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宁
当得知孩子身患绝症,绝望的父母是悲恸欲绝?还是遍访名医寻医问药?美国的约翰•克罗利却采取让人震惊的方式:他放弃优越的工作,通过各种渠道筹集1亿美元组建医药公司,研究治疗儿女病症的特效药,最终让两个孩子获得新生。
《华尔街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让数以亿计的读者感动。根据这篇报告文学拍摄的好莱坞影片《良医妙药》上映后,观众从银幕上目睹了克罗利为了拯救孩子而付出的艰辛。
背水一战研新药
1993年,克罗利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凭借MBA的光环,他顺利进入了知名的必治妥公司,从事企业咨询管理,两年后他和同事艾琳结婚,随着女儿梅根、大儿子奥特,以及小儿子帕特里克的出生,日子过得温馨而美满。为了照顾三个孩子,艾琳辞职做起了家庭主妇。
就在克罗利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厄运降临了。1998年3月,克罗利接到艾琳的电话,女儿梅根出现呼吸困难被紧急送进了医院,医生的话让克罗利如同坠入了冰窖,“可以确定梅根患的是庞倍氏症,目前这种病还没有特效药治疗。”
医生告诉克罗利,庞倍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类疾病,成因是第17对染色体出现病变,导致体内缺乏一种酶,无法分解肝糖,从而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心脏肥大衰弱等病,最后会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引发呼吸衰竭。“梅根能够活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你们随时都要有心理准备!”
还没从死亡阴影中摆脱出来,小儿子帕特里克也因为肌肉软弱无力和舌头巨大送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也患上了庞倍氏症。稍稍宽慰的是,大儿子奥特没有被检查出庞倍氏症。
克罗利不敢把病情告诉孩子们,但孩子们还是从他忧郁的眼神中看出了情况。“爸爸,我是不是就要死去?”看着梅根忧郁的眼神,克罗利不知如何回答。
克罗利上网查询关于庞倍氏症的各种资料,可得到的全都是坏消息:加利福尼亚大学耗资2亿美元研究庞倍氏症的特效药还无进展,英国的剑桥大学也曾经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研究,最后也是无疾而终。
就在克罗利毫无头绪时,梅根因为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她呕吐不止,呼吸困难,脸部还出现了紫癜和水肿,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
1998年5月,克罗利意外地在一本医学杂志上发现了一位大学教授的研究论文,他提出了一种治疗庞倍氏症的新理论。克罗利也十分清楚,要把理论变成药品,在临床上试验使用,并最终得到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的批准,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医生已经开出了病危通知书,他必须和时间赛跑!
克罗利决定背水一战,他要辞职自己投资建设医药厂,以教授的理论为基础,专门研究一种可以治疗庞氏症的特效药。艾琳认为丈夫的举措太过荒唐,那么多医学教授都无法攻克庞倍氏症,何况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丈夫,但她不想给丈夫泼冷水。
虽然必治妥公司承诺给予副总裁职位,加薪40%的优惠条件留人,也无法改变克罗利的决定。克罗利不辞辛苦地拜访各所大学和医疗研究机构,希望能找到出色的医疗技术人员组成开发团队,可所有人认为他的举措不过是一个笑话,“虽然你是哈佛商学院的高才生,可你知道什么是酶吗?”“你应该到剑桥大学问问那些教授,看看他们是怎么失败的!”
巨大的嘲讽没有让克罗利停住脚步,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潜能,每天克罗利一身疲惫地回到家里,他都会和孩子们击掌相庆。父亲的坚强感染了梅根,她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医生还允许她回家住一段时间,医生解释,这很可能是梅根顽强的求生欲望让她暂时渡过了难关。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克罗利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到内布拉斯加州募集资金。之所以到内布拉斯加州,因为那里云集着美国最多的医疗研究机构,他相信肯定有人对他的研究计划产生兴趣,为此,克罗利制订了一份翔实而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计划书。
和死神争分夺秒
可来到内布拉斯加州后,克罗利又被泼了一盆冷水,没有人相信一个连酶都不知道的人,能够开发出攻克庞倍氏症的特效药。就在克罗利几乎要绝望时,一个自称叫兰兹勒的男人找上门来,他愿意提供900万美元。
兰兹勒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板,他提出负责新药的市场营销,而克罗利负责研究生产,但兰兹勒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他必须拥有公司一半的控股权。
此时的克罗利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药研制出来,再苛刻的条件都接受。
克罗利加紧自己的学习步伐,因为他是在和死神赛跑,他经常呆在图书馆里,不久,帕特里克和梅根再次双双入院,入院的第二天,医院就给两人下了病危通知书。
“爸爸,我们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梅根表现出了坚强的求生欲望,帕特里克也不甘落后,“我们不是说好了一起庆祝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的生日吗?”克罗利的心在滴血,这是他们四个人的秘密和心愿,可一场疾病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克罗利强打着笑容,他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绝望的情绪。
然而在梅根的笔记本上,克罗利发现孩子的坚强不过是伪装出来的,他们早就知道了庞倍氏症不可能治愈,“爸爸为了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假装坚强点,或许是对他最大的欣慰。”克罗利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字:“或许疾病让我们绝望,但只要有一颗执著的心,一定可以创造奇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之后,笔记本成了他们交流的“窗口”。
医生曾经告诉克罗利,两个孩子随时都可能离开,为此他不得不争分夺秒,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三个小时。在公司里,他把“超级酶时间”定为宣传口号,还提出在一年之内实现新药的临床试验。
克罗利的“苛刻”引起了员工们的反抗,克罗利青筋暴露,“我请你们来不是享受的,你们要知道现在有两个孩子等着你们救命。”可片刻之后,克罗利又向员工道歉,请他们原谅一个父亲为救绝症孩子的失态。
“你知道有两个孩子在等待我们拯救吗?”这句话竟然成了员工们的口头禅,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留下来加班加点。
帕特里克和梅根再次凭借超强的求生欲望,获得了回家休养的许可。克罗利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研究所,当大家看到这两个被疾病折磨的小家伙时,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为他们的坚强而备受鼓舞。克罗利之所以这样做,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么多人为他们在努力,好好活着是对大家最好的回报,而员工们也能体会到他作为父亲的心急如焚,从而更加努力的工作。
虽然帕特里克和梅根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可研究所因为当地经常出现飓风而停电,研究不得不断断续续的进行,由于资金全部用于科研,克罗利没有预算购买备用发电机。
1999年6月,研究所再次停电了,如果45分钟后冰箱还不能用,全部细胞都完了,之前的心血就全白费了。克罗利立即联系供电所,得到的答复依然是正在抢修,他不得不咬牙用2万美元购买了一套发电机。
在等待发电机送来的时间里,克罗利紧紧攒着拳头,当发电机经过安装、调试发出了电,那一刻,克罗利才发现他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
更大的难题是研究所的资金也出现了问题,兰兹勒拒绝再追加资金,克罗利只能卖出自己的股份。
他再次到内布拉斯加州募集资金,他在报纸上大做广告,克罗利刊出了两个孩子的大幅照片,他们充满着渴望的眼神,设计的台词是,“请用你们的美元换时间来救救我们吧!”很快就有研究机构向克罗利抛出了橄榄枝,一些医药公司也慕名而来。
当克罗利带着6000万资金返回来时,他的股份已经从49%变成了1%,兰兹勒指责他会后悔自己的愚蠢行为。克罗利反唇相讥,“在你看来,金钱第一,可我在乎的是两个孩子的命!”
克罗利字字铿锵,如果他的股份可以换回药品尽早研制成功,这比什么都强。两人矛盾遽起,兰兹勒干脆懒得管理公司,转而和同样研究庞倍氏症药物的Zymagen公司合作。
挑战体制赢生机
帕特里克和梅根因为病情加重多次而入院抢救,每进一次医院,克罗利就越发觉得死神的临近,他更加加快了新药的研制。
2006年4月,克罗利终于研发出了治疗庞倍氏症的特效药,然而,按照美国的医疗体系,每款新药在上市前必须提供临床医学试验报告,可是收治病人的大型医院却不愿意提供条件试验药物。
其实,就在克罗利研究新药的同时,其他机构也在研究治疗庞倍氏症的新药,众多大型制药厂对这种新药早已虎视眈眈,竞争对手早在流程、法律和手续上设置了重重关卡,他们不可能这么轻而易举地让克罗利拿到医院的实验报告。
就在克罗利再一次陷入困境时,一家医疗机构向他抛出了“合作”条件:医学实验报告由他们搞定,而克罗利则放弃对公司的管理权,克罗利咬牙同意了。
很快,医疗机构提出四项治疗庞氏症的候选试验方案,其中一项就是帕特里克和梅根成为第一批试药者,可经过评比,这一方案被否定了,新药只能在新出生儿童身上使用。
也就意味着,克罗利放弃公司未来的巨额收益,历经千辛万苦研发的药物不可能用在他的孩子身上,两个孩子依然只能等待死亡。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非常同情克罗利,建议他可以通过亲属进行,两个孩子有相同遗传基因,更为主要的是两个人不需要很多的酶。这又是一步冒险,按照美国药品的管理办法,新药不允许在公司内部员工或者家属的身上试用,克罗利只能先斩后奏了。
很快,按照帕特里克和梅根基因规律配置的新药制造出来了,而之前多次接收梅根入院的医院也为克罗利的真情所打动,终于同意在梅根和帕特里克身上试验新药。
7月18日,医院把五毫升的药剂注入到了两人的体内,注射一个小时后,梅根和帕特里克突然开心大笑起来,医生也兴奋地说:“糖,这是受到糖分的影响,酶正在分解他们肌肉中的糖,药品奏效了!”
随后几天,医生不断地向克罗利汇报着好消息:两个孩子的呼吸逐渐平稳,肌肉恢复了活力,血液检查末梢白细胞的酸性麦芽糖酶的活性也开始提高。
就在克罗利庆祝新药取得成功时,公司对他私自把药物运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大为光火,以涉嫌泄漏商业机密为由将克罗利告上了法庭,然后顺理成章地将他扫地出门。
对于克罗利来说,财产和事业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正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8月12日,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了新药上市,随着媒体的报道,新药的幕后功臣克罗利被媒体深挖出来。迫于压力,公司聘请克罗利担任新药的生产主管,克罗利欣然接受了聘请。
10月22日,《华尔街日报》记者吉塔•安南德以《治愈:一个父亲如何快速筹集到1亿美元、建立医药公司并拯救了自己孩子的性命》报告文学,报道了克罗利的感人事迹,该作品获得2006年度普利策奖。一时间,数以亿计的读者为他拯救孩子的方式而感动,更多的读者直指美国医疗体系的刻板以及商业体系的墨守成规。
2010年,根据安南德的报告文学拍摄的好莱坞电影《良医妙药》上映后,观众再次看到了一个父亲的真爱付出,在首映结束后的采访中,克罗利说:“别人看到的是我的坚强,又有谁知道我当初的那场赌博式决定后的心酸呢?成了,我将拯救自己的孩子;失败,我会身无分文。”
如今,公司原谅了克罗利的私自行为,恢复了他的公司董事权,克罗利成为了身价千万的富翁,克罗利还成立了庞倍氏症救助基金。
当初克罗利出于拯救自己的孩子放弃工作研发新药,而现在,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廉价药品的开发上,他立志让庞倍氏症的贫困患者得到治疗。
编辑/杨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