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功能研究

2012-02-10 05:25
关键词:群落育人大学

王 健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是不同高等院校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依托丰富的、稳定的,能彰显高校育人理念的、自上而下的独特风格与气质,而形成的一套与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近些年,在举国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大学作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教育基地,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承正以各自文化生态群落功能的创新发展体现其先进的育人特色。

一、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提出

胡锦涛同志在出席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时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繁荣稳定发展需要我们拓宽视野,高瞻远瞩,带着一种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来审视我国现代化大学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大学文化散落于整个校园空间环境内部,体现在其发展进程中丰富成果的传承之间,在这个空间里,大学文化凝聚成了具有独特气质的人文理念和精神崇尚。该体系是一种以精神崇尚为核心的实践崇尚、制度规范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性、地域特征的文化生态群落。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理论成果创新中逐步积蓄并在大学人的参与中形成的完整的有机体。大学文化生态群落对于大学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文化生态群落展示出大学的个性,影响着大学的莘莘学子;其次,大学文化生态群落丰富了大学的文化元素,提升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大学文化生态群落体现了大学的品位,吸引了大学以外的人才资源。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他就职演说中说道,“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其中他还讲到了教化育人乃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使命;名师博导应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先锋;学术研究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特征;学风建设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体现。

大学作为一个国家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机构,要具备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理论研究、创新实践应用的功能,服务社会需求;要能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适时调整自身的系统功能,适应社会发展;要能够在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领域创新发展,引领社会进步。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是从系统论、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思路来进行文化生态群落模型搭建,从而提出整个体系的主体框架和运行机理。为论证其价值,笔者以某城市多所高校为例,做了一定量的问卷调查,得到实际有效的系统数据支持,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和问题。

二、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主要功能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作为一个文化的综合载体,有效地促发了其优秀人才培育的生机。在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在符合高校教育模式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独立人格的培育体系中成长、成才,体现着该生态群落的知识文化输出成效,体现了其生态群落的独特功能。大学生的成才轨迹与发展归宿,更多意义上是其才能与人格的统一。通过搭建文化生态群落模型,研究大学文化的功能,对剖析其特定环境下个人的成长和长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哺育功能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中,内部成员的成长,表现为独立与联合、组织与协作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下,教师传授自然地将意识灌输与技能培训贯穿于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利用大学得天独厚的师资力量和较具规模的学生资源,将二者融合为单元化的学习共同体,输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融合文化的影响,建立起了资源共享的输出循环总库,形成大学文化的哺育机制,滋养该体系的所有成员,并源源不断提供养料维护该生态体系的长效运转。

(二)竞争功能

一所成功的大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其中的杰出历史人物、历史贡献及悠久的历史积淀,这些通常离不开其特殊的科研背景与地域环境。一所大学要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争夺战中站得稳脚跟,需要释放其能量,以便辐射到该体系以外的优秀科研、教学人才和较好的学生生源。在一个生态群落中,对资源的利用过程呈现为逐级交叉式流动的能量循环状态。文化生态群落的主体,首先,呈现其网络结构特性;其次,呈现其层次组成特性;再次,呈现其有机循环特性。文化脉络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将更有利于环境内部处于不同程度的个体吸收,保持依托于该文化生态群落的优势竞争力。

(三)适应功能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同其所处的无机环境联系紧密,这种无机环境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校专业发展水平、社会生活丰富程度等等。在其较为薄弱或剧烈变化的无机环境下,如何保持高校自身的快速发展,仍然需要依托文化生态群落在适应性方面的自发生、自组织、自调整、自完善功能,突出其生态维系的稳固适应。针对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高校,这些功能的研究运用有较高的试点价值,能推进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能为多元大学文化并行发展创造条件,保持其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独特的适应功能。

(四)进化功能

文化的演替又可理解为文化的异化,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促发进化功能,随着大学规模、科研水平、地区影响力和人才输出上的快速发展,大学文化会进入到较强的文化冲突进程中来。在各种复杂的变化因子作用下,大学文化生态群落受制于其所在的社会无机环境的矛盾更迭,其新陈代谢的过程依然要能对该冲突产生的影响作出内生反应,在此作用下所形成的新的观念和行为,生发出异化的文化生态分支,所以,大学文化生态群落同时促发了整个社会文化的演替。

在此之外,大学文化生态群落还具有净化功能、循环功能、分解功能等。这些作为其体系研究的一部分,有待进一步理清其关系,解构其机理。

近代以来,大学日益巨型化和复杂化,组织结构和功能不断演化,已经由单纯的教育机构变成了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机构,其发展动力由单纯的学术追求演变为学术、政治、市场三者的合力,呈现出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组织特征,表现出多主体、多目标和多元化的文化特性[1]。

三、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创新发展

恩格斯说过,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的。文化作为衡量其社会进步的一大标杆,能迅速唤起整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意识,开辟新的文化生态群落领域。

我们从人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创新能力角度入手,探索加快我国文化繁荣的有效措施及办法。要大力倡导文化的创新发展,大学文化就是引领时代文化发展的主体所在。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创新在于其新的视角和完善的结构功能,在通过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体现其系统论的哲学思想,结合生态学的机能理念,达到对独立群体文化意识形态发生、转化、结合和作用的目的。

太原市部分大学文化生态群落调研统计分析显示,约47%的师生认为大学在人格心理教育方面较欠缺;约65%的师生认为大学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不足;约32%的师生认为高水平特色专业在大学教育中没能体现出来;约55%的师生对现行体制的合理性提出了消极看法;约39%的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低层次、形式化表示失望。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如何创新发展,如何走向未来形成自我特色,这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 突出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首先,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培育优秀大学文化,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正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核心命题[2]。其次,在大学文化生态群落中,打通优秀文化输出的通道,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者,营造适宜的文化土壤环境,使文化叶绿素能准确到达文化生态群落各个向阳层面,进行光合作用,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最后,各个群落成员能够沐浴优秀的民族文化思想和秉承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奋斗使命,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正确认准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文化育人”观,将新时期极具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大学文化建设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一项涉及高等院校优秀人才培育的重点内容。优化大学文化内涵建设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基础;拓展文化育人载体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保障[3]。

(二)传承大学文化优良传统

易银珍在《大学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功能》一文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民族凝集力、创造力的形成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需要大学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大学人作为先进文化传承的时代娇子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先进分子,应该明确自身的文化需求与文化职能,发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的先锋作用,促进国家文化长足繁荣发展。

在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有机体系中,注重树立榜样的力量,一些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教师、学生积累起来的优秀素质和精神文化正是我们要追寻的东西,将其打造为大学文化中最为新鲜的生命氧气,令人一闻便能够神清气爽,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并时刻提醒人们要超越自己,追求卓越。

(三)构建大学文化主体特色

大学文化是决定大学发展的“隐形的手”,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文化特质标志了大学教育特有的高端性,其培养的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以研究为重心,以培养精英为任务,以个性化发展模式为途径,是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内在本质特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相结合[5]。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我国近代成立的一所理工科院校,较早地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同时坚持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形成了以“求实、创新”为校训的稳固的大学文化发展基调;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进程中,能够紧密联系山西省情,同地方的政治、经济始终保持一致,改革求新,致力于自主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大学文化构建模式,不仅继承和提升了原有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秉承“太行精神”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效推进了学校的制度规范、行政管理、学术科研和教学实践等各项工作的创新。太原理工大学走上了一条由一般理工科院校向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大学作为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的教育基地,坚持构建一超多强的学科模式,是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核心结构所在。高精尖科研专业人才作为大学的先锋队伍,要能够成为大学的品牌象征,同时要在教学环节上加大改革创新研究,借鉴多种教学模式,积极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立体式的呈现精彩的样板课程和名师阵容。其次,在多个领域内组建联合机构,针对复杂性较强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攻关。最后,在综合性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落实,使其更好地融入学生生活,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四)创新大学文化发展机制

大学应以全球化战略意识重视文化建设;大学应以高度文化自觉强化文化建设;大学应以历史的责任意识引领文化建设[6]。创新大学文化发展机制是突破口。

大学文化生态群落的结构分为组织链结构、空间结构(层次和分布)、时间结构(节律和变化)及多学科结构。这种解读能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生态内部的关系及作用机理。首先,行政部门作为整个体系的组织链连接点,起到连通大学整个生态机构的作用。其次,空间结构的组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划分,包括文化传递层次和多元文化交叉分布。再次,时间结构上我们依据成员的更新补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增长来判定我们的文化发展成效。最后,还有综合型大学中不同专业的文化需求及必要的多学科交流。一个完善的大学文化生态体制需要有上述健全的结构做支撑,这成为解决束缚其发展困境和矛盾的要害,健全大学文化体制功能,是完善大学生态群落运转的有效途径。

创新文化发展机制,是大学文化生态群落发展的关键。为此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树立强烈的文化传承使命感;要突破文化体制的束缚,让更多优秀的文化成果能够脱颖而出。

(五) 丰富大学文化绿色家园

倡导绿色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育优秀人才的外在条件,促进大学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所大学来讲,同样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特别是在校内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勤工俭学、专业实习等许多工作,在互动中让学生建立起与社会接轨的思路。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需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人为本,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思政理论等方法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当中去。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在向上的、积极的氛围里,在轻松的、愉悦的环境中,在专注的、严谨的学风内,形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能够凝聚起众多优秀品质的文化精髓,引发师生的共鸣,体现一所大学的精气神,把这种文化生态群落的能量充分释放到每一个个体当中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并把“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列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的重要内容之一。[7]注重培育绿色校园文化,让师生能够把这片环境当做自己的家园,而不仅是一段工作的学习的记忆,让这种精神在其体内发酵,形成卓越才能与健全人格的完美统一,去引领全社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为鸿.大学文化创新与组织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 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1):89-93.

[3] 孙家学.提升大学文化内涵建设 强化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2):6-7.

[4] 易银珍.大学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功能[N].人民日报,2012-02-08(B1).

[5] 郭广生.研究型大学建设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N].中国科学报,2012-02-08(B1).

[6] 迟海波.大学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N].光明日报,2012-02-06(07).

[7] 张 兵.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研究[J].文教资料,2007(12):14-15.

猜你喜欢
群落育人大学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