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达
CHEN Zi-da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群体、团体及个人对文化遗产进行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它维系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命脉和根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双重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以戏曲为例,历史上我国曾有戏曲品种394种,1949年统计时为360种,1982年统计时为317种,而2004年我国戏剧品种仅为260种左右,短短几十年间消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再如传统舞蹈,20年前进行舞蹈普查时列入山西、云南等19个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个舞蹈类遗产,目前仅保留下来1389个,短短20多年间舞蹈类遗产就消失了近37%,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2/3的传统舞蹈已经失传。因此,抢救和保护那些处于濒危和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任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系列文件: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以及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这些文件的条款以及所阐明的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和政府的认同。2002年,我国85位人文学者在北京发表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接着,以政府 (文化部)为主导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国各省有选择地开始试点,有序地付诸实施。
如今,文化产业化进程逐步推进,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正在向市、县级渗透。尤其是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浙江省实际而制定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率先构建起了符合我省省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424个、展厅96个、民俗博物馆179个、传习所1216个。这些规模不同、形式多样的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旨在整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集中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在硬件配套的前提下,引进大量懂专业、会操作的对口人才。
然而,通过对浙江部分博物馆的调研,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专业人才比较稀缺;新人进入单位后,无法短期内进入状态,社会实践机会太少,专业能力与单位要求不符;有些博物馆工作人员半路出家,专业知识缺乏。因此,存在急迫的相关人才技术支撑的需求。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突出强调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要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具备管理及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相关工作的高技能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打造文化强国口号的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特征的需要,必须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环节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位置。
传统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造成教师教学工作量大,而且还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在通常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带着问题接触知识,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尝试独立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培养自主独立学习的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不仅有利于巩固、强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性体验,认识到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实践的意义,因此,不但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只能发挥简单的局部功能,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硬件设施落后,还停留在“认识型实训”阶段,仅仅是从听觉、视觉上有一个感性认识,因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实训室 (其中包括文物鉴定实训室、书画装裱实训室、陶艺实训室、文物修复实训室、古籍修复实训室、博物馆展示制作实训室和岁时与风俗实训室)建设根据专业教学要求,适当增加实训室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实践教学办学条件,引进配套的基础设备。例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常结合多媒体展示制作技术,以“图文结合”与“实物真假标本”识别等形式展开教学,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认识。
师资建设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为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应采用“双师型”模式。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实行“请进来”的师资建设模式,邀请校外行业专家来校讲学与举办各类讲座,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目前,形成由本系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训活动的开展是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结合《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开展“女红收藏品 (流动)博物馆——走进高校”的活动,我们以建设“女红收藏品 (流动)博物馆”的形式来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此外,我们还陆续开展中国“岁时节令”实训活动和中国7个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的文化活动展示。这种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训活动能有效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于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还需要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特别要重视教材建设,探索建立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精选优化,符合课程教学大纲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较好地体现综合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同时鼓励教师自编符合专业教改思路的特色教材 (包括配套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汪自强编写了《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一书,该书真实记录了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工艺的操作过程。文字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此书还在第二届2010年度“紫禁城”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中荣获最佳工具书奖。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实行“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比如在联合开发实训项目、实训课程及课程标准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更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已与浙江钱江浪花艺术团、南宋官窑博物馆、浙江新元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有限公司、杭州博凡数码影像设计有限公司、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院、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和杭州收藏品市场等单位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期发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更加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理念,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在校外实训,也受到了企业的青睐,从而真正实现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为社会输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还可以“流动博物馆”的形式推进。例如,以“女红收藏品 (流动)博物馆”为起点,不断发展,使“流动博物馆”的内容更加充实、种类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变。同时,开展了“流动博物馆”走进社区、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社会等活动。由学生组织、参与的展览展示实践活动,在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涉及其他类型的文化内容不断增多,如近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传统节日活动等,逐步办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文化展”,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又壮大了浙江省非遗文化保护队伍,为建设浙江文化强省作出贡献,也达到了培养该专业创新型学生的目的。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以“动态展示”的方式,更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国非遗文化。如采用现场文物修复、还原生活常态、环境保护等实践教学形式。同时,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意识,将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生成新的产物。如历代越窑餐饮器皿还原实践,结合传统女红的技艺,进行编搭配,形成新形式的青瓷饰物,赋予其时代感,可以通过展卖的形式,把新的创意产品带给社会,这样不仅保留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实训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积极转变高职教育理念,打破常规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共举的教学模式,实行讲课、讲座、见习、实训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加大工作实景性教学的比重,以突出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零距离对接相关职业岗位,突出“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利用实训基地营造一个与未来工作岗位相贴近的环境,再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训,使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不会对所处环境、所遇问题因感到陌生而无从下手,从而缩短工作适应期,保证学生在三年的学习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实现就学与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满足市场所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人才,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管理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陈洪.浅谈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J].教育与职业,2006(36).
[2]丁金昌,童卫军,梁耀相.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3]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10(14).
[4]周新,王少岩.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
[5]张永霞,鲁大圣.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