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靖江 214500)
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探析
徐慧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靖江 214500)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不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还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就为信息技术开拓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从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合策略,阐述了整合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信息化也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服装专业教学的繁杂性、实践性和高技术性特点对传统教学一直是挑战。服装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然而,专门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快速培养合格人才,必须大力引入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和服装专业教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输出设备,与学生形成交互式教学状态,提升教学质量,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不仅是采用信息技术,更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教学观为指导,将技术、方法、资源和中职服装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统一;同时,应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教、学”一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专业人才。
整合概念认识模糊 有关资料显示,并不是所有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都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活动。很多人认为,现代化的校园建设虽然要求开通校园网,对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但是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一般的课程教学未必需要采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常见的是,新的教学模式实践和传统的讲授法几乎没有区别,不过是将课堂搬到了多媒体教室,以课件代替课本,以网页代替了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不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多媒体不应只是教师展示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以及情感激励的工具,多媒体应用和教师教学应该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才能优化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资源缺乏 由于信息技术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发展初期,可供参考和利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比较少,而且存在着科目分布不均衡、种类单一、优质资源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资源储备的缺乏和教学平台的简陋,迫使教师不得不自行搜索、开发多媒体素材或教学课件,繁琐的搜集和甄别使得一些教师因此失去了进行课程整合研究的激情和动力。没有充裕的学习资源,也必然影响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课外自主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师生情感交流受阻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些教师和学生出现了不适症。有的在形式上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整合,但是在教学观念上没有更新,教师仍然左右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出来,重活动形式却轻活动效果。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但教师刻意引导学生按照既定逻辑思考问题,急于将正确答案传递给学生;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被忽略,创新精神和思想活力未能发挥出来,就达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预设教学目标。多媒体运用呈摆设,只注重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忽视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应该吸取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从不同层面和空间进行融合。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很多情况下,以教为主的模式至少可以保证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完整,甚至仍然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恰当地结合学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强化教师培训 新信息技术并没有削弱教师的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新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必须适应新技术所带来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为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但是必须通过教师把它变为现实。譬如,在《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很多知识点涉及几何学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讲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云里雾里,有些学生就干脆不再听了,所以很多教师抵触讲授这一类内容。如果我们能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几何体关系做成动画的形式,让知识点“动”起来,就能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学生就能从简单的图形和动画中轻松地掌握原来抽象的知识点。“信息技术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克博士的这句话已在教育界广泛流传。
弱化课程界限 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受篇幅局限,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全面介绍某专业领域的知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信息储存的容量限制,完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缺憾。弱化课程界限,目的是丰富教学内容。服装专业是一个感性与灵性的结合体,它不仅要求学习者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求学习者具有灵性,充满创造力。而学生的专业灵性是建立在大量感知学习基础上,并运用相关技术在实践中反复操作逐步形成的。目前的服装专业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滞后性,难以满足学生跟随时尚与潮流的学习需要。海量的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可以解决教材内容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有选择、有目的地搜集编排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接收“无限的”知识,进而实现专业素养的拓展。
优化学习过程 网络环境下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满足“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内容多媒体化、学习方式的交互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重视教学中的反馈性评价”等条件。服装专业是走在时尚前沿的专业。为此,服装专业的教学设计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始终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糅合,构建开放型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从外界不断获取新的信息。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服装时尚网站、论坛和虚拟学习社区等,进行交互式教学设计,实现全面互动。在教学设计中,对于同一知识点,应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和描述,引导学生在大量参考资料中辨伪存真,开阔思维,在多元化的观点认知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电影《花样年华》的视频和相关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多角度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践阶段,学生在对自己设计或挑选的款式进行制图甚至工艺制作时,都能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达成了。
动态化工艺流程 在《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传统的以口述和文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对制图要领的讲解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起来十分费力,教师教起来也十分费心。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功能,完全可以实现抽象讲解的形象化,使原本抽象的服装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从而能根据动态的演示逐步完成制图过程。以“男式衬衫的排料方法”讲授为例,教师很难在黑板上讲解排料知识,主要是因为首先要画出样板,然后再示范描绘,有时黑板并不能展示完整的样板图,学生也因过程抽象、冗长而感觉枯燥乏味。现在使用多媒体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借助图形图像编辑软件,能快速实现图形的移动、复制、旋转等操作,演示各类服装的排料方法,使工艺流程变得直观、形象。通过动态演示男式衬衫的排料方法,学生可以顺利掌握一些排料的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同时,通过演示一些错误的排料方法,学生在形象的展示中进行比较,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排料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虚拟化技能训练 《服装工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使用工业缝纫机演示操作过程,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别进行独立上机操作。而实际上,学生一般只有一次完整的机会观摩教师的演示,而且由于在教室内每个学生所处位置的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对工艺要领的掌握程度往往也有差异;另外,有些操作技巧只通过几次观摩是不能真正掌握的。教师可以利用Flash软件制作出各类服装制作工艺的模拟动画,从不同视角进行演示和循环播放,学生可边观看演示边实践,反复比较,逐渐领会和掌握制作要领。如《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介绍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企业管理理论的讲述,对服装企业的实际生产介绍比较粗略。而且由于学生下厂实习的机会少,实习时间有限,往往临毕业时学生只了解了服装生产管理的概况,就业后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再者,限于课时,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完整的缝制生产过程。我们可以考虑利用网络技术扩展教学时间,利用服装生产过程的视频资源,向学生进行直观展示,说明在确保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必须合理进行人力、物力、资金、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流程。这样就避免了枯燥的讲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上达到实践学习的作用。
多元化教学方法 借助信息技术,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创设教学情境,推进多方互动。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是教学时间较短。而借助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如视频、音频、图像等,选取适当的内容,通过科学的筛选和编排,和传统教学相融合,创造全新的教学情境可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引进课堂的最大成果之一,是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教师借助技术设备,使教学效率更高,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更多。教师在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后,学生可通过自我探索,借助网络资源,给出自己的答案。学生的答案通过电子白板呈现出来,带动整体的讨论与跟进。多方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营造出高效、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法时,经常会面临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服装材料的性能与特点,却并不能搜集每一种原材料到教室展示的问题。学生则认为服装材料学就是阐述各种冗长而繁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他们缺乏浓厚的兴趣,自然也不能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除了多渠道收集各种纺织服装材料外,可以利用色织物设计课程软件,预先在电脑中设计出各种原材料的微观和宏观结构,呈现出模拟的纹理、质地效果图,再结合各种面料的高清图片,将材料和成衣的表现效果相比对,通过电脑展示出生动的模拟效果图,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各种服装材料的性能与特点。当然,学生通过学习色织物设计软件课程,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自行设计、开发出纺织、服装材料,并进行对比和判断,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再以《服装市场营销》教学为例。应用服装销售管理软件,可以非常便捷地向学生提供服装营销管理的模拟环境,学生如同置身于真实的服装市场,激发出探求兴趣,从而逐步掌握服装市场营销知识。结合观看服装销售实践的视频,或者进行实际调研、分析,形成服装市场的研究报告,让学生通过作业完成模拟任务,学生就会在实践中形成对于行业背景和发展的感性、理性诸方面的认识。在《服装设计》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播放经过采集、整理的经典时装款式视频资料,可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流行趋势,在欣赏美的同时,激发追求美、创造美的兴趣,从学习与借鉴中获取新的灵感。在讲授《服装色彩》时,可以借助调色软件,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创造美不胜收的色彩世界,让色彩理论不再抽象,再让学生通过应用丰富的色彩来练习多样化的服装搭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实践中领会如何借助色彩传递出美的各种含义,学习高贵或优雅、古朴或时尚、宁静或热闹等的表现技巧。
2.注重学生特征,尊重个体差异。因类施教、因人施教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因生源地不同、个人特质差异等,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水平上有一定差异。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难以细化到每一个体,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小班式、个别化教学成为了可能。一方面,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学生能根据自身基础,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与教师进行一对一在线咨询,获得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讲解与辅导;另一方面,教师通过采用信息技术设施,比如使用应答器等,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把握进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相应调节教学进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课堂上的学习成功。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学习小组、小班的组建,并针对小组、小班开展教学,因类施教。
3.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现拓展创新。让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之一。探究式教学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是引导学生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经过探索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的过程。教师可根据服装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那些主题较为多元的课程内容,吸引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比如,在《服装市场营销》课程中,教师可以布置题目“服装营销实际案例调查”。具体操作过程包括:教师布置题目,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路径,如网络查询路径、服装经营店铺现场调研等,向学生说明需要调研的内容和目标;学生据此进行信息搜集、资料汇总、分析交流,形成自己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各种营销方案的优劣,从而促使学生提高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和应用水平。
[1]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张豪锋.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钟艳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C]//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2009.
[6]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7]保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计理论初探[C]//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G712
A
1672-5727(2012)08-0175-03
徐慧(1975—),女,江苏靖江人,硕士,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