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建设初探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2012-01-29 00:38
职教通讯 2012年6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业大学教育学

金 胜

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建设初探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金 胜

高等农业院校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和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具有人才培养特色化、科学研究本土化、社会服务高效化的特征。以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科建设为例,通过实行学科机制创新计划、学科团队培育计划、学科联盟引智计划、学科成果凝聚计划、学科质量提升计划等探索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

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学科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受单纯农学学科的局限,对于如何办教育学科探讨较少,教育学科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盲点。本文旨在回答,高等农业院校在综合化过程中面临的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即为何要建设教育学科、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学科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

一、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

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建设就是指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学科发展的规律及内在逻辑,结合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和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教育学科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农业院校加强教育学科建设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需要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的确立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着招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定位,如何通过改革求发展是亟需回答的问题。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必然可以为学校管理者的教育决策起到科学的咨询和论证作用。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养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农业教育担负着为整个农业教育培养师资和管理者的任务。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可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专业精神、教育理念、教育专业经验和教育专业智慧等教育素养,以及教育管理及学校发展理论等素养,提高高等农业教育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再次,高等农业院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育人氛围需要教育学科的烘托,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可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育人的品味和境界。

(二)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高等农业院校为其提供独特的平台。教育学科以高等农业院校为平台,不仅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竞争增强学科适应力,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拓展学科的发展空间。其次,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借鉴高等农业院校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高等农业院校以农业学科为传统强势学科,教育学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其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己用。再次,教育学科的发展模式需要创新,高等农业院校为跳出教育看教育,探索特色的教育学科发展路径提供了可能,从而丰富教育学科的发展模式。

(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10余所农业本科院校,60余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和30余所农业中职学校,承担国家农业急需人才的培养任务,任重道远。据不完全统计,高等农业院校为中等农业学校和农业职业学校培养了72%的师资、68%的党政管理人员,每年还接受近300名中等农业学校和农业职业中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和知识更新。[1]而这些院校教师绝大部分来自单纯农业专业或单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很不适应农业教育发展要求,急需培养农业院校兼具农学和教育学知识的教师。因此,加强和创新农业院校教育学科建设符合农业院校的发展需要。

二、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专业的特征

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目标、组织和任务,因而同一门学科在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学科理应区别于一般师范大学、理工科大学以及综合性大学里的教育学科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一)人才培养特色化

目前我国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运行机制等比较单一雷同,不利于教育学科的长远发展。如有的研究者通过对比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其培养目标的定位重统一、轻多元,重保守、轻突破,重内化、轻外化。[2]此外还存在培养过程刻板、培养考核方式不灵活等问题。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只有“另辟蹊径”,最终才能“柳暗花明”,即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注重挖掘和培育自己的特色。以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科为例,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教育学科与学校传统强势学科农业学科相结合,开设了“园艺教育、园林教育、动医教育、动科教育、农学教育、食科教育”等14个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并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生教育也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师资和广阔的农业基地,探索出“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双学位”四双人才培养新模式。总之,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特色人才培养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科学研究本土化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学科基础薄弱,在积极学习和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凝练特色科学研究方向、整合研究资源,以促进新知识的生产。在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上,要把教育学科的命运与大学本身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学校荣辱与共,这样容易得到校领导和相关学科的支持,以求得更好的发展。如湖南农业大学经过长期凝炼形成了农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教育学科理论、农村体育教育、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面向农村的职教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农民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方向。此外,以两门学科交叉融合的边缘地带为战略突破口,开辟教育科研的新领域,让其成为教育知识新的增长点和推动教育学科发展的新动力。如高等教育与农业教育交叉融合,形成农业高等教育特色,拓展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以职业教育与社会学交叉融合为基础,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特色;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农民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教育学与哲学、体育学交叉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文化与农村体育教育的特色。

(三)社会服务高效化

大学学科参与社会服务不仅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为学科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涌现出科技成果新产品的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学科应改变目前服务社会滞后性和低效化等缺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健全的“科教兴农”网络体系及教育与培训基地,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提高服务效率。如湖南农业大学矢志于将其“华夏职教网”建成集农业科技推广、职教师资培养于一体的“湖南农业科技教育网”,使之成为湖南省最权威的农业科技信息和职业教育信息中心,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信息和农业科技成果最快速、最便捷的传播通道,使之成为校“双百”工程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二是要注重服务质量,直接服务三农,提升服务效果。如湖南农业大学通过由学校投入人力、资金和技术,动员100名教授带队,组成有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的示范团队,深入全省与100个农业大户或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对接,构建了以学校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三、高等农业院校教育学科建设的探索

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学科建设一定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分清哪些是可能实现的,哪些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湖南农业大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实施一揽子计划对该校教育学科的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学科机制创新计划

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把教育学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党政的重要和中心议题,确保其在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健全科研机构,在现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以二级学科为依托新建教育发展与战略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继而成立“教育科学研究院”,与科技师范学院合并办公,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由校领导兼任,常务副院长由科技师范学院院长兼任,打破行政级别框框,设立若干副院长,完成科技师范学院由教学型向科研型转轨的任务,为建立教育学博士点奠定良好学科框架基础。同时,谋划教育学学科发展,制定教育学学科建设科学规划,多方争取社会资源,理顺校内关系,形成共建合力,确保学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完成“十二五”农业高等院校特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为丰富我国教育学学科内涵做出新贡献。

(二)学科团队培育计划

完善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总量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能适应和满足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组建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学五个科研创新团队,依托相近学科评聘5位以上博导作为二级学科领衔人,引进10位副教授和博士学术骨干,培养和引进5位讲师和博士组建的年轻梯队,使教育学一级学科尽快实现并保持以学科领衔人为核心,以博士、博士后人员为主体的学术研究队伍,以年轻硕士和讲师为后备力量,以增强学科发展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学科联盟引智计划

以学院的教育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研究机构为基础,构筑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汇集学术队伍,凝练学科方向,重视学术交流。鼓励学科领衔人和学术骨干“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活动,鼓励主办或承办重要学术和科研会议,加强与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业的联系,借助外部资源促进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与国内著名期刊,相应的研究所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建立“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国内外著名学科专家学者“请进来”,通过学术研讨,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学院的整体研究实力。要求每个研究方向每年至少联系或拜访2所大学或1个研究机构,每年至少主办1次学术会议。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校与上级部门和兄弟单位的联系,促进科研学术与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扩大学科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四)学科成果凝聚计划

进一步利用各方资源,构筑特色学术平台,争取国家农业部在湖南农业大学设立“全国农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国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创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构建和谐互助、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术骨干入围相应高层次学术圈,担任高级别学术职务。资助每个方向出版一本著作,即“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职业教育哲学;地方院校研究,农业高等教育学,跨国高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思想史,职业教育管理学,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学,职业教育教师学;心理健康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农村社会心理学”等15部著作。对申报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合理有效地调动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五)学科质量提升计划

进一步夯实本科基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编写高水平校本教材5部,力争有一部获评国家级教材;创建《职业教育学》省级精品课和省级教学团队,冲击国家精品课;《应用心理学》争创省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施行“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双学位”四双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校外基地10个,聘专业兼职导师10人;将“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改善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与方式研究与实践”、“农业高校研究生‘四双’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职业教育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等培育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一次性就业在80%以上,研究生招生300人以上,提高学科专业教育质量。

[1]胡金波,胡正平.新时期对高等农业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1(5):5.

[2]王滟.当代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湖南农业大学人才科学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育科学特色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ndk2011155)

金胜,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G712

A

1674-7747(2012)06-0033-04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业大学教育学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