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闻玉智
画家曾向我谈起《心源有感·雨火》的创作过程和感悟,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幅画应该说是得缘于水。”孟宪德为人温和质朴,待人坦诚谦和,平素尤其钟情于水。他认为水尚于善,应该视为人生处世的尺规。水已成为他创作时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他完成每幅作品的伴友,这便是他与水有着特殊情感的缘起。他描述创作《雨火》的过程,他照长期养成的创作习惯先在画纸上铺满薄薄一层清水,而后再挥洒自如地运笔作画。哪知这次铺水之后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由于不慎将颜色滴落在画纸上,只见橙黄的色滴在画纸上渐渐蔓延晕开,扩展成似是而非的奇异形象。就在这一瞬间画家品味揣摩,忽然获得了灵感——只要稍加点染这便是一幅多么奇妙的风景画啊!深秋初雨,淅淅沥沥的雨滴飘落在庄稼收割后的田垅上,垅上放荒点燃的火苗升腾着迎接天降的喜雨,雨与火相生相克,碰撞交织,奏响了大自然高亢的田园交响曲。水与火本是构成万物的五行元素,是人类生存世界的根本。《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画家将五行交织在画中,表现出令人深思的哲理,深藏若虚而虚实相生,创造出春秋思想家老子所谓“大象无形”的超凡绝妙的艺术境界。
这幅作品有两个突出之处值得一提:除了画家铺水功夫的高超外,另一个是对“虚实相生”技法的巧妙运用。“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构图的传统技法,也是中国画形成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虚”“实”是一对相反而又相依的概念。“实”就是画面上实际存在的形象;“虚”是空无,也是一种凭空的幻想。《易·系辞》解释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由此归纳而论,虚实相生就是一种相反而实为相成的对立统一现象。在艺术表现上是一种虚实交互作用的手段,是通过虚实两种画面因素的相互感应作用,进而创造出一种充满想象的艺术意境。
在中国绘画和其他艺术种类中,虚实相生主要是讲“形”与“神”的处理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虚实”相关的是“形神”之辩。西汉刘安《原道训》说:“故心与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在《诠言训》中又说:“神贵于形。”“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对于绘画便是“心形写神,神似重于形似”。诚然,这也是主客观相统一,由表象到意象的深化,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质”。说到底以形写神就是虚实相生的异曲同工,是以最单纯的形式进行最大限度的艺术概括。中国画讲究“惜墨如金”,即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铺张,尽可能用墨不多而表现丰富的内涵,即所谓“画山不画云,画舟不画水”,做到简洁凝神,意境深远。孟宪德的《雨火》做到了这一点,是笔者称道的原因。
虚实相生既是艺术创作的行为手段,也可以引申为一种深藏若虚的人生品格,是一个人精神世界中谦逊含蓄品格的外化。笔者与宪德相识近二十载,他刻苦向学,不善张扬,对于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和技法悉心学习钻研。他在自己画册后记(《味象澄怀》)中说:“画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研究一下当代或过去的大师,关于他们的画及其他的一切,或看书读画或冥思遐想。我喜欢很多西方大师,如洛佩兹、透纳、柯尔维尔以及印象派画家等等,但我发现我更喜欢中国的画家,如范宽、龚贤、石涛、八大山人,包括当代赵无极。每每看范宽,看他的北方山水,尤其他的《雪景寒林图轴》的意境,令我心驰神往。我根据自己的‘精神核心’,从这些画家中汲取营养(技术上的,精神上的)。”宪德这番由衷之言,道出了他以苦苦求索的坚韧精神去领会中外大师的技艺精髓,如海绵吸水那样从传世经典中汲取营养,遵循前辈的跋涉履迹去开拓自己的创作之路。孟子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孟宪德正是朝着“集大成”这条广阔的大道阔步前行。孟宪德这位青年画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前辈画家精湛技艺,而且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创造自己的风格特色。宪德未来的艺术创作道路还很长,希望他走得更好更踏实。
[1]《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8年版
[2]《庄子·知北游》.浙江书局
[3]王夫之.《思问录》.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4]王夫子.《张子正蒙注》.清光绪补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