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玲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武慧玲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KA)可重建髋关节功能、消除疼痛,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需行该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围手术期护理难度大,护理不当往往增加感染、深静脉血栓、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导致手术失败、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笔者对6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实践,体会如下。
2008年11月~2011年2月本院我病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平均年龄62.7岁(43~78岁),外伤性2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2例,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累计髋关节2例。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面临手术,患者均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情绪,加强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积极关心、安慰病人,针对患者的心态采取相应的措施, 给予及时正确的帮助和疏导[1]。发放宣传手册并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解释病情、手术疗效等,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手术疗效。
2.1.2 术前准备 完善术前检查,评估全身状况并积极治疗原发病;术前1h术区皮肤准备, 避免损伤术区皮肤;麻醉诱导期或切皮前30min预防性应用
抗生素1次,手术时间较长者手术中或术后再给药1~2次,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2]。常规检查确保每例患者术前均规范地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1 体位护理硬麻或腰麻患者术后6h去枕平卧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避免抬头,全麻未完全清醒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患肢于外展30°中立位,双腿间置入三角枕,防止患肢内收,患肢丁字鞋固定防止患肢内旋。术后6h可协助患者稍微翻向健侧,术后3d内卧床但可逐渐摇高床头,并逐渐增大角度至半卧位;身体条件好,切口愈合好的患者术后3-7d内可在医生或护士协助、指导下下床作轻微活动。
2.2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每隔15-30min测量1次,直至平稳后改为每4h测1次;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 记录尿量,对合并心、脑血管方面疾病及肺功能不全患者应于24h心电监护,充分给氧;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此项护理是最基本的,注意观察肢端肤色、温度、感觉及有无运动障碍等,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本组病例在护理观察中未发生皮肤发绀、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
2.3引流管护理引流管留置24-48h,观察引流是否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更换引流袋应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引流液倒流而造成逆行感染。
2.4疼痛评估并有效地减轻疼痛,本组患者大部分应用自控式镇痛泵, 如效果不佳则予阿片类药物以缓解疼痛。
2.5 预防并发症
预防压疮、泌尿系及肺部感染、便秘的发生:术后按时给患者翻身,多饮水,请做深呼吸、咳痰、多吃蔬菜、水果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率很高。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肿胀情况,患肢皮肤有无发红,皮温是否正常,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迹象,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运动,促进静脉血回流。髋关节脱位:护士正确指导搬运、动作协调、患者平卧床上,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穿丁字鞋固定,两腿间置软枕,以防患肢外旋内收,术后放置便盆时,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防止外旋和内收动作。
2.6 患肢功能锻炼
术后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其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3]。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一般术后6h后即可行踝、趾关节被动屈伸运动;术后24h做踝关节主动屈伸,髋、膝关节被动屈曲运动;术后2~3d可在床上做髋、膝关节主动屈曲运动,防止肌萎缩及深静脉栓塞;术后4~6d 可在家属扶持下练习步行患肢行走时保持30°外展中立位;术后7d 在患者适应的基础上逐渐加大活动量,以不疲劳为限;术后2周拆线, 扶双拐下床行走,2月内予双拐行走,3个月后弃拐或用手杖。切忌盘腿和坐低矮凳。嘱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来院复诊,1年后每年复查1次,有特殊情况随时复诊。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心理护理为根本,积极耐心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展示手术疗效好的病例,解除其心理负担,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术后注重对病情的严密观察, 并发症预防措施及定时适当的功能锻炼也为手术成功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1]郑荷娟,袁玉仙.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交锁钉术后髓内感染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43.
[2]何伶俐,雷学忠.医院感染控制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8,43(3):284.
[3]陈晓青.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6,2(4):8.
张家口市解放军251医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