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红,董 梁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255130)
近几年,有关教师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范跑跑事件”“有偿家教”等,这些报道再一次引起学术界对教师的关注。以上事件,表面上是一种师德失范现象,即教师没有能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做出了违背教师道德的行为。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外在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转变为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这是一个关乎职业信仰的问题。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工作强度大、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教师职业信仰成为支撑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主要动机之一。只有确立了牢固的职业信仰,教师才能将教育事业当做自己毕生的职业追求,才会自觉地将社会对教师的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自觉地追求教育价值的实现。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都不甚明晰,对教师这个职业感情淡漠。加之目前师范生的择业相对艰难,在我国只有12%的师范生愿意承诺终生执教,其教师职业信仰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师范生的职业信仰教育,塑造一支有着坚定教育信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辞海》中,信仰被解释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在《大英百科全书》中,信仰被理解为“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是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此,我们将“教师职业信仰”定位为信仰在教师信仰中的具体化,是指教师对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及其实现深信不疑,并将其作为个体行为根本准则的心理状态。
教师职业信仰体现了对教育终极价值的尊重和信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一种理想状态,它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对教育的终极追求,是目前的教育体制未能实现的状态。正是对教育价值的前瞻性的追求促使教育和教师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教师职业信仰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采取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一方面表现为教师职业规划的确立以及师范教育期间个体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学习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各个阶段的合成,是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结合。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教育,都将朝向教育信仰所指的方向。教育信仰规定了教师教育行为的方向。当教师的教育行为偏离了一定的方向,教育信仰会提醒教师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保证教育行为与教育终极价值追求保持一致。
为更好地了解师范生职业信仰现状,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座谈、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所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共有13个问题,问卷从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对教师职业的选择等维度对师范生的职业信仰进行调查。同时,还对参与调查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抽取了淄博师专外语系、中文系、数理系、学前教育学院、信息科学系、艺体教育系及基础教育系的2008、2009、2010级学生共900人,发放问卷900份,收回问卷867份,问卷回收率为96.33%。问卷覆盖面广,回收率高,可信度高,问卷统计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师范生职业信仰现状。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师范生职业信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选择态度基本端正,为职业信仰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提及“你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时,有37.26%的同学表示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6.46%的同学表示出于“对以前某位(些)教师的崇拜”。这两部分同学共占被调查同学的43.72%;而只有2.08%的同学是因为“被逼无奈或被调剂”而选择师范专业;还有20.07%的同学是因为“家长或其他人的建议”,30.45%的同学表示因为“教师工作稳定、待遇好”选择了师范专业。在被问及“在与别人自我介绍时,是否愿意主动提及自己是师范类学生”时,有68.97%的被试回答“是,学习师范类专业是光荣的事 ”,只有28.26%表示“无所谓,师范生与普通大学生没有任何不同”,仅有不到3%的师范生表示“不愿提及师范生的身份,怕别人瞧不起”。良好的情感能够产生激发并放大内驱力的作用,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行动的产生。从以上对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动机的分析可见:大部分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基本良好,职业选择态度和动机基本端正,为树立教育信仰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 “选择师范类专业时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否清楚”选项中,有59.52%的同学表示“比较清楚”,37.76% 的同学表示“入学后逐渐明了”,只有4.61%的同学表示“至今仍不太清楚”。职业信仰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它是在正确认识教育这一职业的特点、任务、属性及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时逐渐产生的。正确的认知是教师职业信仰产生的基础。95.39%的同学对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有着清楚地了解,为教育信仰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2.师范生整体呈现奋发向上的态势,但是专业认同还有待巩固
在被问及“你的学习态度”时,44.64%的同学“学习认真,始终以一名师范生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31.60%的同学“学习认真,始终以一名普通大学生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被问及“你在大学考试过程中会作弊吗”, 77.05%的同学表示“从来不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其中有45.1%的同学表示这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学习,28.14%的同学表示这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努力学习。从以上数据分析可见,师范生整体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但是,只有19.49%的师范生将“师范生的身份及使命感”作为学习的推动力,还有77.39%的人将“找个好工作,改变自身处境及社会地位”当做自己的主要目的。在同被试进行深度访谈时,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表示“从来不会作弊,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是师范生这样一个角色的要求,而是因为“惧怕作弊之后的处罚”。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态度也是“仅限在课堂上练习”,在课余时间很少有同学认真练习。虽然在问及学习态度时,有44.64%的同学表示“学习认真,始终以一名师范生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比起选择“学习认真,始终以一名普通大学生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的 31.60%和选择“学习态度一般,经常会出现开小差或不愿学习现象”的22.26%高。但是,能够以师范生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所占比例还不到一半。这足以说明大部分师范生并没有将“师范生”这一角色内化,并将其当做自己的行为指南,即教师职业信仰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和层面上。可见,目前我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没有正确树立起“教师职业认同”,仅仅是靠外部约束在学习。目前就我校来讲,对师范生的外部约束较好,但是还没有形成内部激励机制,即缺乏对师范生进行职业认同教育。
3.教育类课程学习理想与现状存在差距,对“师范生”这一身份认识存在严重问题
在谈及“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态度” 时,有69.67%的师范生认为教育类课程“非常有用”,这一数据表达了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的关注和期望。我们认为教育类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递,不注重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反思,也造成了许多师范生认为“无所谓、学不学都一样(6%)”“理论性太强,应付考试而已(24.11%)” 。从以上选择可见,大部分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表示出较高的期望,但在深度访谈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对教育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因为专业课(特别是数学、英语、计算机专业)很难,如果不下功夫学习,最终会学不懂,不及格。相对而言教育类课程就容易得多,考试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出现,这种主观性的题目总能由自己发挥,所以过关比较容易。在谈及“你认为你和综合性大学相同专业的学生有什么不同时”,大部分同学表示“知识面太窄”“自觉学习的能力较弱”。可见,学生本身更加关注本身专业知识的获得,而很少思考如何正确理解专业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很少思考这种专业知识在构建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师素养中的作用。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与目前教师教育的课程开设方式有关,也与师资普遍不具有传授程序性知识的能力有关。以2010级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每周26节课,只有4节课与教育类课程有关即小学班主任和教法,教育类课程只占师范教育课程的15.38%,而其中教法课仅仅关注如何将小学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小学生的问题。可见,各门课程仅仅关注本课程内部的价值追求,并没有考虑该课程在整个师范教育中应当发挥的作用,更多的课程不能发挥促进师范生职业认同方面的作用。
在谈及“你希望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有许多同学表达了希望能更加了解小学实际的愿望。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师范生并没有自主的将“师范生”这个角色内化,但是也反映了希望通过师范教育进行专业成长的愿望。
4.职业选择功利性强,职业选择不具有专一性
在被问及“是否对师范生的身份或未来的职业产生过动摇”时,只有45.56%的同学选择了“否”;在被问及“动摇的原因是什么”时,有50.01%的师范生表示因为“就业率较低”,有6.77%的师范生表示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还有25.16%的师范生表示因为“教师的收入相对不高”,还有个别同学表示因为“专科师范生很难找到工作”“不确定自己适合不适合”“没有挑战性单调”“城市需求少农村需求大,不想去农村”。因此,目前师范生在职业选择方面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可见目前的社会现实对师范生的渗透影响非常严重,在择业困难、师资培养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加上师范生艰难的生存境遇和师范生对自身专业的无奈情绪。与师范生谈教师职业信仰似乎有些奢侈。大多数师范生都表示出“似乎很难培养起对教师职业选择坚持不变的态度”。
5.对职业信仰现状有所察觉,渴望相关教育内容的呈现
在被问及“你对教师职业信仰的内容”是否了解时,有11.19%的同学表示“很了解”,65.05%的同学表示“部分了解”,15.22%的同学表示“偶尔听到”,只有8.88%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过”。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信仰有所了解,并引发对自身职业信仰现状的察觉。在“你认为对师范类在校生进行职业信仰教育有无必要时”,只有4.34%的同学表示“没有教育”,有48.33%的同学表示“可以进行”,更有46.94%的同学表示“非常有必要”。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师范生希望加强教师职业信仰教育,渴望相关教育内容的呈现。
1.师范教育的思想教育体系混同一般高校,缺乏专业特色的思考和实践
目前师范院校的学生管理相对较严格,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较严,形成了相对较完整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体系。这对师范生的思想教育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课题组发现,大部分系部仅仅关注学生的常规教育工作,活动虽然多样,但并没有立足师范院校的特殊性,没有立足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虽然活动数量较多,但大多不能体现专业特色,不能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同。
2.课程设置不能全面反应学校办学定位,不能促进师范生的职业认同
目前我校师范生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等组成。教育类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师范性的最重要的课程。但是目前我校的教育类课程相对较少,大一只有一门小学教育与小学生,除去教法课程在大二大三跨年度开设,大二只有一门小学班主任,大三开设教育科研。因此从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来讲,教育类课程科目相对较少,所占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仔细分析各门课程的课程定位以及教师在教学当中所关注的重点,发现真正能促进学生职业认同,进而促进职业信仰产生的因素还非常少。
3.社会舆论、教师生存状况、教师需求少成为制约师范生职业信仰形成的重要瓶颈
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社会舆论、教师生存状况以及择业状况是影响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影响师范生职业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深度访谈中,有许多被试表示如果能保证师范毕业一定能就业,就不会选择其他职业。但是也有的同学表达了其他的想法,特别是部分男同学认为教师存在收入太低、社会地位不高、权利得不到保障等弱势条件。同时引起我们关注的还有目前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师范生职业信仰的确立。在深度访谈中,有的被试表示“因为在上学期间曾受到过教师造成的伤害因此对教师没好感”,不想从事教师职业。由此可见,社会舆论、教师生存状况、教师需求少成为制约师范生职业信仰形成的重要瓶颈。
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明确提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因此,他主张“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2]通过对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现状及原因的分析,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师范生正确认识教育对人及社会的发展价值。
师范是师范类学生共同的专业。因此,师范院校所有工作的开展应当以此作为院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目前师范院校的思想教育体系虽然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但是这种自我管理的背后仍然是外部约束为主的管理体制。即学生因为外在的规章制度的存在而对自己进行管理和约束,而没有将其内化转变为自己内在的自我管理机制。师范院校的学生管理应当立足师范院校的特点,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强化,在学生管理中帮助学生实现从“因纪律而这样做”转变为“因师范生而这样做”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将“师范生”这一角色内化,转变为师范生的行为准则,从而促进职业信仰的树立。笔者认为,引导师范生正确认识师范生的特殊性,正确认识教育的独特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必须要注重师范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师范类院校必须要促进有特色的思想教育体系的形成。
同时,还应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教育。通过职业认同教育,一方面能加强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使他们喜欢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师范生树立“因为我是一名师范生,所以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信念,从而形成师范生应有的内部的自我激励机制。这种观念的转变对师范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种从“为了我”到“为了学生”的转变。这种观念的形成对于师范生职业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师范类课程包括教育类课程和学生口中所谓的“专业类学科课程”。
1.教育类课程的改革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处于严重的虚无地位。哲学家贺麟在谈到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时说“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空洞者,其信仰必渺茫;知识混淆矛盾,必与信仰的杂乱反复相依随;知识系统,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信仰亦必随之高尚。”[3]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要广泛涉猎学科知识,构建广博的知识视野,形成对教育价值的正确理解。
此外,目前教育类课程在师范类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少,也是造成师范生职业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为改进师范生职业信仰现状,必须加大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同时必须注意教育类课程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缄默知识的传授。课题组认为在教师的缄默知识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观的问题。因为不管是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培养目标的达成、教师观的确立以及教学原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权衡,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对学生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学生观的不同直接导致关于教育的一切的不同。
2.“专业类课程”的改革
目前,在师范类的课程体系或者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教育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完全脱节的现象。教育类课程仅仅关注教育学知识的传授,“专业类课程”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完全是“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两张皮。这种截然分离的现状使得学生的学习也呈现两张皮的现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专业类课程”,不能正确思考“专业类课程”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所谓专业类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教育类师资具有教育教学的知识,“专业类课程”师资也需要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并且尤其要注意深刻理解“专业类知识”在师范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自觉地在“专业类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教育教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践行教育教学的原理,才能实现对师范生职业信仰的建构。
课程是保证师范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师范类学校的教师不断深入小学的教育实际,首先构建起自己的教师职业信仰。“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只有师范院校的教师首先构建起对教师职业的信仰,才能影响学生即师范生构建起坚定的教师职业信仰。
在深度访谈中,被访者提到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不断提高的教师工资目前仍然属于低收入人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首先需要生理需要的满足。必要的物质基础是教师职业追求的必要基础。只有提高教师收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才能促进师范生及在职教师对教师产生良好的情感,进而强化信念,形成稳固的教师职业信仰。此外,目前一些教师的教育素质所曝出的问题,比如“范跑跑事件”“有偿家教”“绿领巾事件”“三色作业本事件”等等,致使人们对教师的社会评价不高,引起了人们对教师道德的怀疑。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影响到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选择。
要消除不良社会舆论对师范生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提高对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经济收入,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教师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社会声望。此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4).
[2]朱自清.教育的信仰[J].春晖,1924,(10).
[3]石中英.教师的教育信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