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燕
微生态制剂是是利用正常的微生物或者可促微生物生长物而制成的一种具有活的微生物制剂[1]。也可以说一切可以促进正常的微生物群进行生长、繁殖以可及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长、繁殖的制剂称为—微生态制剂。因为微生态制剂以及有效调节肠道,并且快速的构建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环境,所以在临床肠道疾病治疗方面应用最多。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的范围比较广,通过近年的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在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肝病上疗效也比较确切。本文通过对近些年的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以及研究的进展进行回顾性的论述,现报告如下: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的结肠炎以及克隆病,目前临床认为炎症性肠炎的病因为肠内菌群和遗传以及免疫这些因素共同造成,因为肠内的致病菌可以诱发炎症性肠病。所以在炎症性肠病病程中,其肠腔中有益菌例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消化性链球菌的数量发生明显的减少。通过微生态制剂的补充,平衡了肠内的菌群环境[2],从而治疗了炎症性肠病。
幽门螺杆菌为导致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3],并且和发生胃癌也有密切的相关。今年通过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在防治和治疗Hp感染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乳酸杆菌为胃内主要的一种微生物,可以在酸性的环境中生存。通过研究发现,乳酸杆菌在人体外可以显著的抑制Hp生长,并且这一治疗效应同乳酸杆菌的分泌乳酸的浓度呈正例。实验通过将乳酸杆菌的 LB株培养的上清液同Hp培育后,Hp就出现了球形变,而发生球形变为Hp死亡的形态学特征。
在广谱抗生素杀死有害的致病菌的同时,同时也导致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的减少,造成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异常繁殖,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毒素[4]。在轻度时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现腹泻,当出现严重腹泻并伴有全身的症状时会出现灶性的肠假膜的形成。通过研究表明,在抗生素治疗初期或者中期给予患者益生菌制剂治疗,都可以显著的减少因为抗生素的使用而导致的腹泻的发生,并且明显缩短了腹泻持续时间以及腹泻的次数。对于已经出现了假膜性结肠炎的患者,使用益生菌的制剂配合着合理的抗生素同时治疗,疗效好的同时也能有效而防止复发。
肠易激综合征为一种因为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胃肠道症状,目前研究其病因主要包括肠动力和生理、心理改变以及发生结肠发酵不良等因素。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大便微生物中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的数量会明显减少,而且兼性的细菌数量发生增多,所以患者临床出现对食物的不耐受可能是因为正常的菌群遭到扰乱,而食物残渣在结肠异常的发酵导致。目前研究发现认为微生态的制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机制是:诱导肠黏膜的表达 IL~10和产生了调节性的 T淋巴细胞;产生了细菌素,恢复了肠道的微生态平衡[5]。
新的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中益生菌对儿童和食物相关过敏原而产生的免疫应答也有一定的临床作用。有研究证实了患湿疹的婴儿,在服用补充益生菌的微生物制剂后,其湿疹出现明显的减轻[6]。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以及急性的重型肝炎患者会发生肠道菌群的失调:因为患者肠道的淤血和水肿以及缺氧,还有肠动力的下降;细胞免疫的功能出现降低;肝脏所分泌的胆汁减少,而导致肠腔内的结合胆盐的浓度下降患者小肠的微绒毛受到损伤,屏障功能发生减弱。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用于慢性肝病来改善肝功能,避免肠道菌群失调的产生。
许多人因为小肠乳糖酶的活性发生下降,所以消化乳糖能力变差。导致乳糖吸收出现不充分,而产生了乳糖不耐受的体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出现肠管内的气体增多和腹部胀气以及腹泻,还有水样便。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以及嗜酸乳杆菌中含有乳糖酶,可促进乳糖消化和吸收,使患者出现的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减轻。同时对具有乳糖吸收不良的小儿,在牛奶中加入嗜酸乳杆菌患儿的症状也有显著的改善。同时对于糖类吸收不良的小儿,在急性的腹泻期,每日给其服用发酵牛奶制品,例如酸奶后,其腹泻的症状会明显减轻,这都与乳糖的吸收出现增加有直接关系。
进行腹部的大手术,例如胃肠切除或者肝移植以及胰腺切除等,因为创伤性比较大,在手术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会发生降下,同时加上术后的禁食和胃肠功能没有恢复,容易导致发生肠道的菌群失调,因为细菌的移位发生全身的感染,严重会发生败血症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有报道益生菌可以部分的逆转大鼠在施行肝切除以及结肠吻合术后发生的肠道细菌移位情况。
目前已有大约 200种微生态制剂在临床进行应用,由中国开发的大约10种。目前,临床已经对微生态制剂的在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予以了肯定,例如治疗秋季腹泻、真菌性肠炎和小肠细菌生长综合征以及功能性便秘。同时发现,微生态制剂在降低血胆固醇和控制癫痫发作及控制肿瘤发生等方面也具有临床疗效。
[1]张婧,程中.肠道微生态制剂及其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15(6):463-467.
[2]曹艳菊,张豫生,许连壮,等.微生态制剂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预防作用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17-17.
[3]杨立强,史天陆.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与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224-227.
[4]Gupta V,Garg R Probiontics [J].Indian J Med Microbiol, 2009, 27(3):202-202.
[5]张海英,吕欣,李玉珍.微生物制剂的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5):340-340.
[6]王威,杨强,微生态制剂及其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杂志,2010,22(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