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心平气和确实与一个人生活、人生的“适当”定位有关。每一个人,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生活、人生有一个定位。那么,孰为适当、孰为不适当,又如何才能适当呢?
这些年,虽然不令人满意的地方甚多,但总算国泰民安,老百姓过上了昔日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的日子。记得若干年前从报刊上看到外国人在减肥,吾辈哈哈大笑:“简直是天方夜谭,想肥还肥不起来呢,减什么减!”又谁知不多年后的今天,减肥瘦身竟成了众人不得不认真面对的大问题!若干年前,谈到外国人家庭有轿车,称羡不已:“唉!什么时候咱才能坐上自己的小汽车!”可这才几年,城市里的大院小区,小车的停放都快成了灾。
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的主体,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期望像自然界一样的长存和永恒,是人类内心最强烈的冲动之一。当日子好过、生活幸福之时,人们便格外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养生、延年益寿,成了如今最热门的话题。怎样才能健康长寿呢?书籍中、报刊里、是屏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民间口头上五花八门的验方、诀窍满天飞。中医、西医,各有自己的主张;道家、佛家,更有自己的法门。但是,不管哪家哪派,在众多的主张中,有一条是共同的:保持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即是老百姓所说的“心平气和”。
那么,又怎样才能实现心平气和呢?各家各派又自有说法。吾不敢对各家各派的主张妄加评论。根据吾之观察思索和人生体验,窃以为一个人能否做到心平气和,与他的人生定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心平,则怨不起、怒不生,不受怨和怒的激荡,气自然运行平稳顺畅;心平,则不争不弃、怡然自得,知足而气之风浪不起。故心平方能气和矣。心不平,怨而气滞,怒而气冲;不知足,或争而气耗,或争不得而气泄。如是哪来气和?而心之平与不平,源于一个人的人生定位。
有一位老人,寿近百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头脑清晰,生活基本上能自理。人们向她求教长寿秘诀,她道:“知足而也”。人们又问她“足”的标准是什么,她曰:“床上无病人,狱中无犯人。”即是说,只要家里没有亲人长年卧病在床,没有亲人犯法入狱,她就知足了。在吾辈看来,这个标准未免低了些。但有如是低的标准,自然容易知足,知足则常乐也。若现实超过标准,生活更好,那更是其乐融融;生活紧些、吃用差些,又算得了什么!底线如是低,与世争之甚少甚至与世无争,当然会少失望而心气平;底线低就不容易被触动,底线不动,怨、怒不生,则心平而气和矣。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可求。
有一位老干部,年逾八旬,仍健步如青壮,语朗声清,笔耕不止,劳作不息,为众人所称道。以吾观之,此君所以能如此,得益于淡泊名利多也。他参加工作很早,资历老;为人直率、坦诚、仁厚,多君子之风;办事认真、干练、高水平,见识、能力不俗。一些比他资历低、年纪轻、德能难说高下的同志被提拔了,居于比他更高的职位。吾曾就此问曰:“君有何感触?难道没有几分不平?”“不能说无动于衷,但不平则无从谈起。”此君答道,“我一个农家子弟,此生能读点书、做点事足矣。连县太爷都不敢直视,能做到五品知府已经大喜过望了!”谈到年轻同志的成长,他认为人各有长短,且所处的大环境、所面临的机遇不同,不能简单比较,后来者居上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体现,可喜可贺。此君能如此心平气和,吾以为乃因其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境遇、德能和“英雄”与时事的关系,有清楚、理智的认识,进而对自己的“仕途”有一个不高的定位。
退休了,不仅闲暇多了,“自由主义”也多了;不仅钱挣得少了,顾忌也少了。三五老友,不时在一起海阔天空神侃一番。偶尔谈到当今社会上、官场上某些人的表现。他们作报告、对人说话冠冕堂皇,写文章满纸马列主义,被认为水平高,名就。钻营有术,纵只半点工作,也能说成天大成绩;即使群众怨声载道,仍能获得上头赏识,步步高升,功成。票子捞了一堆又一堆,而且“合理合法”;房子捞了一套又一套,而且“名正言顺”。对于此等人的所作所为,老兄弟们免不了怒发冲冠地愤慨一番,慷慨激昂地鞭挞一阵。对比此等人的“荣华富贵”,想想吾等虽然落了个清正廉洁的名,却居所紧张、囊中羞涩,又免不了悲天悯地感慨一番,唉声叹气地痛心一阵。但是,着实过了一阵嘴瘾之后,大家又像从来没那回事儿似的,嘻嘻哈哈地恢复了常态。
有人据此说吾辈没心没肺。此言差矣!吾辈自认不比常人缺胳膊少腿,更不用说少心缺肺了。说句不客气的话,弟兄们当年都是不落人后、大大小小干过一番事业的人。之所以看得开,乃因为吾等这些“普通”人,本来就没想过要大红大紫、大富大贵,求的是小康。居有屋、饥有食、寒有衣足矣。如今,住的虽不是高房大屋,却也有室有厅;食虽非山珍海味,却也不乏鸡鸭鱼肉;衣虽非名牌时装轻裘,却也穿烦了化纤换了纯棉。这样的日子,已经大喜过望了。故虽对社会、官场上的某些不公有牢骚,不时发泄一阵而也,但却没有因此伤心伤肝,照样心安理得地过习以为常、平淡然而满足的日子。这也许有点阿Q,但吾等一个个神清气爽,长寿有望。
看来,心平气和确实与一个人生活、人生的“适当”定位有关。每一个人,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生活、人生有一个定位。那么,孰为适当、孰为不适当,又如何才能适当呢?回答这个问题,绝非易事。有关这方面的书汗牛充栋,文章连篇累牍。吾不敢奢望对此做出什么回答。因为,吾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实在还有些懵懵懂懂,没有上升到所谓理性价段,自然无话可说。可正常人都得面对这个问题。吾虽愚钝但精神还没什么毛病,总得给自己定个位吧。无奈之下,只得来个笨人笨法儿,作人生定位时在心中给自己约法三章。
其一,莫高估自己的斤两。俗语云:做人不要忘了自己有多少斤两。即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知彼知己”的道理,知之者甚多,然真正做到者寡也。这是因为知彼不易,知己更难。吾曾写过一篇小文章谈论知己之难。知己既难,吾只得避难就易:对自己的估计宁可低些,对他人的估计宁可高些。其实,这也并不很容易。人,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行的,就像下象棋、打扑克时的表现一样,谁也不服谁。为了克服这一顽疾,吾找了个土办法:对自己做出估计后再减去两分,对他人则加两分。
其二,过程的标准高些,结果的标准低些。这倒不是如今天一些青年人的口头禅:只在乎过程,不在乎结果。吾是既在乎过程也在乎结果的。只是对过程的要求高些:凡事须尽力而为,有十分力气决不只出九分。而对结果的要求低些:无论实现几分、或者根本没实现,只要尽力了就不后悔、不怨天尤人,“非不为也,力不及也。”
其三,好事、顺利想得少些,坏事、困难想得多些。趋利避害,几近人之本能,谁不期望多得利而不遇、少遇弊?吾一凡夫俗子,自然不能超脱利害。但丰富多彩而又冷酷无情的生活告诉吾:利不因期之而至,也不会因期多而增添一分;弊不因恶之而不至,也不会因期少而减毫分。吾的信条是:好事宁可信其无,坏事宁可信其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是最常用的祝福语。可是,实际生活中哪能处处阳关道、时时艳阳天?吾只好下笨功夫:宁把困难想得多些。
这些,只是一个古稀老者的认识和做法,不敢说有几分道理。吾是主张年轻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作为的。吾之认识、做法有点消极、不求上进。因此无大作为,只是落了个心平气和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