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红英
9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武红英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9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监护,制定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结果90例患者,4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2例死于再次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84例临床治愈。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骤,死亡率高,早期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制定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我院自2010年5月~2012年5月共收住AMI患者共90例,笔者制定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积极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5月~2012年5月共收住AMI患者90例,其中男性642例,女性26例,年龄37~80岁,平均61.7岁。患者经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后确诊。经严密观察,积极抢救治疗、精心护理,除4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2例死于再次MI、心源性休克外,其余均临床治愈出院。
1.2 护理方法
1.2.1 吸氧、镇痛与严格掌握输液速度
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流量4~6L/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小至2~3L/min,维持2~3d。氧疗可改善心肌缺氧,减轻心脏负担。根据遗嘱给予镇痛剂,可预防因剧烈疼痛而导致反射性冠状动脉痉孪加重。严格掌握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通常输液速度为15~20滴/min,24h输液量为1500ml。心功能差者应限制补液量,输液速度可用输液泵控制,0.5~1.5ml/min。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心衰。
1.2.2 早期心理康复护理与卧床休息
护士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安慰、解释、开导、鼓励和支持,从根本上解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和思想顾虑,稳定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发病24~72h内病情极不稳定,要绝对卧床休息,加重病情。生活由护理人员照顾,3d病情稳定后,可在床上作主动肢体关节活动。1周后可逐渐下床活动,2周后可室内缓慢散布10~15min。4周后可室外散步30min,接近正常步速。
1.2.3 饮食护理与大小便护理
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充足蛋白质、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且易于消化饮食为原则。AMI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便秘可诱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破裂。护理人员要耐心说明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逐渐适应床上大便。急性期过后,可下床,在床旁使用便桶,以减少机体能量消耗及心脏负荷。小便的护理与大便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要卧床排尿,一些老年男性患者患有前列腺增生,可造成尿潴留,排尿困难,使心率加快,出现心律失常而加重病情。因此,应加强心理护理,耐心劝导,充分诱导,必要时导尿。
1.2.4 做好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工作
健康教育:院前溶栓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转入CCU进一步治疗,故院前溶栓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在疾病的早期(1~7d),主要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解除疼痛及紧张恐惧、低盐、低脂及少食多餐饮食、锻炼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谢绝探视等。讲解应通俗易懂,内容应循序渐进,做到因人施教,以达到预期目标。
出院护理:有些患者比较敏感,担心出院后得不到系统的治疗和护理,会复发,要耐心向患者解释家庭恢复的必要性及消除危险因素,养成在家恢复身体的习惯,适应后再出院。多数患者担心不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因而忧心忡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真做好保健教育和出院指导,并具体做好工作方面的指导:逐步增加活动量,经过3~4个月渐进训练后,可酌情恢复部分轻工作,但短期内不骑自行车,不外出开会,一般6个月可恢复全天工作,但避免过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90例患者,经严密观察,积极抢救治疗、精心护理,4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2例死于再次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84例临床治愈。
急性心肌梗塞(AMI)起病急骤,在中老年发病率很高,死亡率约为10%~15%。因此,做好AMI患者的早期病情观察,制定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为医生正确判断病情,积极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尽快缓解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注意观察病情:①进行严密的床边心电监护。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以梗塞后24~72h内较多见。AMI早期及后期,均应重视对患者进行床边心电监护,一旦发生室早,心率突然减慢等改变时,应高度警惕,严密观察,配合医生及早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防止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②疼痛的观察。疼痛多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疼痛程度轻,用药后缓解快,多提示梗塞范围小,预后较好。若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数天不能缓解或缓解后又反复疼痛,多提示梗塞范围广、病情重。③对心衰、心源性休克的观察。一是血压变化与伴有休克症状的观察。AMI面积较大时,血压偏低,伴有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细而快、尿量减少、神志迟钝,提示有心源性休克,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二是血压与心率变化的观察。快速心律失常时,心率>160次/分,常会影响血压,当心律转为窦性时,血压恢复正常。三是血压与血容量的关系。AMI后患者常因剧烈疼痛、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而引起低血压。如血压下降应补充液体量,增加血容量,使血压回升。四是血压与右心衰的关系。下壁、后壁AMI如合并右心室梗塞常出现右心衰竭,由于右心排血量受限,可引起血压下降。④溶栓后的护理:熟悉溶栓成功指征:胸痛症状2h内明显减轻;2h内ECG抬高的ST段下降≥50%;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CRK-MB酶峰值提前出现。以上4项指征中达到2项以上即可判断为冠脉再通,但仅有①、③不能判定为冠脉再通。对照观察ECG变化:溶栓开始后0.5、1、1.5、2、3、4h分别描记ECG,以后每天描记1次,并与溶栓前ECG比较,观察ST段恢复情况,溶栓后24小时内抬高的ST段下降大于50%说明溶栓成功。观察胸痛情况:密切观察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并记录,疼痛剧烈者给予吗啡3~10mgiv,记录胸痛缓解时间。⑤注意观察溶栓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溶栓药物对血液纤溶系统有全面激活作用,易引起纤溶状态,导致出血及并发症,因此对使用抗凝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要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防止意外发生。严格掌握天普洛欣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天普洛欣的主要副作用为出血,故应密切观察皮肤、粘膜、牙龈、呕吐物、大、小便、颅脑生命征等情况,以发现有无出血征象,若有出血倾向要及时处理。天普洛欣还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及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者应立即停药。天普洛欣不得与酸性溶液配伍,以免药效下降。
[1]刁焱,杨霄悦.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监护体会[J].当代护士,2010,(08):23.
[2]肖软林,王丁振,周详德,等.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80-90.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医院,山东东营 2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