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失地农民心理困惑的个案研究

2012-01-29 04:15刘卫春王靖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心理学媒介

刘卫春,王靖

(苏州科技学院 传媒科学与技术系,江苏 苏州 215009)

1 前言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市,近年来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全面提速阶段,苏州市效的失地农民数量日趋庞大。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正值信息时代,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是公民最基本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个案通过访谈法,深入了解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之后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探讨失地农民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之间的关系,探讨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心理困惑,提升生活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方法

针对精选的个案,应用无结构式访谈法,重点了解失地农民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遇到的心理困惑,使用何种媒介获取信息等。

2.2 研究对象

在苏州高新区横塘街道学府花苑社区内选择两户失地农民进行深入访谈。学府花苑社区位于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苏州国际教育园的建立,是为进一步加快推进苏州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职教资源,调整布局结构,扩大教育规模,构筑人才高地,同时加快改变城乡结合部的落后状况,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全面配合国际教育园北区建设,高新区累计投入近13亿元,拆除工商企业160家,民房726户。因此选择学府花苑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2.3 研究资料的收集

个案一:王某,女,52岁。王某的老伴在学府花苑小区当门卫,儿子和朋友开了一间小公司,儿媳也在公司帮忙。孙女就读于学府花园幼儿园大班。王某的身体健康,为了补贴家用同时方便照顾孙女,她在学府花园幼儿园当阿姨。关于拆迁后的生活状况,王某表示有喜有忧。现在搬进了楼房,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自己和老伴的工作比较适合,孙女就读的幼儿园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水平还都不错,并且就在小区旁边离家很近,每天都是和她一起上学放学,接送非常方便。对于主要的心理困惑,王阿姨表示搬进小区后,与新邻居之间的往来比较少,楼上楼下的甚至互不相识,这让乐于交往的王阿姨感觉很不适应。问及平时接触的媒介都有哪些,王阿姨和老伴更多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手机也仅仅作为通讯工具,打电话发短信。至于儿子则不同了,儿子大专毕业,早就买了电脑,平时喜欢上网浏览各类信息。除此之外他特意买了智能手机,不仅能上网也能处理常用的业务信息。

个案二:杨某,男,28岁,包括爸爸和妈妈和杨某一共三口人。杨某的爸爸和妈妈身体还算硬朗,都以收废品为生。杨某在学府花苑小区一边负责清洁工作,一边收废品。据他讲边做保洁边收废品物业每月发800元,如果单纯做保洁每月1000元。问及对现在生活是否满意,主要的心理困惑都有哪些。杨某回答,虽然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工资比较低只能维持生计,但是对于将来非常担忧。他希望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希望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毕竟他还很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问及平时接触的媒介都有哪些,杨某回答主要以电视为主,手机仅仅用于通讯。问及是否了解社区进行的人才招聘专场的宣传,他回答没听说过。

3 研究结果

综合个案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环境的确得到了改善。就拿国际教育园北区来说,失地农民搬进了楼房,居住在由物业统一管理的小区内。教育园北区内已经建立了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警务中心、城管分队等服务管理机构,幼儿园和中小学、商业街、菜场等教育生活配套设施也配备到位。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条件的便利,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得到了失地农民的认可。

但是失地农民面临着比普通的城市居民更加严峻的就业危机,面临着适应新的城市生活,由此也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惑,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就业和人际交往方面困惑。这和国内已有的多项研究结论一致。已有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发现,我国失地农民的心理异常率较高,在职失地农民心理异常率为34.5%,无业失地农民心理异常率为47.8%,高于国内城市失业人员心理异常率28.6%,也高于发达国家失业人群的心理异常率24.3%。[1]另有调查(失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对比调查研究)显示,失地农民的主观幸福感比一般的非失地农民分数要低。[2]

另外,失地农民对于媒介信息的获取能力也是影响他们成功就业的因素之一。访谈中杨某的主要困惑是关于就业的,但对于就业信息的来源却非常少。已有研究者发现大多数失地农民“不知道去哪里获取信息”。对于他们迫切想了解的“子女教育”、“就业资讯”、“职业培训”等信息不知道如何去主动获取,从哪里获取,这一现状值得深思。

4 讨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失地农民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困惑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大多数失地农民的收入较低,甚至没有工作,收入没有保障。在物价飞涨的城市生活中,他们承受着来自外界、家庭和自身所带来的多重心理压力。为了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心理困惑,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需要政府、社区和相关的社会团体与工作者提供行为有效的支持,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是他们心理困惑的根本所在。虽然本研究只访谈了两户失业农民家庭,但他们却集中反映了失地后成功就业的重要性。已有调查显示,大约89%的农民希望在失地后得到政府提供就业岗位的帮助,81.3%有农民希望政府组织就业技能培训,77.5%的农民希望得到具体的就业指导,70.2%的失地农民希望得到及时准确的用工信息。[3]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依托街道和社区强化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以便于帮助他们成功的就业与创业。这一点高新区枫桥街道的做法值得效仿。据悉,近年来,枫桥街道每年都要培训500名以上失地农民,已开办了涉外家政、水电工维修、叉车驾驶等培训班85期,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达5942人。在引导性培训的同时,该街道还注重对业绩突出创业者、就业者的奖励。2005年以来,该街道已经先后表彰了34名“就业之星”与32 名“创业之星”。[4]

第二,依托媒介,加大有效信息的宣传力度,提升失地农民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正值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无疑已经成为提升个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中老年人,已有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0%,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5%。[3]另外,失地农民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介类型主要是电视,其次是报刊杂志,较少使用电脑或手机上网。

鉴于失地农民的这些特点,需要依托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等媒体,关注失地农民,传播相关信息,多多举办与失地农民的相关的电视节目,在报刊杂志上开辟失地农民的特定专栏,势必会有效地传播信息,进而提高失地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另外,依靠传统的媒介加大社区的宣传力度。失地农民生活在社区之中,以社区为平台采取多样的宣传手段也是提升失地农民信息感知能力的有效措施。社区内的宣传栏及时张贴相关信息,贴于各幢单元门前的宣传单更容易被人们感知,醒目的宣传横幅极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第三,强化社区管理制度,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社区的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社区工作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需要重点研究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确保物业管理管到位。

另外,提高小区文明水平需要每一个居民的支持,小区管理也应该邀请居民亲身参与进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物业和小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小区的文明状况能够进一步提高,从而保证失地农民和其他小区里的居民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第四,发动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关注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开展社区心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促进人们心理健康,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的最为基础和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2012年6月21日,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苏州成立,该委员会是我国第一个以社区心理学命名的心理学社团分支机构。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从社区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以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社区环境对群体的影响。

身处社区内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也是社区心理学会的关注对象,社区心理学将整合各方资源,以培训、讲座和心理咨询等方式,侧重培养失地农民的社区意识和自我管理,推进失地农民的归属感,使社区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与帮助,互相依赖与照顾,从而使每个社区成员(包括失地农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升社区成员(包括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水平,为建设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创新社区提供专业援助。

[1]张训保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9).

[2]隋华杰,冷皓凡.失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对比调查研究[J].农业考古,2011,(3).

[3]徐虹,陈俊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基本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2·上).

[4]枫桥农民可参加免费技能培训[OL].http://www.138job.com/shtml/Article/18203/67380.shtml.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心理学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关于创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的思考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