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大业”的参与者“不朽盛事”的缔造者——浅谈当代图书编辑的素养

2012-01-28 14:48朱同芳
中国出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出版业文化产业图书

文/朱同芳

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出现而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到宋代时,出版业已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及至明清,已堪称繁盛。编辑活动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出现的。之所以叫做“编辑活动”而不是“编辑”,是因为“编辑”一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并非我们今天图书出版意义上的职业编辑。一直到19世纪,中国的整个出版行业发生了空前的变革,在西方新技术、新思想的冲击下,图书出版从质到量都有了较大的飞跃。20世纪以后,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私营出版企业快速发展起来。应该说,这时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编辑。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是图书出版的策动者,参与出版活动的全过程,图书质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水平。那么,现代图书编辑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适应出版事业的要求呢?

一、编辑应有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翻查《辞海》,“素养”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也指平日的修养。素养有别于技能、技巧,有强烈的人文色彩,相比之下,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技术飞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信息与技术的主宰者是人,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人的发展,而编辑作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的个体,其素养是知识的、信息的、技术的,更是人文的。

谈编辑的素养,应该始于对出版事业的理解和对事业心的叩问。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度,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与古人进行智慧的碰撞,产生情感的交融。“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哪里?在书里”。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既在传承历史、传承文明,又在创造历史、创造文明。古人说:“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古人把著作立言放在了多么重要的地位!今天,每一本图书从策划到出版都离不开编辑的辛勤劳作,编辑在书刊作品创作出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不言而喻。说编辑是“经国大业”的参与者、“不朽盛事”的缔造者不但不为过,恐怕还正指出了编辑所从事的出版事业的崇高。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编辑事业心的起点,也是我们这里探讨编辑素养的起点。

次一层,要谈到对文化的敬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长久以来,传统文化实际上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肉,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中国文化在,有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丰赡的精神遗产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对待文化的态度越来越缺乏必要的敬意,越来越随意,甚至有的人是在恶意地玩弄文化、玷污文化、践踏文化。编辑是知识分子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必须提醒自己时刻秉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对一本即将被推向市场,并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书来说,编辑是决定这本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一本不好的书也是如此。对于每位编辑而言,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有那么一本或几本不好的书从自己手中流向市场,最终流向读者手中,那么,对这位编辑而言最轻的也是失败的。若说重一点,在图书出版这个意义上,文化的失守就是编辑的渎职或犯罪。因此,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位编辑都是文化精英,但至少,我们的编辑应该有一颗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二、六种意识成就成熟编辑

有了事业心,有了对文化的敬畏,接下来才能谈得上对编辑业务的思考。要做一个合格的编辑,我认为必须具有六个意识。

(一)具有成熟的“政治”意识。一位出版界前辈曾说:“一个称职的编辑应该既是学问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长期以来,现实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这就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思想”。我们不能否认,以书籍为代表的出版物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出版业在宣传一个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与文化安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做一个编辑,不仅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从而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辨别大是大非,把握时代脉搏,服从服务大局,自觉加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列中来。

(二)具有“储备”意识。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是一位优秀编辑所必备的素质,但这并非朝夕之功,必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内着意拓展自己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力争在广博的基础上有所精专。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具有较强的学习力。“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于一位刚入行的新编辑来说,学习力决定着职业前景。

(三)具有互动协作意识。编辑工作中三类最主要的人群是读者、作者与同行。首先,现代编辑工作的目的是为读者寻找并生产他们喜爱的出版物。一名合格的编辑既要想办法满足读者,又要很好地引导读者。其次,还必须与作者良性互动,组织、引导并协助作者,最终创作出满足读者需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作品。成功的出版活动必须在编辑与读者、作者三方多维互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最后,一个优秀的编辑还必须是一个善于协作的编辑,这包括与身边的同事协作,还包括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同行的协作。只有通过广泛、深入和卓有成效的协作,才能超越个人能力的局限,实现事业的更大突破。

(四)具有开放意识。开放的视野取决于开放的心态和意识。书籍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直接体现,因此编辑视野的开放应该是面向社会生活的全面的细致的开放。具体地说,我们的开放要有“纵”有“横”,所谓“纵”,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去粗取精的能力,更要有未雨绸缪的眼光;所谓“横”,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审时度势、博采众长,更要扬帆出海。总而言之,开放的、进步的,才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

(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出版工作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新信息为基本功能,因此,编辑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在策划和挖掘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的创新性选题上下苦功夫。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这样的编辑迟早要被淘汰,这样的出版单位迟早也要被淘汰。此外,创新是整体创新,是全面创新,是持续创新,我们不仅需要创新型的选题,还需要在图书装帧、出版方式乃至出版管理等各方面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未来。

(六)具有精品意识。正如出版界一位老前辈所言,编辑要以“出版传世之作”为最高追求。严格地讲,出版精品、出版传世之作并不能作为编辑的素养之一来讨论,只能说这是社会对编辑、对整个出版业的期望,但我们之所以要把这一点拿出来讲,一方面因为要把有没有出版精品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作为编辑的素养;另一方面因为只有“精品编辑”才有可能出“精品图书”,所以,社会呼唤传世之作的产生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编辑的培养。先秦诸子思想灿若星河,这是众多传世之作汇成的星河;司马迁之所以不朽,亦因其有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流传千载。一部名著可以造就一个人,可以影响几代人,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赖以凝聚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虽然我们不能苛求每位编辑都出版传世之作,但我们希望每位编辑都以出版传世之作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

三、完善知识结构 直面时代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某些国家已经超过了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而发展为支柱产业。目前,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占GDP比重普遍高于10%,而我国尚不足4%。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并努力抢占世界文化产业的制高点势在必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图书出版业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电纸书等电子出版物成为时代新宠,信息技术的变革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阅读方式、内容乃至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未来出版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来自信息技术的冲击。“十二五”期间正是我国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从出版、印刷到发行,都被数字化风暴所席卷,诸多新业态随之不断涌现。对于编辑来说,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就必将落伍于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在未来出版业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优秀的人才产自肥沃的土壤,新的形势呼唤新的科学而健全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尽快建立起编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才是出版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

就编辑素养而言,也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发展的命题,本文仅粗疏地梳理出编辑素养的几个要点。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出版形式怎样变换,编辑走“全能”、“特专”、“精品”之路都是不错的。作为中国出版人,文化产业大军中的一分子,图书编辑面对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每一位编辑都要勇敢地投身到新世纪出版的洪流中,争当中国出版业的中流砥柱,参与“经国大业”,缔造“不朽盛事”。

猜你喜欢
出版业文化产业图书
图书推荐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班里有个图书角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