼,极力展示都市风情,变俗为雅,使词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情调和人情味,对词的普及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和柳永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但他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生活,以及怀才不遇的失意和落寞,却成为中国人共通的情感,跨越时空,直到今天仍与我们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宋仁宗填词柳永
柳永·望海潮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从“柳三变”到“柳永”
心中有天平
看图填词
Step 4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
宋仁宗的菩萨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