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柏春 柳素霞 蔡方梅 伍宏莲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内科,广东东莞 523633
在我国消化系统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胃癌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3.02%,居各类癌症死亡的首位。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死亡患者中,约有半数死于胃癌。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存活率的先决条件。早期胃癌是指胃癌病变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无论病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临床症状不明显,70%以上可无任何症状,早期胃癌患者一般仅部分有轻度消化不良等症状,如上腹隐痛不适、轻微饱胀、疼痛、恶心、嗳气等很多症状,可以跟其他的胃病相混合,加大了早期胃癌排查的难度。我国早期胃癌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各地早期胃癌占住院胃癌患者的5%~10%。随着内镜在基层医院的普遍开展及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其为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内镜直视下对目标病灶取材活检,可提高阳性率。提高内镜诊断与治疗水平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开展了无痛胃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我院于2011年1月开展该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无痛胃镜检查内镜下直视活检,经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重度不典型组增生、中度不典型组增生的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6岁,病灶直径均≤2 cm,治疗方法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1.2.1 早期胃癌的诊断 ①术前常规行血型、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当日禁饮食6 h以上。②口咽部麻醉:2%利多卡因胶浆10 mL口服。③心电监护注意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在治疗前、中、后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咪唑安定剂量为0.1 mg/kg,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剂量为0.001 mg/kg,缓慢静脉注射。④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Ransay分级法Ⅲ~Ⅳ级[1]),立即插入胃镜检查,找到病变部位后,根据病变部位、波及的范围及形态多点取材进行病理活检,笔者一般取3~5个点。如发现表浅的糜烂病灶时立即将镜头拉近放大镜头,观察表面黏膜有无粗糙不平,边缘有无突起及小结节样增生。难以判断时辅以美蓝黏膜染色,使病灶区域更为清楚,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及“目标”活检,提高阳性检出率。本次研究期间诊断早期胃癌的6例病例,经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2例,重度不典型组增生1例,中度不典型组增生3例。
1.2.2 治疗方法 ①用物准备:高频电刀、吸引器、透明帽、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美蓝。②圈套器切除方法:用先美蓝染色病灶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后,用圈套器头端距病灶缘0.5 cm处点状电凝标记切除范围,分别在病变远端、近端及两侧黏膜下注射高渗肾上腺素盐水,待整个病灶明显隆起时停止注射,术中可根据需要增加注射。负压吸引同时收紧圈套器,沿标记电切切除病灶。电切功率为50~80 W。③透明帽切除法:不能用圈套器套扎切除的病例,根据病灶选择合适型号、规格的透明塑料帽,退出内镜,在镜头端安装透明帽,重插内镜,将圈套器放置于透明帽前端的凹槽内,对准病灶,负压吸引,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收紧圈套器,注气稍放松圈套器后再次收紧圈套,再高频电凝电切,以点切为主,将病变组织切下。观察创面是否平整有无出血及病灶残留。
1.3.1 病理标本 扁平病灶在病灶的边缘及中间,隆起病灶在病灶的顶部及穈烂部位,取3~5块,以4%甲醛固定后完整包埋切片,每隔2 mm连续切片。
1.3.2 术后的患者处理 禁食、补液、纠酸、止血、黏膜保护等,观察1周有无出血、穿孔等征象。
病理检查为良性肿瘤者半年内复查;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术后随访1、3、6、12个月随访,并取活检,以后每年胃镜复查,如疑有残留,再次切除,将切下组织全部收集送病理检查。
直接圈套器切除5个,透明帽切除1个,均为一次性完全切除,未发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内镜分型隆起型5个,其中亚蒂型3个,无蒂型2个,平坦型1个。病理结果: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所有患者未发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了治疗,患者几乎无任何痛苦,清醒后全无胃镜检查及治疗记忆。患者完全清醒时间短,无任何后遗症。
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方法,日本等国家重视早期检查(包括胃镜普查)使无症状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提高[2]。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内镜检查是首选的有效方法,内镜下可通过放大镜头。摄像系统、拍照等直接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并可在内镜直视下获取病变标本进行活检,提高病理检查的阳性率。内镜染色检查,将一些色素在内镜下直接喷洒使胃黏膜染色,获得胃黏膜确切的形态特征,为钳取标本提供准确的目标,通过多点取材活检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有资料显示,取材块数与病理检出阳性率正相关[3]。放大内镜能更清晰地观察黏膜的形态变化,准确地判断病变情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适应证是:癌灶≤2.0 cm的隆起型(Ⅰ或Ⅰa)、≤1 cm 的平坦型(Ⅱb)及凹陷型(Ⅰc),且中高分化、无溃疡及脉管癌栓的黏膜内癌。有学者报道,隆起型黏膜癌≤2.0 cm,凹陷性黏膜癌≤1.0 cm,为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证[4-5]。本次研究选择的患者,病灶均≤2.0 cm,无溃疡形成,无淋巴结转移,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一次性完整切除效果好,因开展的患者少,未出现出血情况
对于较大癌灶,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ESD)。ESD其手术适应证扩大到癌灶>2.0 cm、≤3.0 cm的中高分化黏膜内癌,及≤3.0 cm的中高分化黏膜下浅层癌。ESD可一次性切除较大的病灶,但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出血的几率也增大。
EMR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和穿孔。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一般多发生在术中或术后24 h内。轻度出血可以用热活检钳夹住渗血的血管,用高频电刀电凝止血,出血明显创面大时可用钛夹夹住出血点止血。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随着无痛胃镜的广泛开展,内镜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早期胃癌诊断治疗的首先方法。据报道,日本的早期胃癌术后10年生成率>90%。微小胃癌10年生成率近100%。而中晚期胃癌尽管进行了积极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3年存活率仅为30%左右,早期胃癌发展为进展期胃癌需要2~7年时间,平均3年左右,但在我国临床诊断率仍较低,因此提高及普及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无痛胃镜技术与胃镜下治疗早期胃癌诊断和治疗完美结合起来,使整个治疗过程患者能够安全,舒适无痛苦;使整个治疗过程非常顺利,提高了成功率及治疗效果,减少了治疗并发症。EMR对小于2 cm的病灶一次性完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可免除患者开刀之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报道对早期胃癌EMR与胃次全切除外科手术的长期疗效、安全性、生存率进行比较,20例早期胃癌和54例癌前病变施行EMR,一次性完全切除率为82.4%,未完全切除的患者再次施行EMR,后总的完全切除率为92.6%和85%[5]。刘正新[6]报道,早期消化道癌EMR的完全切除率为64.5%~93.0%。
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已逐渐被内镜治疗所取代,无痛内镜下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无痛胃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开展,对提高及普及早期胃癌内镜诊断与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郑颖.静脉麻醉在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及展望[J].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学术年会知识更新,2003,8:50-52.
[2]吴云林,丸山雅一.早期胃癌研究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夏玉亭,吴云林,房殿春,等.胃癌诊治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4]郭洪亮.局部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8,25(2);41-43.
[5]黄玮.EMR和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6):412-414.
[6]刘正新.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J].中国消化内镜,2007,1(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