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明
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二)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应不断与时俱进
□杨黎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在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从理论为主逐步向实践为主的转变过程中,还要关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应不断与时俱进。
从强化单一技能到多项技能的充分兼顾。某一单项技能的把握主要用来满足某一类特定企业的要求,但是,随着企业生产力层次的不断提升,生产力中技术的含量不断扩大,某一单项技能就很难满足某企业的要求。因为此时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原本主要由员工的技能或技巧所直接承担的工作,正逐步被机器的自动化、机械化所代替;另一方面作为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力,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迫切希望将员工的这部分生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于是企业就必然会对员工的人才规格要求提出新的变化。如在上海宝钢,技术工人工作岗位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培养区域工和多能工成了宝钢优化岗位配置的重要措施,从原来单一岗位向“大工种”乃至向“区域工”,一岗多能化、综合技能交叉化的方向发展。
从强化专业技能到关键技能的整体塑造。熟练地掌握某一单项专业技能,从而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这是职业院校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但从发展的观点分析,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一个员工,出色地完成企业交给的各项任务仅仅是他们生活的部分,他们还是家庭的一员和整个社会的一员,他们还要参加其它的社会活动,而且即使是在企业,除了与物打交道外,还要和人,或者说在人和物之间主要还是和人打交道。对于这方面的要求,在英国称为通用能力的培养,而在德国则称为关键能力的培养(美国、澳大利亚也称之为关键能力,但内涵略有不同),在我国则称之为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同国家虽然专业用语不同,内涵和外延也略有差异,但最终归宿是趋同的,某一单项技能的把握主要用来满足某一类特定企业的要求,而职业能力的整体塑造则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本特征。
从强化专业实践到专业理论的适度提升。与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相比,在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的关系界面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界面,员工从体力上的操作劳动向脑力上的信息处理转化,从具体的机床操作转变成对生产过程的监控。这样,单纯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已部分的被机械化、自动化所替代,但是增加了信息化处理过程,需要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需要数控显示方面的知识、需要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知识,而这一切,又需要以一定的数学、物理、外语方面的知识为基础;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组织和分工发生了变化,工作分类减少、岗位权限增大。一些技能含量较高的工作又重新返回到生产领域,这不但增加了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而且也相应增加了制造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员工需要了解整个系统的技术和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快适应新的情况并能胜任设备保养和较小的维修工作,以减少昂贵生产设备的停机时间。尤其是在采用集成电子数据处理时更为明显:劳动者更多地成为在一个小组内工作的“系统管理员”,进行任务分配,安排生产能力计划,供应材料,对机器和运输功能编程,监控机器等等。工作范围的扩展,工作层次的提升,都需要理论面的扩展和理论层次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从强化单一技能到多项技能的充分兼顾、从强化专业技能到关键技能的整体塑造、从强化专业实践到专业理论的适度提升,是一个渐进的、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匹配的过程,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应不断与时俱进。但无论你面临的职业教育处于何种阶段,有一点必须牢记,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职业教育毕业生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和经过短期培训的员工竞争就业岗位。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