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何晓瑶
纵观传播理论界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从最初的“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对传播效果的全方位重新阐释,对传播效果界定的变化,同时反映了对传播过程中受众角色认识和界定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从“中弹即倒”的受众,到后来通过对媒介的选择接触、选择理解和选择记忆而不断增强自身主动性的受众。信息时代,在传者—媒介—受众—反馈的传播过程中,任何一个忽视受传者意志和主动性的媒介组织,基本上会丧失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传播是传者与受众对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因此,传者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是一个良好传播生态形成的基础。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传者与受众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每一个人在身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同时,也可以作为传播者进行大众传播。青少年群体亦如此,我们研究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应该仅仅只看到青少年作为受传者的角色,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自身主动性的发挥,在信息接收、信息反馈以及作为传播者的信息制作环节所产生的作用。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定的亚文化群体,该群体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都有不同于成年人的一些明显特征。在我国现阶段,大众媒介作为公共意见和舆论的平台,其话语权依然主导性地掌握在成年人手中,而其关注的对象也主要是成年人群体,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在我国传统价值观中少有对儿童和青少年主体性的尊重。然而,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的包围,个性化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青少年一代,也开始慢慢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对青少年的关注也开始不断增强,凡此种种的影响,使得青少年作为媒介信息制造者的传播主体角色日渐突显。其角色的体现主要通过一下几种方式:参与主流媒介的节目制作;群体内媒介的创办;媒介信息中的角色参与以及个性化信息的大众传播等。
“少年有志,国家有望”,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父母家庭给予厚望,也是整个民族充满活力和健康发展的源泉。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更加严峻的生活环境面前,社会对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大的氛围影响下,中国的主流媒体也开始将目光放到了他们身上,许多的社会纪实类新闻节目及其他教育、娱乐类节目,开始有了青少年的身影。
例如,中央电视台在07年整合多频道多栏目策划的一系列对留守儿童关注的节目及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另有许多节目如《非常6+1》、《幸运52》、《魅力新搭档》、《全明星猜想》、《警察与人生》等节目的录制均有学生参加。
除此之外,许多电视台都有开设少儿频道,在这方面,主流媒体的中央台也有很好的尝试,即频道节目《新闻袋袋裤》的创办,《新闻袋袋裤》是一档每天15分钟,以少年儿童的视角解读新闻,分析时事,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儿童新闻栏目。它是新闻时事的解读者,是少儿活动的发布站,是了解世界的窗口。该节目的主持人即为学生自己,以青少年自身的角度来解读新闻,来报道少年儿童各类活动和与少年儿童相关的事件,来叙述与孩子们相关的生活资讯,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演出,从升学、考试到儿童票选排行榜,从天气预报到生活提示,整个环节包罗万象。它提供了一个让青少年参与主流媒体的良好平台,让他们自己理解世界、领略时尚文化并引领自己的潮流。
除了参与主流媒体节目制作之外,青少年群体还创办了自己的信息传播媒体形式,例如校园广播、校园内的网站和论坛,以及校园杂志等。这些青少年自己创办的刊物,不仅及时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为同学们提供了一块倾诉心声的园地。
如今,网络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资源的垄断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群体对媒介资源的掌控能力和使用能力,在此基础上,更多属于青少年自己的媒介信息得以制作并传播。例如,一些学生、学生团体创办的学生网站在学生中间影响广泛,其交流范围甚至扩大到了社会层面。湖南年仅20岁的学生肖敬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以预防青少年自杀为主题的“茉莉花论坛”,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赞赏和鼓励,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主流媒体的节目制作有了更多青少年群体的参与一样,现今信息产品的制作也有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角色参与。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现代的信息产品包括电影及商业广告等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青少年的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上映引起无数青少年的狂热,他们为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付出了一张张门票,随之而来的所有副产品从文化衫到时装表,从印花信纸到铅笔橡皮,从儿童拼图玩具到少儿科技模型,都有“泰坦尼克号”的影子,青少年并以此作为消费时尚,让这部雄壮的泰坦尼克号捞足了钱。电影《哈立波特》系列、《变形金刚》及其衍生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靡再次印证了此种趋势。而在中国商业广告中的青少年形象及角色更是层出不穷,一方面是广告制作者看到了其形象吸引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少年群体在家庭决策中话语权的增强。
我们这里界定的个性化信息的大众传播,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而言,主要包括网络博客、播客、BBS论坛、网络社区等,以及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还包括手机短信。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的变化使得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那种急于寻求精神上的独立和摆脱对父母依赖的情绪在此时表现尤为强烈。网络空间是其能找到独立感觉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借以行使自身传播权的良好平台。
图1 青少年拥有空间、博客等比例图
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空间、QQ空间或博客的比例高达97.55%。
这些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非常大,许多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思想以供同龄人交流。在论坛和网络社区空间内,他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网络的互动性和共享性,使得他们的这种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分众以及大众传播的特性与可能性。
虽然青少年在信息传播中有自己的参与方式,但总体来讲,他们仍然作为信息的受众而存在。当然,面对过度传播的媒体信息,青少年群体并不是被动的接受,他们会基于个人差异或群体压力等因素,而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包括选择接触、选择理解和选择记忆。同时,他们还会通过可能的渠道来进行信息的反馈和重新制作。特别是多媒体平台的整合现状,也为受众参与媒介信息的互动提供了条件。
2005年“超级女声”以其势不可挡的威力席卷了中国大地,对媒介的经营和信息传播规律的思考都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在一个大家对着电视都不停按遥控器的年代,却有一个节目能吸引全国15万青少年报名参加和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及其家长观看,并为之疯狂,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个节目带动了中国民众的“集体狂欢”,其方式就在于媒体与受众互动方式的采用,受众参与投票,决定选手去留,以及最终结果。在中国,大众媒体对受众的重视,以及受众主动性的发挥被这一场“集体狂欢”唤醒。媒体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这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选秀节目,46.21%的认为是追求梦想、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图3),这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自由意志个性化发展。
图3 青少年对电视选秀节目看法
那以后,众多选秀节目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这些节目不论内容如何,都或多或少采用了场外投票的受众互动形式。而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变姿态,报纸、电视、广播等,多了一些读者来信、短信互动、参与讨论的环节和内容,甚至连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也大有通过受众投票产生的势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群体在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而且紧迫。我们要让青少年学会控制自身行为,明确使用媒体的目的、了解媒体信息对自己及他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合理安排使用媒体的时间、懂得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同时要让他们了解媒体的运作,譬如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和电视节目中编剧、导演、演员等人员的职责等;学会辨析不同媒体内容的性质,譬如如何理解新闻、电视剧、娱乐、广告等内容。
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信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成年后仍然有重大的影响。信息时代,媒介成为青少年信息接触的最重要渠道和方式之一,在塑造其品性方面有责无旁贷之责任,只有了解该群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我们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通过家庭、学校、媒介组织及社会各种机构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1] 卜卫. 重新思考媒介与未成年人的成长
http://www.cycnet.com/ cms/2006/2006youth/qsnyj/200612/ t20061207_495553.htm.
[2] 李敏. “蒙太奇”与青少年成长——评《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中国德育,2006(12).
[3] 肖琼英.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4] 李莉萍. 浅谈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郑州 4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