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编辑也应身体力行“走、转、改”

2012-01-28 05:58王善业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5期
关键词:韶关新闻奖新闻标题

□ 王善业

(韶关日报社,广东 韶关 512000)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不单是记者的事,也是编辑的事,是对全体新闻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在“走、转、改”活动中,作为一名地市党报时政要闻版的编辑,如何做到有所作为?这是笔者时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笔者1992年进入韶关日报社,20年来一直在时政要闻采编一线工作,现受聘为该报首席编辑。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笔者采编了一批获奖作品,在本报和韶关市本级获奖的不算,单在省级以上获奖的作品就有30多篇,其中多篇获广东省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笔者深深体会到,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同时也是精心编辑出来的,不深入基层,不转变作风,不改进文风,就不可能出好作品,就不可能出名记者、名编辑。

做好策划与组稿

编辑要加强策划,为编委当好参谋和助手。要增强策划意识,加大策划力度。近年来,《韶关日报》要闻部在总编辑和编委会的指导下,策划了一系列体现“走、转、改”精神的时政新闻采编活动。一是开辟专栏,为“走、转、改”提供宽阔平台。报社在要闻版开设了“走基层看民生”、“走基层记者一线”等栏目,刊登了大批体现本报记者、编辑“走、转、改”的文章,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二是对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和事件,策划征文活动,以专栏方式约请读者建言献策。如策划开展了《不让老实人吃亏大家谈》、《讲诚信大家谈》等。三是针对各个时期新闻宣传的中心任务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策划专题报道。如《韶关日报》编辑部策划的《“开心假日”系列摄影报道》、《“十一五”回眸》、《展望“十二五”》等多个专题报道,得到上级的好评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编辑要加强与记者、通讯员的沟通联系,在组稿中执行和体现“走、转、改”要求。组稿就是组织稿源,整合稿件,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要转变“编辑老爷、等稿上门”的不良作风与习惯,树立“编辑就是服务,主动出击”的好风气,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来稿中缺什么要补什么,需要记者通讯员采什么,编辑要及时、主动与记者、通讯员联系沟通,对一些重要的新闻报道线索,要及时主动向他们约稿。要在日常的沟通联系中,与记者、通讯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引导他们在规定的采访任务之外,注意发现挖掘一些带有苗头性、普遍性、导向性、值得思考的问题加以报道。总之,要在良好的服务中转达编辑意图、体现编辑意图,把“走、转、改”要求落到实处。

精选精编稿件

时政新闻因其政治性强、时效快、政策术语多,往往写得生硬死板,读起来味同嚼蜡。因此,作为时政版编辑,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改进文风上下工夫。

增强群众观点,多从民生视角精选精编新闻稿件。选稿编稿过程中,注意改进会议报道和政务报道,改变以往新闻报道过多注重领导活动和会议程式的做法,多把镜头、笔头对准群众,努力从会议和领导政务活动中挖掘出群众关心的民生素材。以民生视角作为选稿改稿的重要标准,稿件的取与舍、长与短、轻重与缓急,是否需要其他编辑手段配合,都要用群众观点、民生视角来考量。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着眼于新闻价值,从片面强调时政版面的宣传作用转向按新闻规律办事。新闻报道要真,切忌事实不清甚至虚假新闻,要力戒大话、套话和空话,加强对文字的推敲、锤炼,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使之成为成品、精品。

精雕细琢,做好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窗口,它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是否令人眼前一亮,关系到读者对该条新闻的关注度。好的标题激起人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标题做得不好,再重要的新闻也可能被忽略。编辑应做好每一条稿的标题,要避免又拙又硬的宣誓式、标语式的标题,尽力把标题做实、做准、做活。笔者在编辑过程中,制作了一批自我感觉比较满意且读者反映良好的新闻标题。如:主标题为“‘阳光工程’让企业洒满‘阳光’”、“‘银线’串起美好生活”、“锦上花喜领‘准生证’老专家独占‘新花魁’”等新闻标题,得到了本报同行和读者的好评。笔者所作的时事标题“二千岁‘老太太’享受‘现代清福’”获广东省第七届优秀时事作品评选一等奖,“‘阳光工程’让企业洒满‘阳光’”被评为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优秀标题奖。

配好评论。根据版面需要及时写作和配发新闻评论,这是编辑的基本功。编辑写的评论好不好,是否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没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体现出编辑的文风。近年来,笔者写作了《从韶关治水看中央一号文件》、《学以立德提高德商》等一批言论文章,受到读者好评。其中,《基层单位不是“唐僧肉”》、《惠民政策不能“打折”》、《别让“富裕病毒”毒害孩子》等多篇言论文章在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勤出报社大门走基层

编辑不能老是习惯于紧握鼠标、埋首键盘,过度依赖电脑、电话,而是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上,“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去亲身感受民情民意民愿民盼,自己动手操刀,以文示范。只有编辑自己的文章让人信服,他在记者、通讯员心目中才有威信。只讲不练,缺少说服力;若是编辑写的东西都不如记者、通讯员,那你怎么去改人家的文章,怎么可能去指点别人而让人心悦诚服呢?!

近年来,韶关日报社要闻部编辑在编辑工作之余深入基层,到事件现场、街头巷尾、田头地脚,多看、多听、多思,采写了一批符合“走、转、改”要求的好作品。笔者写过一篇《喇叭响起来》的通讯,通过南雄市农村中高音喇叭哑而又响的新鲜事,反映村村通广播这一民生工程带给农村的新变化,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道理。文章以小见大,因其选材好,现场感强、立意深刻,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另外,笔者深入基层采写的文章《韶关有个“袁隆平”》、《“锦上花”为中国锦上添花》、《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给“怪物”找个理想的家》等一批稿件,也深受读者和同行好评,有多件作品在广东省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猜你喜欢
韶关新闻奖新闻标题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