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红 李鑫
城市融入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与对策
□杜永红 李鑫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然而,政府培训管理与投入不到位、企业参与度低、培训机构培训实效性不强、社会支持不足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因此,需要通过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培训积极性、增强培训机构的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培训的社会支持环境来进一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对策;城市融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凸显了中央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年代及以后出生、年龄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疏远、脱离了农村生活,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希望参加有实效的培训来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增强从业选择能力与竞争能力,从而适应城市生活。因此,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通过培训来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城市生活,这对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无疑具有重大现实价值。
1.受教育程度较高,缺乏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8年,老一代农民工仅为8.8年[2]。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多数局限于九年义务教育,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技能。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从校门直接踏入厂门,或是出生、成长于父母务工的城市,对农业生产不熟悉。调查表明: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24%的新生代农民工完全不会农活。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农业生产、向城市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2]。
2.生活理念趋于城市化,追求城市身份认同。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于体制变革、社会转型的新阶段,成长经历亦趋同于城市同龄人,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向往城市生活、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精神情感追求等都趋于城市化。他们认同自己实际的职业身份而非户籍身份,职业定位倾向于非农就业,希望成为新市民并融入城市生活之中。调查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3%,比老一代农民工低22.5%,认为自己是产业工人的占32.3%,高出老一代农民工10.3%;打算回家乡务农的只有1.4%,绝大多数选择在城市打工或创业[1]。
3.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和有前途的发展机会。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迅捷地获取丰富的资讯、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注重自身发展。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为实现自己的城市梦想奠定基础。他们外出务工动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把外出务工看作是一种体验生活和实现梦想的途径,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工作,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平台。
1.提升职业技能,获得稳定工作。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但主体仍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的欠缺不利于他们学习、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导致他们在城市中不能拥有长期稳定的工作,无法在务工的城市稳定生活下来,增加了他们融入城市的难度。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需求为56.6%,而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有二成。[1]因而,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从而能够在城市中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再是城市的“过客”。
2.培养创业能力,拓宽就业空间。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的创业意识更浓厚,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调查表明,38.2%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未来一年中能够创业当老板,而老一代农民工仅为27.5%;55.9%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获得创业知识的培训,而老一代农民工只有41.7%[6]。新生代农民工期待经过创业培训,拓宽就业空间,提升在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3.提高综合素质,赢得社会尊重。在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价值观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影响着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盼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城市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新市民有哪些困难”的调查表明,50.8%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并将自身素质不高作为阻碍他们成为新市民的主因之一[4]。由于受到城市居民来自观念和文化的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容易对现实生活心怀抱怨,甚至产生偏激想法和行为,因而他们亦希望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疏导心理障碍,赢得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从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政府培训管理与投入不到位、企业参与度低、培训机构培训实效性不强、社会支持不足诸因素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1.培训机制不健全。政府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激励机制,未能充分激发起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企业组织举办培训的热情。从2004年国家启动培训以来,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就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实施,但一直缺乏统筹管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协调机制与监督机制。政府主导、企业辅助和个人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也未建立起稳定的培训就业服务合作机制。不健全的培训机制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实施和效果,未能有效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向技能型人才转变。
2.培训经费不足。从目前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流出地一般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出地政府财力有限,难以投入足额的经费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同时,流入地政府未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举办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当地城镇下岗人员而未提供给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平等享受培训机会。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无法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务工人员基本职业技能的要求,限制了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产业工人队伍。
1.培训意识薄弱。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就业促进法》也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5]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未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培训职责。这些企业更多的是把新生代年农民工视为廉价劳动力,未将之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意识薄弱、积极性缺乏,从而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实现其职业梦想,影响其未来发展。
2.培训投入小且局限于简单技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未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加之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大,容易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外溢,因而很多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极小,并且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简单的岗位操作技能方面,很少涉及职业素质提升培训。这样,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工作技能,但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并未得到明显提高,不能满足城市二、三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培训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调查表明:43.3%的参训学员认为培训教师在课堂上是讲解并结合讨论,28.3%的参训学员认为培训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将传统的学校教学形式复制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之中,未能考虑到受训对象和培训课程的特殊性,这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不利于他们的技能提升[6]。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专业(工种)设置、课程方案、教学内容与二、三产业需求衔接不力,针对性欠缺。部分培训机构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作为重要的赢利手段,重招生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训,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受训所获知识不易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派上用场,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向合格技能人才转变。
3.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不理想。大多数培训机构只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短期简单培训,培训效果难如人意。49.2%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培训时间在1-3个月,而现行仅1个月时间的培训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时间的需求[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1.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认识不足。社会尚未意识到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城市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把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刻板印象迁移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身上,片面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仅是普通劳动力,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培训。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认识的偏差,不仅挫伤了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的热情和信心,而且也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与融入。
2.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信息宣传力度不大。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培训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由工作单位集体组织,其次是通过亲戚朋友或同事介绍,此外电视电台、报刊等传媒也是获取培训信息的重要方式,而作为培训信息正式传播渠道代表的培训机构、咨询机构及中介机构等在向新生代农民工宣传培训信息方面却没有落实到位。[7]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信息宣传力度不大,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及时、便捷地获取培训信息,往往失去参加培训的机会。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应以有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目标,这需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1.健全培训机制。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训补贴标准,对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培训成绩显著的培训机构给予经济和精神双重奖励,充分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企业与培训机构组织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统筹管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部门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引导培训的作用,让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范有序地开展。构建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为辅、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开展政府贴息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贷款,积极引入社会捐助。完善流入地与流出地培训就业服务合作机制,加强双方在用工需求与培训项目运行上的沟通与对接。
2.加大培训经费投入。政府要立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投入,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整体并入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纳入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保障培训资金供给。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出地政府可重点实施引导性培训,提高外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就业与城市生活常识、职业道德、市民基本素养等,使他们尽快适应流入地生活[8]。流入地政府可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向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促使他们的技能能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新市民转变。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城乡统筹的农民工终身教育体系是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新市民转变并融入城市的重要手段。首先,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终身教育政策和法规,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指导实施新生代农民工终身教育。其次,搭建新生代农民工终身教育立交桥,构建纵向上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相衔接,横向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相沟通的立体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9]。
1.提高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识。在国家以政策扶助企业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的制度激励下,企业要肩负起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的重要责任,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我发展。企业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是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不应当把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投入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把它看做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10]。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能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力度。企业要确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目标,制定可行的培训规划,设立培训基金和奖励制度,定期举行岗位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培训,并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受训成绩给予相应物质、精神奖励,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同时,企业应深化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联合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机制,积极参与培训机构的招生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施诸环节工作,提供实训场所与操作设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培训机构应将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注重新生代农民工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受训者能够学以致用。加强培训机构和企业联系,共同开发课程,培训机构负责理论教学与考核,企业负责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的教学与考核[11]。实行培训学分制度,当培训学分累计到规定数量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免费提供考前培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发展和不断提高学历的要求[5]。
2.丰富培训内容。提高综合素质是缩短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的重要因素,需要从职业技能、文化教育、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12]。首先,以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扩充培训内容,提高职业技能训练层次,从初级技能向中级、高级技能延伸,强化实践技能操作模块训练。其次,适度增加政策法规、城市文明、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理解并认同城市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最后,开设创业培训课程,结合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走向,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个体需要和发展定位确定创业培训内容,提供创业跟踪指导,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
3.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培训机构应按照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居住、学习的特点,在培训时间安排上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中心,采取半工半读制与全日制结合、日校与夜校结合的培训方式,以1-3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兼顾3个月以上的长期培训。通过培训咨询服务、印发培训小册子以及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多种方式灵活有效地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时间的弹性需求,为他们参加培训提供便捷服务。
1.加强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认识。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缺乏认识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的因素之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国家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政策规定,深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5],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信息平台。借助新生代农民工经常获取信息的媒体渠道,如互联网、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宣传资料等,大力宣传培训服务信息。定期向新生代农民工发放专门为他们服务的连续刊物,让他们及时获取培训信息。在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居住的社区内举行培训咨询,向新生代农民工推荐适合他们的培训专业、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安排以及培训后的职业前景等[7]。通过这些途径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培训信息平台,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取向、利益目标与城市社会的整合,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01).
[2]国家统计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EB/OL].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10310_402710032.htm, 2011-03-11.
[3]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acftu. people.com.cn/GB/67582/12154737.html,2010-07-15.
[4]王聪聪.民调显示农民工市民化的头道门槛不是户口[N].中国青年报,2010-02-09(07).
[5]孙金锋.人口红利渐失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11(16):33-37.
[6]李彦燕.重庆农民工对职业培训课程的期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22-23.
[7]潘冬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31-32.
[8]娄玉花.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90-192.
[9]曾一春.教育培训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梦[N].中国教育报, 2010-07-05(02).
[10]夏丽霞,高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41-45.
[11]刘艳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32.
[12]郑莉,王娇萍.代表委员呼吁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个性化培训[N].工人日报,2010-03-05(02).
责任编辑 王国光
book=49,ebook=29
杜永红(1966-),男,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学原理;李鑫(1989-),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农民工培训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编号:09YJA880108)资助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杜永红。
G720
A
1001-7518(2012)18-00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