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以色列特派记者 徐 盼
坐落在巴勒斯坦伯利恒市郊的艾达难民营是由联合国修建的难民居住地,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约有5000人居住。近日,《环球时报》记者来到这里,难民营中建筑物外墙上随处可见“政治漫画”,那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涂鸦让记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而漫画中一把象征着打开家园之门的钥匙也让人体会到巴勒斯坦人强烈的回归之情。
墙上画着“石头战争”
艾达难民营街道高大的墙上画着很多巨幅画像,居民楼的外墙上则是各种较小的、带有故事性的涂鸦,所有这些漫画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了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侵占其土地的愤怒以及难民们回归家园的强烈渴望。
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在艾达难民营的主干道上,高达几米的逼真画像让人不禁顿感震撼:以战火燃烧的家园为背景,两名背着机关枪的以色列士兵架着一名眼睛蒙着白布的巴勒斯坦人,意味着这名巴勒斯坦人将被处决。旁边的标语写道:“我们已经不能再活下去,只能等待死亡。”
同一面墙上的另一端,是两名巴勒斯坦青少年作出向以色列军队投掷石块姿势的画面。“投石”是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军队的典型形象之一。1987年12月,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爆发了大规模巴勒斯坦人反以浪潮,这场起义以向以色列军人扔石头的运动而著称。随后的这些年中,用投石索向以军坦克投掷石块的少年形象,成为巴勒斯坦人向世界诉说自己以弱小身躯抗争以色列镇压的最深入人心的符号。巴勒斯坦反抗以色列的运动甚至被冠名以“石头战争”。曾经有学者说过,使用石块不是战争的手段,而是心情的传达。“巴勒斯坦人用这样的语言呼喊公正,呼喊最古典和最底限的良心。投石的语言超越了障壁唤起良知和同情,也为非武装的民众反抗做出痛苦而警醒的定义”。
被捕者画像当英雄纪念
让人揪心的还有另一幅画面,一位母亲头顶水罐,带着三个孩子行走在大地之上。这是艾达难民营青少年中心的画作,象征着妇女和儿童对未来的希望。但他们头顶的太阳却与一般儿童画笔下的不一样,照在难民营的这轮太阳,四周被隔离铁丝所包围。事实上,沙龙时期,以方修建了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分割开的“安全隔离墙”,据称目的是为了减少巴勒斯坦自杀式袭击者。此墙全长约360公里,由水泥板墙或铁丝网构成,巴勒斯坦居民如果要进入以色列,必须通过设在隔离墙关卡的严格审查。上面描述的画作就是巴勒斯坦人对隔离墙强烈不满的表达。
在艾达难民营中一面几米长的墙上,画着十几个人的头像。据在此地居住的难民介绍,画像上的人是被以色列逮捕的巴勒斯坦人,“他们为夺回巴勒斯坦的土地做出了斗争”。不过,当记者问他们是否使用暴力时,难民营的人并未直接回答,只强调以色列人先使用暴力,“不管怎么样,那些被扔到以色列监狱里的巴勒斯坦人是我们的英雄”。
巨型钥匙打开家园大门
在难民营里,让人感到震撼的还有一座大门。这座只有门框的大门上架着一把巨大的钥匙(如图①)。钥匙是巴勒斯坦重要符号之一,它频繁出现在各类宣传中,象征着巴勒斯坦人对被以色列侵占土地的所有权,以及希望借此表达渴望重新打开家园之门的心声。每次的巴勒斯坦人要求回归权的集会上,人们都会拿着大大小小的钥匙模型,或木质或铁质,还有很多人把钥匙画在纸牌上做成标语,代表巴勒斯坦难民重新回家时使用的钥匙以及回归的正当权利。
在巴勒斯坦,不少老人在弥留之际都会把自己旧居的钥匙留给子孙,并一再诉说自己渴望魂归故土的最后心愿。在一栋居民楼的墙上画着这样一幅与钥匙相关的涂鸦:男孩和女孩背对背坐着,男孩脸部被摘下,脑袋里伸出一只含着钥匙的和平鸽,旁边的小房子上画着大大的钥匙洞(如图②)。附近的居民说,这代表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园的使命将一代代传下去,“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不会忘记父辈的梦想,他们把钥匙传递给我们,我们会用它打开家园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