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模式创新

2012-02-10 05:25周训胜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机制

周训胜

(福州大学 科技开发部,福建 福州 350002)

一、 高校产学研合作概述

高校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开展的一种科技合作活动,对于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化,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的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联合模式。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协议、契约等形式直接实现产学研主体组织的合作。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委托开发、联合开发、人才培养等形式。产学研三方通过协议、契约作为维系关系的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合模式是当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2.共建实体模式。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建立新的联合体,共享资源和人才,使三方从中受益。主要包括共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园、产学研联盟等形式。共建实体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最紧密、最富有成效的合作方式,是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1.产学研合作的法规体系和政策尚不完善。虽然我国近几年来也制定了一些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和《专利法》等,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协调监督机制,导致相关合作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问题上找不到法律依据,容易引起利益纠纷。同时,对于产业技术联盟这类产学研合作的新生事物如何规范和管理,国家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侧重于评价教师和科研人员承担国家、部委和省级课题,以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对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够重视。高校既没有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奖励资金,也没有为产学研合作人员在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倾斜政策,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产学研合作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2.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尚不健全。如何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人员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在管理体制、机制上仍然是空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明确该由什么部门来负责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此外,一些高校缺乏从事科研成果开发与推广的专业队伍,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科技开发部等机构来负责科研成果的开发与推广,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能力,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3.利益分配格局和责任尚不明晰。前面提到,相关法律法规对产学研合作中的科研成果的价值评估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和引导性意见,使得对科研成果的价值评估缺乏合理、公认的参照系数和判断标准,影响了合作利益的分配。另外,由于我国社会法制体系、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市场观念不强,履约守约意识淡薄,导致合作各方不重视签订协议或不忠实履行协议。许多已签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往往对责、权、利界定不清,对风险共担和违约责任没有共识,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从而为日后利益分配、风险共担留下隐患。

4.信息交流渠道尚不畅通。目前,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高校的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寻求不到满足技术革新和提高经济效益需要的科技成果。究其原因,一是科技产品和科技服务的自身特性决定了新技术、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需要保密;二是高校科研资源是以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为主体的散点状分布,信息的获取和资源的整合具有一定的难度;三是我国的科技中介发展尚不成熟。

三、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1.政策保障机制。要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必须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一方面,国家要出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从而规范合作各方行为,明晰各方职责权利,保护各方合法权益。通过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导向与支撑作用,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合作激励机制等,从而引导、推进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1],推动产学研合作长期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在促进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制定包括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资金奖励等在内的产学研合作鼓励政策,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

2.成果转化机制。高校要成立负责科技成果开发与推广的专门机构。据统计,发达国家的项目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而我国的仅为30%,高校的成果转化率则更低,只有10%~15%[2]。因此,为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成果转化机制。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高校要建立起科研工作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资源与学科优势,在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政府应通过经费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基金资助及适当奖励,同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离岗或者兼职创新、创业,并允许其在约定期限内保留原单位的人事关系。

三是鼓励高校制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方面向科技成果转化做得好的人员倾斜,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从而将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存货变为实际的产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3]。

3.利益分配机制。在对科研成果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共同投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原则,建立协调、合理的利益分配和保障机制。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过程,是指经过合作方谈判协商,从而联合选择行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过程。

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利益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与高校。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社会利益,实现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和谐;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高校的主要目标则是满足学生与教师这两大主体人群的利益需求。各个利益主体应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其中,政府不仅应通过该平台为高校提供政策方面的扶持,通过国家项目对高校提供科研经费的支持;而且应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给予企业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企业争取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高校应通过其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帮助政府解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活生产等一系列社会难题,满足政府的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这样高校也得以获得更多科研项目,为学生与教师提供锻炼与科研的机会,从而利于提高其整体的社会声望和科研水平,促进社会整体的科技水平的提高[4]。

4.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是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供给方和企业需求方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供需不能有效对接等问题,为此,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做好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咨询服务等工作。如,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定期组织技术交易对接、科技成果发布、科技技能培训、科技信息交流等活动,并通过科技展览会、企业产品展览会、技术交流会等建立三方合作关系。再如,建立与完善信息系统,帮助产学研单位更好地展现自身的实力与水平[5],以实现产学研合作的供给方与技术需求方的无缝式对接;同时,也为科研单位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企业技术需求,明确科研方向,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化途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5.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前提。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基于这一共同目标,高校产学研合作要建立起将学生置于社会生产实践与学校两种环境下进行培养、锻炼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产学研合作和高校改革结合起来,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适应市场的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此外,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转变在职称评定中轻应用重学术、轻推广重鉴定、轻横向课题重纵向课题的偏向[6]。

四、 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模式

1.北京林业大学——强强合作带动行业整体升级。北京林业大学韩烈保教授主持的“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综合技术研究”项目,是联合多家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协作完成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通过8年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在全国承建了70多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的边坡植被恢复工程和80余项采石场、水库坡面恢复、水系改造和防沙治沙等工程,并重点围绕植物筛选与配置、护坡植被施工机械与材料、护坡植被施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解决了从低缓边坡到高陡边坡、土质边坡到石质边坡、简易边坡到疑难边坡的植被恢复技术难题,其总体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北京林业大学通过产学研的合作,使项目施工成本相较于传统圬工护坡降低了20%~30%,新增纯收益2.36亿元,新增产值6.8亿元。在项目实施期间,取得专利12项,制定9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编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60余篇[7],对该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影响显著,推动了国内公路、铁路等基础工程与生态绿化防护技术的同步发展,培植了几个行业领军企业,从而带动了该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华中科技大学——“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国家数控中心”)采用科技与市场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企业化的运行模式,即由国家有关部门、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华中数控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使之既具有强大的数控研究和成果开发能力,又具有中试生产、质量管理、市场销售和技术服务能力。为使国家数控中心和华中数控公司产学研合作协调发展,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坚持“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待遇。通过十多年的运作表明:“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是高校产学研合作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在研发机制方面,华中数控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向国内重点数控企业辐射,从而将内部小范围的产学研合作,扩大到同国家装备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带动了制造行业的科技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加速了我国数控产业化进程。

3.东南大学——政校企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东南大学以工见长的专业优势与学科特色,构建政、校、企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东南大学带着近千项科研成果,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举办了以“科技成果大江南北行”为主题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通过让专家教授和企业家零距离的接触,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来实现主动推广科研成果的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系列活动共签署合同1 422个,涉及项目投资30亿元,协议金额达8亿元,预计产生效益达到27亿元。东南大学的横向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50%,甚至达到了将近70%[8]。与此同时,东南大学还相继和省内13个省辖市建立起科技信息联络员制度与全面合作关系,来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学校最新科研成果之间的及时互动。

4.福州大学——构建三维产学研合作网络体系。福州大学的服务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一个校地校企校军三维网络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广泛的社会参与,其机制创新体现在多方共赢,形成了学校受益、企业受益、政府受益和社会受益的新格局。第一,大力推动和深化校地合作。目前,学校已与全省九地市签订共同发展科技合作协议,借助地方政府的资源和支持,为各地市提供科技信息及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帮助培训、培养人才,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成立“福州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共同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培育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第三,积极拓展校军合作新领域。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军民结合发展高科技能力的需求,把军工科研工作定位为学校扩展横向科研的重要增长点,将能够承担军工项目视为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

五、 结语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建设要建立在主动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设可以从政策保障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着手,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高校应更加注重教育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吴淑娟,薛振伟.高校产学研合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石油教育,2010(2):80-82.

[2] 马德秀.产学研结合障碍须立法突破[N].科学时报,2010-03-10(4).

[3] 王喜媛,叶 明,许权利.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4):91-92.

[4] 万 健,赵烨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0-51.

[5] 胡黄卿,唐文评,何 倩.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思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158-162.

[6] 罗启新.加快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1):8-11.

[7] 顾 京.北京林业大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加速林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8):22-24.

[8] 朱兆斌.高校产学研合作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5):40-41.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机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