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陈来国
沈周是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其山水、人物、花鸟俱佳,尤以山水对之后画坛影响最为深远。在历代绘画史上,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我用我法,自有我在”,沈周走的艺术之路,是一条广泛吸取、博取众长、师法古人而不泥古之路。由元代画风与南宋院体绘画上溯至董源、巨然,经过一生的艺术探索与创新实践,最后使自己的山水画艺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特征。沈周是一位有史学地位的画家,探索他山水艺术风格的分期与成因,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具有史学层面上的研究意义。
沈周的山水画艺术在继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画风、兼营南宋院体风格,形成构图严谨、笔法工整、布局缜密的风格后主要取法吴镇,兼营倪瓒、黄公望等人画法,形成其构图简练、用笔凝重、笔墨浑厚苍茫、草草而成的特点。从绘画风格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奠定基础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的中期,笔墨浑厚、线条老辣、意境深远的晚期三个阶段。
沈周出生在艺术世家,这是其他人少有的优势。他七岁拜陈宽为师接受启蒙教育,十五岁正式拜刘珏为师学习绘画,在二位严师的引导下认真地学习诗文与绘画。
沈周在三十七岁(1463年)自认为已经走出了绘画的习作阶段。据考证,1461年以前,沈周流入社会的画甚少,也不见他以画会友送客的记载。但到了1463年前后,即天顺朝后期,沈周的绘画作品则予以赠人或出现在社会活动中。与此同时,沈周作为诗人的地位也已确定,其作品具有大家风范,就是当时的学者都穆也对其诗作的格调大为叹服。
四十岁至五十岁为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粗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沈周在这阶段的山水画法主要取法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兼学董源、巨然,形成细密风格特征,同时又不局限于家学与王蒙或宋画风格的影响,旁及吴镇、黄公望、倪瓒等的画风。其绘画作品的样式由繁入简,由细入粗,且向大幅拓展。而在绘画题材上多取材江南田园风景,并以画家的独特情思融入笔端,表现出苍茫厚重的山水情境,作品已显现出“细沈”向“粗沈”转化的趋势。
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转型期大致是五十岁至六十之间,此时期为沈周的“粗沈”风格定型期。在这阶段,他一方面继续师承元四家,另一方面尝试着技法的创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成功地演绎了王蒙、董源、巨然、黄公望、米芾、倪瓒、吴镇等的画法。而中晚期的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主要取法吴镇,并在继承与演绎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成功地将黄庭坚书法笔意融入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当中,使其绘画形成“粗沈”的个人面貌。
沈周山水画艺术的绘画晚期是六十岁以后。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画家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他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真正意义上的“粗沈”风格特征日臻成熟。
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出来的新样式。而一个画家的风格形成,取决于艺术家自身修养和对艺术生活的体验,尤其是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激发出的创作思想和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起着决定作用。而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的成因,在于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处世态度,以及他对传统绘画风格的选择与运用。
沈周绘画造诣很高,却为人平和,好交朋友,也好游山玩水,过着隐逸不仕的生活。这些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纯熟都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沉淀和时间条件。沈周如此恬淡自然的人生观的形成与其家风和社会环境影响,以及自身对绘画艺术的热爱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沈周祖辈勤俭持家,慷慨为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沈氏成为吴门很有名望的家族。但沈周祖父沈澄、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弟沈豳、子云鸿、孙沈湄等都不愿从官,而乐于过隐逸的生活。究其原因,可用吴宽的一句话说明,他在《隆池阡表》说:“沈氏自徵士(沈澄)以高节自持,不乐仕进,子孙以为家法。”沈氏一家,虽“不乐仕进”,但平时的好客和博雅之风却传为美谈,多方朋友相聚沈家,或喝酒吟诗作画,或鉴赏古玩,终日不厌。沈周成长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无疑对其不入仕立场的形成有潜移默化作用。
另一方面沈周热爱绘画艺术。因为他很清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入仕就意味着在官场里沉浮,就不能将全部精力投身于绘画事业,所以他选择了不仕之路。于是,自己在城外的家族土地上筑建了一座庭院,取名叫“有竹居”。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筑建了一座别墅,专为自己写诗、作画、会友的地方。其四周竹林围绕,环境优雅,常有文人雅士相聚一堂,谈古论今,吟诗作画,其乐融融。
师法古人,是沈周一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向的选择。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从传统中学习、演绎。他吸取古法,采取兼容与学习的态度,使他进行绘画创作时多样选择而不拘泥于一家。
沈周早年取法王蒙,中晚年又得益于对黄公望、倪瓒和吴镇等画法的实践与体验。王蒙画法中的牛毛皴在《庐山高图》中成功地得到演绎,沈周在这幅画中更是突破性地继承了王蒙绘画中光的用法。沈周通过认知与理解黄公望的画法,将其技法合理选择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中。《魏园雅集图》中的技法表现,虽掺入了大痴画风,但在披麻皴的表现上又显现出了其他风格的影响,可见沈周在学诸公之法时,并非一味地照搬,而是在表现过程中根据绘画题材的不同而作画风表现的调整。
六十岁以后的沈周,常使用代表自己个性特征的“粗笔”山水皴法作画,以写胸中逸气。在用笔上,他强调“粗笔”先按再收或提,使皴法线条呈现起笔重收笔轻的特征,其皴法用笔大多短而快速。这种皴法,一方面在整体上具有披麻皴的个性,另一方面在线条的运用上又带有小斧劈的笔意。沈周这一技法的选择与运用,并非一味模仿前人笔法,而是在消化吸收前人皴法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风格体现。这不仅成为沈周融会贯通后绘画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也是“粗沈”风格的象征。
多元文化的介入,有利于开拓画家的创作灵感,激发其创造力。一个画家要画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除了在锤炼个体的艺术气质外,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针对书画的关系,早在唐代时期的张彦远(815—875)就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中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并在笔墨技法表现上进一步分析了“书画用笔同类”的观点。
沈周在这方面下了苦功夫,少年学“唐人杜甫、白居易,后出入于宋诗,研习苏轼的长句、陆游的近律,不专仿一家,而雅正和平,浑厚清婉,裁剪精工,运思神妙,为世推重。”晚年则以学宋代名家为主,纵横恣肆,颓然天放,且经常以俚语于诗,无拘无束。在书法上,沈周认为,一幅完美的作品,仅有诗画结合还不够,在画上所题的字也要出色。只有诗、书、画融成一体,其作品才算“神品”。沈周每作一画,必配一诗,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内涵。如沈周为其师七十寿礼中所作的《庐山高图》、《采菱图》、《夜坐图》及系列的《书斋山水》册等作品,无不体现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完美意境。值得一提的是,沈周将自然淡泊的文人旨趣,带到了他的山水画中,彰显其作品放逸、质朴、自然的风格。
[1]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2]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3]段红伟.《沈周画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4][明]王 登.《吴郡丹青志》[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