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龙生 陈芳盛
(1.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2.江西省石城县赣源中学 江西 石城 342700)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随着机器工业革命的传播,逐渐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在洋务运动时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学的传入,我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开始萌生,但受当时的认知水平和客观条件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有限。到了民国初年,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深和一批倡导职教人士的努力,职业教育开始兴起。国民政府成立后,职业教育受到重视,逐渐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江西虽然处于内地,缺乏沿海地区享有的区位优势,但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浪潮中艰难起步,并开启发展历程,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历史启示。
自古以来,江西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隋唐以来,随着江西经济的发展,江西教育开始走向兴盛。到了宋代,江西的书院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居全国之首。有专家统计,“宋代书院总数为203所,江西占其中的80所,进士共有5531人。”①明清以后,江西的教育仍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进入近代,职业教育在江西开始兴起和发展,并有了一定的规模。
江西近代职业教育是从晚清发展实业教育开始的。这一时期,由于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的影响,江西思想界和教育界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文廷式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本,并非枪炮舟车,而是在立议院以通上下之情,在兴学校以作天下之才。”②为此,他在1895年夏请假南归至赣,倡导教育改革,向地方大员建议,将省城专教八股时文的豫章、友教等主要书院,仿照西方学制,改设政事、格致、艺学、文学、语言、陆军、海军等专科,并在萍乡与知县及当地士绅筹议开新学堂。陈炽还建议学校应请洋师兼攻西学,习同文、方言、水师、算术、天文、地理等科。此外,随着九江的开埠通商,为了对抗西方的经济入侵,江西的一些实业家出于振兴本国实业、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实行新式教育,培养行业型的专门人才。
面对变局,晚清政府也开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改革。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定的学制体系,即由张白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体系建立了初步的职业教育制度,将职业教育分为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三级。然而,该学制未能实施。到了1903年,张之洞草拟《奏定实业学堂章程》,确定实业学堂的办学宗旨为“振兴农工商务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③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癸卯学制”(《奏定实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实施后一直延续到民国建立,该学制将实业学堂分为实业教员讲习所、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商船学堂五种形式,各实业学堂又分初等、中等和高等,并就学生的入学资格、学年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新思想的引导和晚清政府的倡导下,江西近代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江西籍绅士蔡金台、熊方燧、蓝钰等在高安县创办了江西第一所新式实业学堂——高安蚕桑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立了江西实业学堂(后改为农业专门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创办了江西高等农业学堂,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办学,招收学生120人,教员45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增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堂,即公立中等农学堂和公立中等工学堂,有学生204人,教员56人。至此,江西共设有高、中等学堂5所,职业教育已初具规模。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对实业学堂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决定撤销公立中等工学堂,改设3所实习预科及其他类型的实业学校,招收学生270人,教员57人。宣统二年(1910年),饶州中国陶业学校及南昌女蚕桑讲习所先后开办。随后,赣南适属甲种农业校、公立昭武甲种农业学校、浔阳道属甲种农业校、吉安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星子西宁职业学校及公立工业、美术、商业等校相继创立。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江西设立的实业学堂数量不多,办学规模较小,学生人数较少,平均每所学堂仅有学生一百余人,师资力量薄弱,发展非常缓慢。不仅如此,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办学经费问题,“这些学堂经费有限,规模较小,对学生收费高,一般是富家子弟进的较多,穷人不敢问津”。④究其原因,与当时实业教育思想并未形成较大影响有关,人们对此并不十分热衷,重视程度也不够。再如管理体制问题,这些学堂均为官办(公立),往往官府干预过多,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办学自主权,因此缺乏活力。虽然如此,但作为近代江西职业教育的肇始期,为江西的教育事业增添了一份新的力量,也为以后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的发展,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对人才及教育的迫切要求”,⑤为民初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了稳定全国的教育秩序,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要求各地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应尽快限制开学。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主张“国民教育应以军国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观教育‘五育’并举为方针。”⑥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教育要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壬子癸卯学制》,其中规定实业学校分设甲、乙两种学制,前者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共四年,后者本科三年。1915年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内经济的发展及结构的演变、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传入,一场新的教育改革酝酿、形成,尤其是职业教育受到重视。在这次改革中,废除了“教育要旨”,以“七项标准”,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作为民国教育的指导方针。同时,重新颁布实施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学制——《壬戌学制》。该学制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混合设置,小学高年级到普通中学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展职业准备教育。从国家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得到加强。随后,各类职业教育不仅在学校数量、学生人数上迅速增长,而且在布局上也有了重大变化,由原来集中于沿海逐步扩展到内地。
晚清时期,江西的职业教育虽然已经起步,但发展一直相当艰难,民国初年还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据民国三年(1914年)视察学务总报告中的记载,当时江西省“实业教育除农业专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外,其省立应有之甲种实业学校,县立应有之乙种实业学校未见一处。”⑦由于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江西的职业教育又开始了新的发展。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设有甲种实业学校5所,有学生355人。其中,农业学校2所、学生215人,工业学校2所、学生77人,商业学校1所、学生63人。当年的毕业生中,有农科129人、工科53人,共计182人。还设有乙种实业学校3所,均为农业学校,有学生82人,并专门划拨了办学经费2024元。
民国五年(1916年),省立甲种实业学校调整为6所,包括设在省城南昌的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省立女子学校和两所南昌商会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等,设在鄱阳的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赣南道甲种农业学校则设在赣县。此外,还设有多所农业及林业学校,其中林业学校附设在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内,后改为农业讲习所。在专业设置及班级数量方面也有很大的增加,如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设有应用化学科1个班、机械科1个班、土木科2个班、预科2个班;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设有窖业科3个班;省立女子学校设有蚕丝科1个班、家政科1个班、美术预科1个班;赣南道甲种农业学校设有1个班;南昌商会公立甲种商业学校设有2个班。办学经费也有了比较大的增长,在常年费额方面,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为18177元,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为10000元,省立女子学校为10321元,赣南道甲种农业学校为4500元。乙种实业学校方面较民国四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建、淮贸、赣县、南康、兴国、上饶、贵溪等县均设立了多所县立乙种实业学校。单就省立甲种学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开设的班级比较多,共15个班;学生数量有所增加,专业设置种类也比较多,涉及理学、工学、建筑学、农学、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办学经费比较稳定,省政府比较重视对学校的财政投入,除去南昌商会的2所商业学校,其他4所省立甲种学校的年办学总经费达4万多元,为各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资金保障。
以上情况表明,这一时期无论是省立甲种实业学校还是县立乙种实业学校,多为官办,因此官办的形式更能保障实业学校的运转。此外,这些学校分设于省内各地,布局相对比较规范。然而,因随后的几年江西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导致实业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故一般青年之志望入学者,卒以学费难筹不克入校;况志望实业者,尤多苦寒之士”。⑧秦翰才在《各省职业教育计划概述》中评述道:“然默察各方现象,亦非无兴起之缘。如江西,最近决定以原设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改组窖业中学校(本附设乙种窖业讲习所)。以为革新赣省瓷业之准备,一面又在高安添设工业学校一所”。⑨这说明面对诸多的办学困境,为振兴江西的职业教育,政府当局已开始着手对省内各实业学校进行改革与调整。这个改革计划和振兴设想,直到北伐战争和国民政府建立后才得到实施,江西的职业教育得以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原有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与改革。一方面,大力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把发展民生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认为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国家发展实业,并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从20世纪30年代起,出现了站在国家的角度,依靠国家的力量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国家立法强制施行职业教育的要求”。⑩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职业学校法》,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938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国立中学增设职业科办法》,进一步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渠道。另一方面,调整与完善了职业教育制度。在1927~1949年间,国民政府分别在1928年和1932年对教育学制作了两次重大修改,通过了《中华民国教育系统案》(即“戊辰学制”),制定颁布了《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等,倡导中等职业教育。同时还对“壬戌学制”中的综合学制进行了修改,构建了三种教育类型独立设置制度,推动了职业教育独立化。按照法律规定,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教育部专门设立中等教育司第一科,具体负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离。与此同时,教育部对职业学校的教师聘任、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也做出了相关规定。由于有了立法保障,职业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来一个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学校到普通学校,从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各种职业培训班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李这一时期,政府还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补助,制定了一些优惠条件以吸引学生入职校就读,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水利、海事等新的专业科目。
由于中央和省政府的重视,这一时期江西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1927年开始,江西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学校的开办数量还是办学规模、办学形式,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1929年,在江西省会南昌新设立了省立助产职业学校,使江西成为全国设立助产学校最早的省份之一。1932年,江西全省共设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达1231人,教员205人。1933年,省教育厅通令强化全省的职业教育,部分中学改办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规模得到扩大。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发展实业、支援抗战,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又有了一定的增加。到1940年,江西全省各地开设的职业教育学校达到22所,其中省立职业学校3所、省立高级职业学校5所、省立初级职业学校4所、私立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人数上升到3676人,教员增至432人。江西已成为当时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好的省份之一。这一时期江西职业教育之所以有比较大的发展,与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有着密切的关系。黄炎培先生曾在1914年和1937年两次到江西演讲和考察,尤其是1937年的江西之行,期间,他对江西的职业教育现状作了深入的考察,与江西各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为发展江西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⑫
总体而言,国民政府时期是江西近代职业教育最好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与前两个时期相比有相当大的增长,办学形式也相对多元化。比如,1940年私立学校的比重大约占1/4,表明私立学校的比重加大,打破了前两个时期公立学校垄断职业教育的局面;这个时期的就业率较高,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颇受社会的欢迎,如“1940年的219名毕业生中,继续升学者42人,占19.2%,就业者163人,占74.4%,失业者仅3人,占1.3%”;⑬专业设置数量也有一定的增加,且以社会需要的实用专业为主,职业学校中开设有包括“化工染织、陶瓷、缝纫、商业、医务、农林、造纸、制茶、编织、制糖、园艺、印刷等在内的十多个实用性专业。”⑭
从江西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呈现出不稳定性和波动性。近代江西职业教育产生于晚清,起步相对较晚,加之江西经济不发达,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职业教育办学异常艰难,社会影响力不大;民国成立后,直到民国三年,职业教育开始出现增长,这种势头随后又消失,直到“壬戌学制”颁布后又开始出现发展的迹象,并在北伐和国民政府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时期,江西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上保持较好,但也受到战争的影响,产生了波动,未能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从职业教育本身的办学实践来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江西近代职业教育学校限于条件,学生只能终日读书,绝少实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够。纵然有实习,亦多敷衍了事。虽然中央政府与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实习有严格的规定,却无法得到真正的执行,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办学布局和专业设置上,尚能注重因地制宜。据江西省《十八年度之职业教育》所载:江西职业学校中的省立一农、二农、三农均有农林场足资实地耕作,而一农尚有畜牧场、苗圃农林场、事务所等,规模较大。一职、二职、女职或设工厂,或设商店。是年,林业学校也由星子迁到庐山,便是因为有庐山这一天然林场,使生产、实习更为便利。又如,1940年新开设的4所省立初级实用职业学校——麻织科、造纸科、制茶科、制糖科等,就分别设在宜黄、宁都、婺源、赣县等重要的麻织、造纸、制茶、制糖产地。正因为如此,在国民政府时期江西的职业教育才有了比较好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而要促进当今江西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江西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有必要从近代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汲取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为推进江西职业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新的努力。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在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对新教育(职业教育)的认识稍迟,然而一旦确定学制以后,就有快速的发展,贡献当也不小。”⑮因此,在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一是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学规范,使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三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使职业教育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以保障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同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应进一步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在近代江西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经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导致其发展不稳定、波动大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在今后的江西职业教育发展中,应进一步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在相关措施上,可借鉴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经费独立的方法,通过建立法律体系保障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出,以期职业教育在正常发展过程中不至于因经费短缺而受到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补贴,推行一系列办学、助学优惠政策。
再次,应扩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并灵活地设置专业。综观江西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公立职业学校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私立学校所占比重较小。所以,应学习国民政府时期开展的建教合作办学模式,打破以公办为主的局限,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团、个人共同参与的局面,鼓励有条件、有能力、有热情的个人或团体开办职业教育学校,建立制度化的教育形式与灵活的短期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在专业设置方面,职业学校应根据时代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也应根据地方特色,设置体现地方特色的专业,打造知名特色专业。
注释:
①②④⑬⑭陈文华,陈荣华:《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74、667、697、981、987 页
③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742页
⑤白媛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⑥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⑦⑧⑨童富勇,张守智,琚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193、510 页
⑩丁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河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李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史(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⑫张灵,余龙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近代江西职业教育的影响》,《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第74-76页
⑮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