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2012-01-29 04:50王小红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王小红 黄 燕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任,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优秀的高级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已经在努力开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尽快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教育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坚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而与企业联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教学安排的具体情况,并以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为出发点,实行“产学研”互动的发展形式。本质上来说,就是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将自身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实践性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互补性作用,让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让实际操作反过来验证或者更新理论知识。校企合作的过程,基本上是首先选择合作伙伴,然后建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制定出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再建立实践教学环境,而后建设合格的兼职教师和师傅队伍,并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必要的组织和管理。事实上,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实行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帮助学生增加社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加学生的收入,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

对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形象,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循环;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 “用工荒”,企业人员通过培训学生可以巩固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加强。但是,校企合作大多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偏向于利益追求、企业的短期化行为、政府缺乏必要的财政及政策支持等等。具体而言,企业与学校之间难以达到对等和均衡,导致双方合作效果大打折扣;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也没有较为完善的合作法规作为政策指导和保障,导致一些项目难以真正开展;在合作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更多地停留在浅层次上,中层次和高层次的合作不多;还有些高职院校本身综合实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其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技能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高职教育肯定与企业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高职教育离不开企业的真实实习和体验环境,必须与企业联合起来培养人才,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方面已经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并提出了要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使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学校在合作中“一头热”的现象,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基础缺乏制度保障。然而,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具有必然性的:(1)高职教育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教学目的仅靠学校的教育无法实现,必须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及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才能实现,双方互为依靠,高职院校借鉴企业和单位的专家和行家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单位和企业可以解决一定的用人和招人难题。因此,可以说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有效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逐步深化,以及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提升高职办学活力和特色,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可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和工作实际,使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良性环境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职培养人才和企业单位发展需求的真实体现。(3)高职院校的特色之一就是要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而校企合作就是高职培养这种特色教师队伍的关键性环节和重要模式,学校聘请企业单位人员做兼职教师的工作,再派出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一线锻炼,这样有利于提高高职办学质量,与高职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构建途径

学校和企业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双方持续合作并不断深化合作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体制作保障,同时要充分满足相关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真正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四共享”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模式 我院与纺织行业龙头企业——江苏大生集团实施“校企联盟行动”,开展了“四共享”合作。所谓“四共享”,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机制。在“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职务互兼。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任务;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服务,校企双方协商制定设备购置计划,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建设;学校一切高档的纺织服装检验、检测设备都无偿地对企业开放,企业的生产场所、现代化生产设备为学校教学实训提供有力保障。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技术开发团队,在纺织新材料应用、新面料设计、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等方面全面合作,实现了校企双方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共赢。通过构筑“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 “五融合”,即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徒弟融合、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融合。实现“五融合”后,专业教学特别是技能型专业教学的场所主要在生产现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转化;专业教师与技能师傅角色双重,企业能工巧匠与学校指导教师角色双重;专业课程作业主要来源于典型产品的实际开发和生产过程,学生的优秀作业成果可以为企业采纳、应用。

“四共育”合作机制下的“343”模式 我院与知名的大型企业台湾旭荣集团合作,构建了“四共育”校企合作机制,即共育“旭荣时尚空间”,搭建了集设计、打版、成衣、营销于一体的“前店后校”合作平台,进行产品开发、展示与销售;共育教学(设计)团队,打破了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实施项目化运作,成立了女装、男装、童装、职业装及针织服装5个项目团队,旭荣集团的设计师根据不同项目团队的运作特点,探索了一条与学院专职教师共同培育符合企业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设计师及营销人员的路径;共育时尚品牌,依托校企共同组建的服装设计师团队,形成实施品牌战略的能力;共育创业能力,按照培养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学生进入不同的项目团队,边学边做,校企联手努力将富有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作品转化为产品,提升学生边学习、边创业的能力。在“四共育”合作机制下,学院与台湾旭荣集团、南通纺联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实施了“343”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师生工作室和服装设计中心3个载体,完成单件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比赛、系列产品开发及创业方案企划4组典型任务,实现通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3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服装专业推行“343”人才培养模式后,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职业能力。

“四共创”合作机制下的“一线三平台”模式 我院与家纺行业龙头企业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了 “南通纺院蓝丝羽商学院”,开展对学生的培养和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共同创建了 “蓝丝羽家纺产品研发中心”,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共同创建了“敦煌民族文化家纺产品”品牌,形成敦煌元素家纺产品产业规模;共同创建了就业基地,推动就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四共创”合作机制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室为主体,依托一级平台——校内实训室,二级平台——企业驻校工作室、研发中心和教师工作室,三级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将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专业教学贴近设计、贴近工艺、贴近生产,营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学生设计作品向企业产品的转化,提升了学生的产品创新能力,凸显了人才培养特色。

“四共建”合作机制下的“三段递进”模式 我院与南通通远鑫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染整专业 “产学工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共建核心课程群、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共建工学交替管理规章制度。在“四共建”校企合作机制下,实施了“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嵌入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实行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工厂”进行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实习、实训,完成专业应用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学生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专业岗位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应用型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毕业生因为企业“用得上”而深受欢迎,毕业生长期保持供不应求。

校企双方尤其是高职院校应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探寻校企合作的模式、机制和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戴勇,承剑芬.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5(1).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3]毛金波.论校企合作制度的深入发展[J].继续教育,2009(9):57-58.

[4]易峥英,段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45-47.

[5]袁红.企校继续教育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51-52.

[6]赵茹香,吕刚.校企(研)继续教育合作促进科技创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8):63-64.

[7]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

□有话职说

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马克思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