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穴位配伍对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观察*——七论取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意义

2012-01-31 06:03陈少宗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组方经脉时效

陈少宗,刘 鹏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临床研究

不同穴位配伍对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观察*
——七论取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意义

陈少宗,刘 鹏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目的:从针刺不同穴位处方对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的取穴组方规律。方法:将1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针刺粗、多穴针刺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连续记录每位病人针刺前即时及针刺后多个时点的疼痛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多穴组的止痛效果明显好于单穴组(P<0.01或<0.05)。但是,多穴组扎针的数量(7针)是单穴组(只扎1针)的7倍,而多穴组的疼痛减值幅度却达不到单穴组的倍数级。结论:适当配穴是必要的,但并非取穴越多越好。不同穴位之间的配伍并非全是协同效应,有些配伍也极有可能产生拮抗作用。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穴位协同;穴位拮抗;取穴组方规律

取穴组方规律是针灸治疗方案的五大关键共性技术之一,也是优化治疗方案的关键环节之一[1~7],但遗憾的是针灸学内的这一基本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5~7]。本研究所总结的资料来源于笔者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和“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计划课题”的研究,课题的核心是“针灸治疗方案的优化”和“不同穴位处方的针刺作用时效规律”,这里所论及的“取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性”,只是相关研究结果所提示的问题之一。

1 临床资料

纳入原发性痛经患者140例,均为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针刺十七椎单个穴位,另一组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每组各有70例患者。针刺十七椎单穴组有65例患者纳入统计;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组有64例患者纳入统计。本组患者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29岁,病程最短者2年、最长者14年,多数患者的病程始于月经初潮时,月经初潮时间为12~14岁。本组患者均接受过止痛片、中药汤剂等止痛类或活血化瘀类药物的治疗,但在进行本项观察前2周和观察期内停用所有这类药物。

有129例患者纳入统计,其中重度疼痛患者(患者就诊时痛疼指数VAS≥65)共20例,每组各有10例,每组各进行了15人次观察。纳入统计者的中度疼痛患者(就诊时痛疼指数40≤VAS<65)有63例,其中针刺十七椎单穴组31例、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32例,每组患者分别进行了57人次观察。纳入统计的轻度疼痛病人(就诊时痛疼指数10≤VAS<40)有46例,其中针刺十七椎单穴组24例、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22例,每组患者分别进行了45人次观察。两组重度疼痛患者之间、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之间、两组轻度疼痛患者之间在年龄、病程、观察前疼痛程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2 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针刺十七椎单个穴位组治疗时取俯卧位,采用直刺法,刺入深度0.5~1寸。针刺多穴组取穴为十七椎、地机、次髎、三阴交,治疗时取俯卧位,均采用直刺法,刺入深度:十七椎0.5~1寸、次髎1~1.5寸、地机1~1.5寸、三阴交1~1.5寸。均使用规格为25~40 mm×0.30 mm的华佗牌一次性针刺针。

本组患者均在痛经发作时接受针刺治疗,每天进行1次治疗,进针出现痠麻或胀痛等得气感后,均用提插捻转混合手法行针0.5 min,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0.5 min左右。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依从性,每位患者观察1~3月经周期。

2.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记录每个病人针刺前即时、进针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以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镇痛效应(VAS)。

2.3 统计方法 根据各组资料的分布特征,每个组内各个观测时点的VAS读值比较运用成对计量资料的t检验或校正t检验或秩和检验;单个穴位组与多个穴位组之间各对应时点的VAS读值比较运用成组计量资料的t检验或校正t检验或秩和检验;单个穴位组与多个穴位组之间的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变化趋势比较,运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元方差分析;单个穴位组与多个穴位组之间止痛作用强度的比较运用重复测量资料综合指标法。统计软件选用SPSS17.0。

3 结果

结果如图1~图3所示。

图1 单刺十七椎与针刺十七椎多穴组留针30 min条件下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图2 单刺十七椎与针刺十七椎多穴组留针30 min条件下对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图3 单刺十七椎与针刺十七椎多穴组留针30 min条件下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图1显示,虽然单穴组、多穴组均在进针5 min后疼痛指数即明显下降(P<0.01),并且两组的疼痛指数的这种变化趋势没有明显不同(交互效应P>0.05)。但进针后5 min两组对应时点VAS读值比较开始出现明显差异,多穴组的止痛效果明显好于单穴组(P<0.01或<0.05)。问题的关键在于,多穴组扎针的数量(7针)是单穴组(只扎1针)的7倍,但多穴组的疼痛减值幅度却达不到单穴组的倍数级。这表明适当配穴是必要的,但并非取穴越多越好。不同穴位之间的配伍并非全是协同效应,有些配伍也极有可能是拮抗作用[8~10]。

图2、图3的结果所显示的意义与图1基本一样,即多穴组扎针的数量(7针)是单穴组(只扎1针)的7倍,但多穴组的疼痛减值幅度却达不到单穴组的倍数级[8~10]。

4 讨论

笔者曾对针灸疗法的部分适宜病种涉及的取穴现状进行过统计分析,发现针灸治疗的任何一种适宜病种涉及到的穴位多在几十个,有的适宜病种甚至涉及到上百个穴位,而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某一个系统疾病所涉及到的穴位数量还要更多;这些穴位往往涉及到数条经脉乃至十余条经脉;涉及到的穴位处方种类同样繁多复杂。比如笔者曾对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374篇文献的取穴组方规律做过分析,这些文献涉及到的体穴有46个、穴位组方近200个;其中被10篇以上文献使用,且总例数大于240例次的穴位就有十几个,而这46个穴位涉及到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督脉等10条经脉。在217篇(23 721例)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文献中涉及体穴多达93个,涉及了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十四条经脉。在78篇(7 321例)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中涉及体穴多达54个,涉及了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等十四条经脉。在113篇(11 556例)针灸治疗扁桃体炎的文献中涉及体穴多达63个,涉及了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等十四条经脉。在72篇(2 402例)针灸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的文献中涉及体穴多达33个,涉及了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等九条经脉。

针对针灸取穴的这一现状不禁要问:针灸治疗一种疾病涉及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穴位,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实所有这些穴位的有效性?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实这所有些穴位与其治疗的疾病有内在的相关性?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一条经脉或某几条经脉上的这些穴位都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说是适用于一条经脉的所有穴位还是多数穴位或者只是个别穴位?而针灸疗法的穴位组方同样繁纷复杂,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实组方在一起的这些穴位一定会产生协同作用?穴位配伍是否会产生拮抗作用?而这也是图1~图3的结果所给出的解答。另外,本项研究的结果还提示,针刺作用的强度或大小可能存在着峰值极限,当处方的穴位组成满足峰值极限的最低数量时,即便是再增加原本具有协同效应的穴位,也不会明显提升针刺作用的强度。因此组方规律的研究应当包括两方面的核心工作,一是探究穴位配伍的协同效应及拮抗效应,二是探究达到针刺作用的峰值极限所需要的最少穴位数量。

总之,本项研究再次提示,不同穴位之间的配伍并非全是协同效应,有些配伍也极有可能是拮抗作用,穴位组方在取穴数量上也有一定的极限,并非取穴越多疗效越好。另外,当前取穴组方的繁乱现状,再次说明针灸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缺少必要的规范和科学针灸学理论的支撑。但遗憾的是,针灸学领域的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并未得到有力支持[1~4]。

[1]陈少宗,郭珊珊,郭振丽.现代针灸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7,28(12):62-63

[2]刘晶,陈少宗.应重视针刺镇痛取穴规律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8):543-544

[3]陈少宗.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1-3

[4]陈少宗,巩昌镇.现代针灸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 64

[5]陈少宗,巩昌镇.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1-8

[6]卜彦青,陈少宗,杜广中.原发性痛经现代针灸腧穴应用研究[J].中医杂志,2010,51(9):811-813

[7]陈少宗.针灸学研究的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1,31(8):58-59

[8]陈少宗,李涛.针刺不同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1878

[9]陈少宗,丛茜,张秉芬.针刺单穴、多穴治疗中度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J].中国针灸,2011,31(4):305

[10]陈少宗,卜彦青,郭珊珊,等.针刺不同穴位对中重度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633

R246.3

A

1005-0779(2012)005-0001-03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6BAI12B06;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课题,编号:2009-135。

陈少宗(1963-),男,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穴位作用规律、针灸作用规律研究及临床。

2011-11-24

猜你喜欢
组方经脉时效
7B04铝合金特殊用途板材的热处理技术研究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预时效对6005A铝合金自然时效及人工时效性能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SUS630不锈钢
时效处理对Super304H摩擦焊焊接接头拉伸强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两种风湿骨病中药候选组方的急性毒性研究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