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锋 (上海交通大学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 200030)
20世纪80年代,经销商在中国开始起步。在经历了 “倒爷”、 “坐商”、 “行商”之后,现在进入到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经销商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哑铃型的渠道结构中经受上下游两方面的挤压,利润、生存空间在不断地压缩。因此,经销商不得不积极调整战略方向以抢占市场,扩大生存空间,同时也开始关注内部管理工作,开源节流去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食品经销商作为众多经销商中的一员,也在积极地寻找出路,优化流程。
本文分析了食品经销商的生存现状,总结了食品经销行业的库存管理特点及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以新秀实业公司 (新秀)为例,以新秀报表为依据,提出库存管理的整改方案,以期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在探索快捷有效的销售渠道,食品行业也不例外。一些厂家在经历了找总代理到自建终端,自产自销再到把经销权交还给经销商,厂家的经营思路似乎又回归到了起点。不论是厂家的自主经营,还是找经销商,都是各有其利弊的。而最终让厂家做出放弃自主经营权的决定,也是出于对利弊的权衡。对于厂家来说,经销商的存在有以下作用:
1.1.1 资金风险控制
如果厂家直接把货铺到商场,就要有大量的货款压在商场,随着连锁商场的不断增多,厂家面临的资金风险就会越大。但如果把经销权给到经销商,经销商就需要打进货款后才能进货,这就变相地把资金的风险转换给了经销商。
1.1.2 经营风险的转移
如果厂家与市场直接联系,除了资金的风险外,还会有经营的风险。在现在的市场情况下,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厂家的经营风险就更大了。而经销商的存在就承担了大部分的经营风险,厂家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在这方面,可以集中精力抓生产促销售。
1.1.3 销售团队成本的转移
厂家自建销售终端和网络,是需要通过组建销售团队、搭建销售网络,才能实现的。而网络的搭建和人员的招聘,都是要花费成本的。而且,对这些销售网点和团队实施远程管理,也需要厂家拥有一定的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这些都需要厂家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成本。而一旦厂家把这些销售网点的组建交给经销商,由经销商利用自己现有的团队来进行网络搭建和终端操作,便可以大大降低其经营成本。毕竟,经销商手上拥有现成的销售网络,也有固定的人员和设备。利用经销商手上的这些现成的销售网络和人员,不但可以大大地缩短厂家自行搭建销售网络、招聘人员所需要的时间,也能够降低费用成本,同时经销商可以利用当地的社会环境去开拓新的销售模式。
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商场是食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商场销量在食品经销商的销售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但是,食品经销商和商场之间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商场多如牛毛的各种费用上。在目前的经销商和商场的博弈中,商场是强势的一方,经销商不得不陪着小心与商场周旋。进场费、条码费、促销费、店庆费、破损费、堆头费、赞助费……各种费用应接不暇,同时还要满足商场苛刻的付款周期及较高的返利要求,以及承担商场较高的退货比例。过多的退货导致经销商次品仓库存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另外,在传统的节假日,商场要求供货商 (经销商)大量压货,经销商不得不增加库存,假日过后,商场退货回仓,经销商需要进行二次配送,不仅增加了物流和运输成本,同时大部分退货进入到次品仓 (商场不接受超过保质期三分之一的商品)。由此可见,经销商和商场的合作关系影响着经销商的库存管理。
厂家与经销商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厂商关系也永远是在博弈之中。经销商和厂家是建立在 “互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关系,经销商为厂家减低各种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风险转移,厂家为经销商提供机会,提供品牌。厂家往往根据其品牌的所在的不同时期而调整与经销商的关系,在品牌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采用不同的厂商关系。对于品牌比较强的厂家,经销商处于弱势地位,厂家把经销商看做一个产品购买者的角色,强势的厂家会给经销商设定销售任务,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就没有相应的返利。经销商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常常在年尾大量采购,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和库存压力增加。并且,厂家为节省运输成本而设定订货基数,经销商需要按照订货基数进行采购,否则厂家拒绝发货或将几个订单合并发货,经销商必须调整库容或面临商场缺货。因此,在经销商的库存管理中,厂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解读到:经销商本身没有自己的产品,以销售厂家的产品和提供服务来获取利润,在其整个供应链的节点中,库存管理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经销商作为厂家和商场的夹心饼,它既需要满足厂家的销售要求和商场的压货要求,又要对库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库存过高,成本增加,资金的控制风险和经营风险增加,利润减少;库存过低,服务水平下降,缺货而导致公司销售额下降,销售指标无法完成,利润下降,同时为紧急订货还需要支付额外的运输成本和人力成本。并且订单满足率达不到商场的标准,商场会处以缺货产品2倍的罚款,破坏了经销商和商场、厂家的关系。
在库存管理方面,经销商的高库存、高资金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销商为满足商场节假日的压货需求不得不囤积商品,占据库存。
(2)经销商在厂家富有诱惑力的促销政策下,不顾自身的实际销售能力,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盲目进货,造成产品积压。
(3)经销商过分追求厂家的销售指标和订货基数,忽略了自身的销售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从而导致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经营风险增加。
(4)经销商对市场预测不准,过分乐观,大量进货,库存积压。
(5)积压的产品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产生大量即期品甚至过期品,而厂家的购销合同里都有规定,非质量问题不予退货。而食品保质期大多在1年左右,商场不接受超过保质期限三分之一的产品,一旦进货量过大,产品销售不畅,商场退货而转为次品,或者产品包装破损而转为次品,如面条,一旦纸包装破损,产品不能在商场销售。此类报损是经销商报损商品的主要原因。
新秀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集商品开发、渠道运营、品牌营销、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商贸公司,公司经销50多个品牌,300多个品种。公司销售渠道为深圳区域内A类商场及大量的BC商场。公司在深圳龙华租有一个2 000平方米的仓库。新秀公司是食品经销商行业的一个缩影,经销商所存在的问题,在新秀公司都得以体现。目前,库存过大,产品积压,次品仓份额太大导致仓库管理成本太高,因此,科学管理仓库库存,合理定制库存管理策略,减少库存成本是公司目前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3.2.1 科学预测合理的正常库存控制
举例来说,以吉香居红油豇豆产品为例,它是一个销售比较稳定的产品,经销商可以采用持续检查策略,一旦库存数量少于订货点,就需要进行采购[1]。
表1 吉香居红油豇豆
表2 服务水平和安全系数z
表1提供了过去12个月每个月的销售数据,公司希望保证95%的服务水平,订货提前期(L)为2周,那么如何计算安全库存和重新订货水平呢?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先计算出月平均需求及月平均需求标准差,继而用公式推算出安全库存。
安全库存的计算公式如下:z*STD*SQRT(L)
表3提供了这些数据,订货点的计算式将安全库存加上提前期内的平均需求。
表3 库存分析
经销商可以对商品逐一进行计算,分别设置订货点,同时,可以根据经验对订货点做适当的微调以适应实际情况的需求。如每年的9月至次年2月为销售旺季,对库存可以做适当的放大。市场是动态的,每一单品都有其特性,经销商需要通过报表来了解销售动态,把销售动态和库存状态结合起来分析,及时调整产品组合和数量。
3.2.2 做好市场调研,合理订货
市场是经销商的命脉,没有市场,经销商就没有利润来源。因此,经销商务必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切实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找出区域市场的畅销品、同类竞争产品,分析市场潜力,根据公司的资金、人力状况及库存容量,再结合区域城市的人口、节假日购买力等因素大致确定产品类型、订货数量。
3.2.3 和厂家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
经销商是连接厂家和终端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又最为微妙的,以利益为纽带,二者既合作又竞争,既抗衡又协调。经销商可以运用其对市场的掌握为厂家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市场信息、消费需求、竞争对手信息,以间接指导厂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扩大经销商对厂家的影响力,建立厂商互生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经销商与厂家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也可以与厂家建立信息化合作,厂商信息一体化可以使资源在厂商之间更加顺畅的流动,从而提高整个渠道的服务能力而达到双赢。
3.2.4 加强与商场的合作
在产品进入商场之前,经销商要做好市场调查,切实掌握目标商场所关注的方向,如沃尔玛,以低价为经营理念,根据商场的特性打造产品组合,满足商场需求,与商场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同时经销商需要主动观察市场,了解市场,洞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从而引导商场的产品潮流,进而巩固经销商在商场中的地位,增加经销商与商场谈判的筹码。另一方面,经销商需要通过现代技术与商场系统对接(如EDI)动态监控其经销商品在商场中的库存状态,以便及时调整库存满足终端需求。
3.2.5 快速有效处理积压、滞销库存
对积压库存进行分类,即过期品、超过生产期限三分之一尚在保质期的产品,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对过期品,立即销毁清仓;对尚在保质期的、商场不接受的产品,除了传统的促销方式、让利销售给大的酒店、宾馆和其他的终端零售商外,可以另辟蹊径,如开发团购客户,与非同类产品的客户实行联合促销等。
综上所述,虽然食品经销行业存在着许多风险和行业限制,经销商在厂家、商场的博弈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利润空间也在不断的萎缩,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可以降低库存压力、减少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食品行业的竞争也呈白热化,食品经销商也需要重新定位,提升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方式,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1] David Simchi-Levi,Philip Kaminsky,Edith Simchi-Levi.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