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敬恒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祖国河山万里锦绣,旅游景点美不胜收。人们注意到,在旅游景点中,不少建筑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不仅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令人遐想不已。例如:亭台楼阁,究竟有什么不同?寺庙塔祠,到底有什么区别?它们命名的理据何在?古今语义是否有所变化?了解并掌握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人们不仅拥有“点”的知识,而且具有“面”的知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综合素质,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亭台楼阁等相对于一般民居,可算是有特色的建筑物。它们同为高层建筑,却有着形制和用途的不同。
亭,《说文》从高省,丁声。“高”是在高台上建房,以示其地势高。亭本指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处所。根据秦汉时代的制度,十里为亭,十亭一乡,亭设长。据《史记·高祖本记》,刘邦早年任过泗水亭长,曾送徒到骊山。而后代建筑所说的亭,又叫凉亭、亭子,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专供行人休闲观光。语义发生改变。如唐杜甫诗中提到“历下亭”,就是这类建筑物。旅游景点中有“醉翁亭”,地处安徽滁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此任太守时所建。他常于此亭观赏饮酒,自称“醉翁”,有名篇《醉翁亭记》传世。沧浪亭,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本为五代吴越钱氏广陵王别墅,宋代诗人苏舜钦建亭。“沧浪”本指青色,语出《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亭以假山为中心安排建筑,为其一大特色。徐州则有“快哉亭”,本为北宋时驻守徐州的官员李邦直所建,苏轼任知府时正式题名,他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点题。“快哉”表示身心畅快。此亭高耸城墙之上,举目瞩望,城内外风光尽收眼底。放鹤亭,建于云龙山上,为北宋隐士张天骥(张山人)所建草亭。他养鹤两只,设招鹤、放鹤二亭,苏轼常与之交游,有名篇《放鹤亭记》传世。
台,本作“臺”。依《说文》,也是“从高省”,指一种高而上平的建筑物,如《诗经·大雅·灵台》所说的“灵台”,故址在陕西西安西北。此诗叙述周王建筑灵台和他游观灵囿灵沼的过程。汉毛亨传:“四方而高曰台。”旅游景点中称“台”的似不太多。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何以以“台”为名呢?原因在于山中有“东西南北中”五峰环抱,峰顶平坦如台,故名。徐州户部山旁有戏马台,为项羽观赏将士驰骋戏马的地方,后人为纪念这位建立灭秦首功的英雄而建造此台。今门额“戏马台”三字,为著名书画家李可染所题。“西楚大观”四字,为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所题。
楼,古人又叫“重屋”,为两层及两层以上的高大建筑。《说文》“从木,娄声。”“娄”声里常隐念“重叠”义,如“屡、缕、数”等,“楼”也是如此。较著名的有:飞云楼,位于山西万荣县,唐代建成,清乾隆年间重建,楼高二十多米,檐下斗拱重叠如云,檐角上翘,宛如飞翼,故名“飞云”。太白楼,又名谪仙楼,在安徽马鞍山市,为纪念李白而建。主楼三层,重檐歇山项,檐角高翘,上覆双色琉璃瓦,华美壮观。李白字为“太白”,故名“太白楼”。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建于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楼因矶而得名,据《齐谐记》:“黄鹤山者,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此乃神话传说。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濒临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将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唐代张说在此建楼。徐州有黄楼,是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率领军民战胜洪水后所建。古人信奉“阴阳五行说”,认为土黄水黑,土克水,故名黄楼。黄楼赏月曾是“徐州八景”之一。徐州还有“燕子楼”,是唐代徐州刺史张愔为爱妾关盼盼所建,位于原云龙公园知春岛上,两层小楼,卷脊重檐,高翘的檐角像展开的燕翼。
阁,据《尔雅·释言》,本指设在门上防止门自动关闭的长橛,又指贮藏食物的橱柜,后表示“阁楼”。如《淮南子·主术》:“高台层榭,接屋连阁。”著名的阁有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南昌,唐太宗弟李元婴(滕王)督洪州时所建。后来的洪州都督阎伯玙重阳节在此大宴宾客,比赛诗文,王勃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阁”也特指藏书之楼,如汉代的藏秘书处,有天禄阁、石渠阁;清代藏《四库全书》处,有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等。
此外,“园”是四周常围有垣篱,种植花卉、树木等的绿地,或饲养禽兽以及供人游息的场所。如我国最大的园林颐和园,占地300公顷,原名“清漪园”,被八国联军焚毁,后来慈禧太后动用建海军的银子重建并改今名。又如苏州四大名园,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等,都各具特色,引人入胜。还有“窟”,本指洞穴,引申指人或物聚集之处。如北魏始建,历时400多年建成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有佛龛2100多座,造像10万多个,佛塔400多座,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宝库。又如前秦创建,位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有洞穴492个,内藏壁画、雕塑,构成为一个巨大的艺术综合体。其中,第17洞收藏满藏经卷、文书、织绣等共5万余件,为“敦煌学”提供了大量资料。
宗教建筑有寺庙塔祠等,主要与佛教、道教以及祭祀活动有关。
寺,最早指奄人(也作“阉人”),即宦官。后指官署、官舍,即政府机构。自秦代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到东汉末年产生了“僧众供佛、居住之所”的意义。据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从此人们就以寺表示佛教的活动场所。如北京碧云寺,处于香山东麓,为佛教所在地,元代建成。后又设“中山纪念堂”,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有“普乐寺”,乾隆时所建,用于接待西北少数民族代表。河南登封有少林寺,相传印度僧人在此创立禅宗,传经习武。少林弟子曾帮助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为唐王朝建立立下功劳。徐州则有台头寺,为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位于戏马台东;兴化寺,为北魏拓跋焘部队南下驻徐州时所建,又称“三砖殿”。
庙,“庙”有两个主要意义:一是供奉祖宗神主的屋舍,见《诗经·大雅·思齐》;二是供奉神佛的屋舍,见《史记·封禅书》。国内著名的旅游点有:山东曲阜城内的孔庙,是全国最早最大的孔庙,前有“金声玉振”牌坊,碑刻、石刻二千多件。岱庙,又称“泰庙”,在山东泰安,为历代帝王祭泰山处。孟庙,在山东邹县,宋代为纪念亚圣孟子而建,有碑刻350处,庙前有“柏抱槐”古木。中岳庙,在河南登封,秦代始建,建筑雄伟,有碑刻100多座,佛像传神,古柏森森。
塔,佛教建筑形式,梵语“窣堵坡”,又称“浮屠(图)”,晋代后改用“塔”字。见晋葛洪《字苑》、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等书。最初为供奉佛骨之用,后来也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塔,有隋大业七年所建的四门塔,在山东济南市东南的青龙山麓。此外,杭州“六和塔”,北宋时吴越王钱俶为镇压钱塘江潮水而建。西安“大雁塔”也很出名。大雁塔是慈恩寺住持玄奘为保护贮藏佛家经典,由唐高宗李治资助而建。徐州历史上有奎山塔,1958年拆除。“奎”与二十八宿之“奎”相对,寓意“文笔”“文运”,此天人感应之例。
祠,“祠”的意义历史上也经历过演变。本指春天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见《诗经·大雅·天保》。又指祈祷,用为动词,见《周礼·春官·小宗伯》。较常见的意义则指庙堂,即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处所。《史记·陈涉世家》中提及“丛祠”。旅游景点中较著名的祠堂建筑有:武侯祠,地处四川成都南郊,西晋末为纪念诸葛亮而建。史公祠,地处江苏扬州梅花岭,为纪念抗清名将史可法而建。林则徐祠,地处福建福州,林则徐曾组织了近代著名的禁烟运动,被清廷流放新疆,后复官。他逝于广东肇庆,归葬福州。徐州则有子房祠,明代所建,为纪念汉代张良,人们在子房山建了留侯庙,又称“子房祠”。
古代称房屋为“宫室”,其内部都有专有名称。与旅游景点相关的名称主要有堂、宫、室等。
宫,房屋的通称为“宫”, 上古不论贵贱,住房都称宫,见《周易·系辞》。《战国策·秦策一》说,苏秦发迹前,为一介寒士。后游说成功,佩挂六国相印,路过家乡洛阳,“父母闻之,请宫除道。”此“宫”即为一般民居。秦汉以后,宫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又叫“宫殿”。这是宫的基本意义。如著名的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指的是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四年,有房屋九千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徐州则有“西楚故宫”,原址在彭城路1号市级机关大院内,是古人为纪念抗秦英雄项羽而建,唐宋以后为历代徐州的州(郡、府)衙门的所在地。“宫”的表义范围后来有所扩大,宗庙、佛寺、道观也有称“宫”的。如永乐宫,地处山西苪城县,相传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诞生地,乡人建吕公祠,金末扩大为道观。又如布达拉宫,地处西藏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唐贞观年间,吐蕃三十二世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相传在此处营造宫室。
堂,古代房屋,前面称“堂”,后面称“室”。室是居住之处,堂不住人,有东西序(墙)将堂分为三间。中间为中堂,是家人日常活动的场所,有阶梯相连。堂上有两根楹柱,可贴对联,故对联又称为“楹联”。堂也指正房,又称为“殿”。唐以后则专指帝王所居为殿。旅游景点有杜甫草堂,地处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蜀时的故宅。堂中有杜甫像,堂后是工部祠,存有明清石刻及清代塑的杜甫像。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作诗200余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扬州有“平山堂”,在扬州城西北大明寺旁,北宋庆历年间郡守欧阳修所建,清康熙时重建。《舆地纪胜》说:“(堂)在州城西北大明寺侧,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门,大门、正门。著名景点有天安门,系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原名承天门。1457年焚毁,1465年重建为九间门楼,1651年改名“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有五门、五桥,体现了帝王“九五之尊”之意。
亭台楼阁,飞檐走壁,粉墙黛瓦,令人遐思;寺庙塔祠,游龙飞凤,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当人们了解了其中命名的奥秘,于感慨之余,又平添了一分文化的滋润,心灵的启迪,人生的况味。
参考之献:
[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杨金鼎.中国文化史词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